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春
(唐山市豐潤區(qū)中醫(yī)醫(yī)院 中風二科,河北 豐潤 063000)
腦血管疾病是臨床中常見的一類疾病,其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和致殘率。在臨床治療中風中針灸是常用的手段之一,其療效良好、費用較低。近年來,針灸治療中風分出較多流派,各自均強化本身的經(jīng)驗優(yōu)勢,欠缺深度的理論研究[1-2]。本研究擇取54例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歸入研究,旨在分析不同治療方案對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的實施效果,正文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擇取在本院進行治療的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歸為觀察對象,選入時間為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樣本例數(shù)為54例。通過隨機歸類方法將患者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以27例為一組。在對照組中,男15例,女12例;年齡34-75歲,平均(58.28±3.27)歲。在觀察組中,男16例,女11例;年齡35-76歲,平均(59.73±3.15)歲。將2組患者的各類基礎(chǔ)資料進行比照,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均與急性缺血性中風診斷標準相符,并通過頭顱CT及MRI進行確診;②發(fā)病時間在2周內(nèi),且生命體征較為穩(wěn)定;③出現(xiàn)語言及肢體功能障礙、口角歪斜等臨床表現(xiàn)。排除標準:①出血性中風患者,包括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腦出血等:②腦缺血短暫性發(fā)病、腔隙性腦梗塞;③伴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疾?。虎芎喜⑿?、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⑤精神障礙患者。
1.2 方法。所有研究患者均實施常規(guī)西藥治療,對照組實施醒腦開竅針法治療:實施內(nèi)關(guān)用瀉方法,取患者水溝穴,行雀啄法;取三陰交穴,行補法;取尺澤、極泉、委中穴,行提插方法,確保肢體發(fā)生3次抖動,三陰交留針,其他穴位均不留針[3]。觀察組實施針刺四海之腧治療:取風府及啞門往下領(lǐng)處進行針刺,深度為0.5-1寸,平刺0.5-0.8寸百會穴,直刺大椎及大杼0.5寸,并直刺氣沖、人迎穴0.5寸,注意錯開動脈,直刺下巨虛、上巨虛、足三里1-1.5寸;對患者進行針刺的過程中,均需保證產(chǎn)生酸、麻、脹、重之感,同時結(jié)合患者的不同身體素質(zhì)施以差異化的補虛瀉實手法,留針30分鐘,相隔10分鐘1次行針[4]。
1.3 觀察指標。①評估2組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情況,其判定指標包括八個項目,分值為0-45分。0至15分為輕度,16-30分為中度,31-45分為重度。②判定2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具體包括:患者的功能缺損分值減少程度在91%-100%區(qū)間,且處于0級病殘程度為顯效;功能缺損分值減少程度在46%-90%區(qū)間,且處于1-3級病殘程度為有效;功能缺損分值減少程度在18%-45%區(qū)間為好轉(zhuǎn);功能缺損分值減少程度低于17%為無效。③觀察2組患者的纖維蛋白原指標。
1.4 統(tǒng)計學分析。2組患者的研究數(shù)據(jù)通過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完成分析,以“均數(shù)±標準差”方式展現(xiàn)2組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纖維蛋白原指標,實施t檢驗。以率(%)形式表現(xiàn)患者的臨床療效,行卡方檢驗。組間對比P<0.05,即可證實以上各個指標有差異性。
2.1 比較2組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情況。治療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比較無明顯區(qū)別,P>0.05;治療后,2組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情況均有所好轉(zhuǎn),P<0.05;但2組之間的改善幅度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體見表1。

表1 比較2組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情況(分)
2.2 比較2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組的總有效率與對照組相比,兩組的臨床療效無明顯區(qū)別,P>0.05,具體見表2。

表2 對比2組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情況[n(%)]
2.3 對比2組患者的纖維蛋白原指標。與治療前對比,觀察組治療后的纖維蛋白原指標顯著降低,P<0.05;對照組的纖維蛋白原指標也有所下降,但治療前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具體見表3。

表3 比較2組患者的纖維蛋白原指標(g/L)
隨著我國社會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不斷增快,導致人們的社會壓力逐步升高,使得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進一步上升,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帶來嚴重影響[5-6]。在本次研究結(jié)果中,治療后2組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情況均有所改善,P<0.05;2組患者的總有效率對P>0.05;同時,相較于治療前,觀察組治療后的纖維蛋白原指標顯著下降,P<0.05;對照組的纖維蛋白原指標也有所下降,但治療前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由此說明,四海之腧針刺治療和醒腦開竅法治療均能夠有效改善中風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有良好的臨床療效。但從安全角度和依從性方面來看,醒腦開竅針法治療會促使肢體抽動,其具有較明顯的刺激量,有可能導致組織損傷;而四海之腧治療對穴位的損傷程度較輕,其刺激量少。此外,藥物聯(lián)合針四海之腧治療不僅能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還能減少對各類中風危險因素的風險,這可能對四海之腧針刺的作用機制作出某種程度的診釋[7-8]。
綜上所述,四海之腧針刺應用于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治療中,具有確切的臨床療效,能夠降低中風危險因素的威脅。由于本次研究所選取的樣本數(shù)有限,因此觀察指標不一定具有代表性,難以充分體現(xiàn)中風患者的群體特點,對四海之腧針刺在中風治療中的作用機制還需進一步驗證。因此,還需要通過更加深入的臨床觀察,探討四海之腧針刺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