秦宇
(皖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安徽 蕪湖 241000)
下呼吸道感染是氣管切開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其不僅會引發患者出現氣急、發熱、咳痰、咳嗽等癥狀,病情嚴重時還易誘發其發生心力衰竭,從而對患者身心健康、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因此,臨床需積極采取有效方案對患者進行治療,才能改善其預后[1]。以往,臨床多采用抗生素配合霧化方案對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進行治療,雖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整體療效有待加強。我院在抗生素配合霧化方案的基礎上對患者增加早期康復治療,獲得了滿意效果,現將早期康復治療對重癥監護室氣管切開術后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臨床效果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重癥監護室自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6例氣管切開術后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符合《醫院感染診斷標準》[2]中關于氣管切開術后下呼吸道感染診斷標準;②患者均自愿加入本研究且治療依從性良好。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或疾病者;②中途轉院或自行退出研究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3例,對照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26-73歲,平均(53.18±2.24)歲,病程:1-12 d,平均(5.92±1.1)d;研究組男23例,女20例,年齡27-72歲,平均(53.19±2.22)歲,病程1-12 d,平均(5.94±1.13)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該項研究已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對癥治療,取患者痰液作細菌培養,根據細菌培養結果選擇抗生素對患者進行治療,另外,給其采用布地奈德行霧化吸入治療。研究組在常規對癥治療的基礎上增加早期康復治療,常規對癥治療方法同對照組,早期康復治療方法為:
(1)咳嗽排痰輔助治療,在患者吸氣終末時,醫生可采用拇指和食指在其胸骨柄與環狀軟骨交界處進行用力按壓,持續20 min以促進痰液咳出,2次/d。
(2)呼吸訓練治療,對患者錯誤呼吸方式進行糾正,并指導其采取正確的方式進行呼吸,主要三種訓練方法:①縮唇呼吸法,指導患者閉嘴經鼻吸氣和縮口唇做吹口哨樣,再緩慢將氣體呼出,以吹動面前30 cm的白紙,連做3次為一組,每組持續訓練5次;②腹式呼吸法,指導患者有意識地將呼吸時間延長,以促進腹部有規律的起伏,并使得胸腔深處氣息轉移至腹腔,連做3次為一組,每組持續訓練5次;③抗阻呼吸訓練,將0.5-1 kg沙袋置于患者胸前,引導其進行呼吸訓練,5次為一組。
(3)運動療法,指導患者早期進行被動活動周身大關節運動訓練,每側肢體至少需被動運動5 min,另外,還需指導患者進行翻身、坐起訓練。
1.3 觀察指標。對比兩組患者平均帶管時間、住院時間及治療總有效率,療效評價標準:痊愈:經治療,患者氣急、發熱、咳痰等癥狀消失,療效指數≥20%;顯效:經治療,患者氣急、發熱、咳痰等癥狀明顯改善,療效指數為12%-20%;無效:經治療,患者氣急、發熱、咳痰等癥狀均無顯著改善,療效指數為-12%-12%;惡化:治療過程中患者病情惡化,且療效指數<-12%,總有效率=(痊愈+顯效)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0.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代表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平均帶管時間及住院時間對比。研究組患者平均帶管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平均帶管時間及住院時間對比()

表1 兩組患者平均帶管時間及住院時間對比()
組別 例數 平均帶管時間 住院時間對照組 43 40.24±10.12 45.09±10.27研究組 43 22.76±5.13 24.18±5.26 t - 8.924 9.637 P-<0.05 <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對比。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對比[n(%)]
氣管切開術是重癥監護室最常見和最有效的搶救術式之一,雖具有確切的治療效果,但是,在氣管切開過程中,也會導致氣道與外界環境相通,從而導致外界環境中的細菌、病菌等直接侵入呼吸道,并破壞呼吸道屏障,進而引發下呼吸道感染。氣管切開術后下呼吸道感染不僅會增加患者機體痛苦和延長其住院時間,嚴重時還會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因此,臨床需積極采取有效方案對患者治療[3]。以往,臨床多采用抗生素配合霧化方案對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進行治療,雖具有一定的效果,但長期使用抗生素,易引發患者機體出現耐藥性和多種不良反應,從而影響其預后效果,基于此,我院在抗生素配合霧化方案的基礎上對患者增加早期康復治療,獲得了滿意效果,早期康復治療主要包含了咳嗽排痰輔助治療、呼吸訓練及運動療法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中,咳嗽排痰輔助治療能有效將患者呼吸道內過量分泌物清除干凈,一方面能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另一方面還能預防肺部繼發感染。呼吸訓練則能促進患者呼吸機協調性、耐力和肌力提高,從而促進其心肺功能改善,如指導患者進行腹式呼吸訓練,可促進其膈肌活動度及功能提高,并促進肺泡充分膨脹,這樣便能促進肺部氣體交換增加和通氣功能提高[4]。運動訓練則能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和刺激中樞神經,并且,其還能加快患者機體新陳代謝速度,使其體質和免疫力增強,從而提高其機體抗病能力,進而能改善其預后[5]。
本研究中,對兩組重癥監護室氣管切開術后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分別采用常規對癥治療及在常規對癥治療的基礎上增加早期康復治療,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發現,研究組患者平均帶管時間(22.76±5.13)d、住院時間(24.18±5.26)d均顯著短于對照組(40.24±10.12)d、(45.09±10.27)d,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5.35%)顯著高于對照組(74.42%),與楊學婧等人研究報告中得出的增加早期康復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95.0%顯著高于常規對癥治療組73.3%結論基本一致,說明對重癥監護室氣管切開術后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采用早期康復治療,不僅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療效果,還能縮短其預后周期。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治療對重癥監護室氣管切開術后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臨床效果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