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華
(廈門市思明區中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福建 廈門 361001)
目前,臨床上關于肺部小結節的誘發因素尚未進行清晰闡述,普遍認為細胞、體液免疫功能紊亂為該病癥的主要發病機制。該病患者常伴有咳嗽、咯血、胸悶、發紺等癥狀,若不給予給予有效治療,將會加重病情,增加肺癌的發生風險,縮短患者的生存周期[1]。因此,如何盡早的診斷肺部小結節,對后續治療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臨床上常采用常規直接數字化X射線攝影(DR)來對肺部小結節進行初步診斷,然而常規的DR診斷存在一定的漏診率,而隨著影像技術的發展,DR雙能量減影技術也逐漸應用于該病癥的診斷過程,然而臨床上關于其診斷的價值尚存爭議,故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我院收治的肺部小結節患者的臨床資料,旨在探討DR檢查對肺部小結節初步判斷與分析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我院2016年5月-2019年5月期間收治的肺部小結節患者150例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給予DR雙能量減影技術檢查。其中男69例,女81例;年齡43-78歲,平均(60.73±5.64)歲;體質量44-86kg,平均(65.35±6.27)kg。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符合《內科學》[2]中肺部小結節診斷標準者;精神及認知功能正常者;心、肝等重要臟器功能正常者;臨床資料完善者。排除標準:凝血功能障礙者;合并自身免疫系統疾病者;癌細胞出現轉移者。
1.3 方法。所有患者均行DR雙能量減影技術檢查,應用DR進行診斷,雙能量減影參數為低能量:設置管電壓為60kV,管電流250 mAs,高能量:管電壓為120 kV,管電流200mAs。攝片距離為1.8 m,受檢者利于胸片平板前,攝片區域為胸部正位及肋骨斜位,囑咐受檢者在曝光前屏氣,一次攝片可以獲取3種影像,即標準DR影像、軟組織、骨組織減影影像。
1.4 評價指標。比較DR標準影像及DR雙能量減影技術對肺小結節的檢出率;比較DR檢測出的結節直徑、數目。
1.5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5.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DR雙能量減影對肺部小結節的檢出率。150例肺部小結節患者中,DR標準影像共檢出47例,陽性檢出率31.33%;DR雙能量減影技術共檢出81例,陽性檢出率54.00%。DR雙能量減影技術診斷的陽性檢出率高于DR標準診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5.752,P=0.000)。
2.2 DR雙能量減影技術肺部小結節的檢出情況對比。DR標準影像對直徑>1 cm的肺部小結節檢出率與DR雙能量減影技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DR標準影像對直徑<1 cm的肺部小結節的檢出率低于DR雙能量減影技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DR雙能量減影技術肺部小結節的檢出情況對比[n(%)]
目前,臨床上在對肺部小結節患者做初步篩查時,常行DR進行診斷,DR診斷具有簡單、易操作、價格低廉等特點,其將進入人體的X線轉化為數字信號,在應用計算機技術進行處理、重建等,可以從多角度、多方位的觀察病灶的大小及密度,對肺部小結節具有一定的檢出價值。然而常規的DR診斷易受患者胸部骨骼組織及軟組織的干擾,致使其對肺部小結節的檢出率不高,具有一定的漏診率。因此,如何提高診斷的準確率,對后續治療工作的開展及患者而言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而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展與成熟,DR雙能量減影技術也逐漸應用于肺部小結節的診斷過程中,其工作原理是依據機體各組織之間在不同能量的X線下其衰減系數具有一定的差異,DR雙能量減影技術可以對軟組織及骨骼進行有效區分,一次攝片可以獲取標準DR影像、軟組織、骨組織減影3種影響,臨床工作人員可以通過骨組織減影影像分析出病灶是否存在鈣化征。DR雙能量減影技術可以降低胸部骨骼組織及軟組織的干擾,提高其對胸部結構及病灶表現的顯示清晰度[3]。本研究結果顯示,DR雙能量減影技術診斷的陽性檢出率高于DR標準診斷,DR標準影像對直徑<1cm的肺部小結節的檢出率低于DR雙能量減影技術,而DR標準影像對直徑>1 cm的肺部小結節的檢出率與DR雙能量減影技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表明應用DR雙能量減影技術作初步診斷的效果較好,可以提高對肺部小結節的檢出率。分析其原因,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①DR標準影像其易受胸部骨骼結構與軟組織的干擾,因而對重疊組織的影像的顯示度較差,而DR雙能量減影技術可以利用骨組織及軟組織對不同能量的X線的衰減程度,來降低其對影像質量的干擾,進而可以提高其對肺部小結節的檢出率。②DR標準影像對直徑<1cm的肺部小結節的檢出率均較低,這是因為直徑較小的肺部小結節已被骨骼結構及軟組織遮蓋,因而其檢出率較低,而DR雙能量減影技術可以減少骨骼及軟組織遮蓋的干擾,相較DR標準影像,其對直徑較小的肺部小結節的檢出率較高[4]。
雖然DR雙能量減影技術相較DR常規影像其對肺部小結節的檢出率較高,但其仍有一定的局限性,DR雙能量減影技術對骨骼結構及軟組織重疊部分的干擾因素并沒有完全解決,在減影后,其骨骼、軟組織等殘影仍具有一定的干擾性,因而在診斷時具有一定的漏診情況。而且,DR雙能量減影技術存在一定的運動偽影,主要表現在運動方向上被觀察結構邊界處,導致正常結構及病灶部位存在一定的失真、變形,致使其對細微的肺部小結節的檢出率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臨床醫療人員對病灶鈣化征的識別。此外,DR雙能量減影技術成像越多,其噪聲也就越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影像的清晰度,不利于臨床醫療人員對肺部小結節的形態分析。因此,在對患者進行初步診斷后,還需行CT檢查來進一步觀察其肺部小結節的相關具體情況,提高診斷率[5]。
綜上所述,DR雙能量減影技術對肺部小結節具有一定的檢出價值,可以作為臨床上初步診斷肺部小結節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