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
(晉中市第一人民醫院 急診科,山西 晉中 030600)
臨床上當腸系膜上動脈被心臟或近心端栓子阻塞后造成消化系統發生缺血壞死,出現劇烈腹痛、惡心、嘔吐等癥狀,影響正常的消化吸收,當缺血壞死累及血液循環后,甚至出現休克[1]。因此早期更好的診斷腸系膜上動脈栓塞,及時治療,可降低患者的死亡風險。為此本研究即探討D-二聚體聯合CT血管成像診斷腸系膜上動脈栓塞的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收集2015年3月至2018年1月75例可疑為腸系膜上動脈栓塞的患者,男43例,女32例,年齡43-73歲,平均(56.86±4.44)歲。納入標準:以劇烈腹部絞痛來急診就診,伴大汗,惡心、嘔吐等癥狀。排除標準:明確原因的腹部疼痛、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等。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抽血完善D-二聚體及CT血管成像。以最終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查為金標準,評價兩者對腸系膜上動脈栓塞的診斷價值。
1.3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2.0軟件包。采用()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采用百分數表示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情況分析。75例可疑患者中確診32例,占42.7%,為觀察組;其余43例不是腸系膜上動脈栓塞,占57.3%,為對照組。
2.2 2組患者D-二聚體水平比較。觀察組D-二聚體水平(0.41±0.13)mg/L高于對照組(0.21±0.09)mg/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CT血管成像比較。37例可疑患者CT血管成像可見:腸系膜上動脈或其分支血管可見不同程度充盈缺損、突然中斷、大量腹水、腸梗阻等。
2.4 D-二聚體聯合CT血管成像的診斷價值。單獨診斷:D-二聚體敏感度為81.25%,特異度為60.47%;CT血管成像敏感度為87.5%,特異度為79.07%;聯合診斷:并聯結果,敏感度為97.66%,特異度為47.81%;串聯結果,敏感度為71.09%,特異度為91.73%,見表1。

表1 D-二聚體聯合CT血管成像的診斷價值
臨床上腸系膜上動脈供應諸如空回腸、回盲部、闌尾等3/5-4/5消化系統多個器官的血液[2]。腸系膜上動脈由于主干的口徑比較大,同時呈傾斜角與腹主動脈相連,易于心臟及血管壁的栓子進入造成栓塞。腸系膜上動脈栓塞后病情進展損傷,危害較大,因此早期更好的診斷,縮短缺血的時間可以有效降低消化系統壞死的發生[3]。本研究分析腸系膜上動脈栓塞患者D-二聚體水平發現,該類患者D-二聚體水平明顯高于非腸系膜上動脈栓塞患者;且該類患者腸系膜上動脈或其分支血管可見不同程度充盈缺損、突然中斷、大量腹水、腸梗阻等。本研究進一步分析發現D-二聚體并聯CT血管成像對腸系膜上動脈栓塞敏感度為97.66%;串聯的特異度為91.73%。可見不同的聯合檢驗方案可以有效提高診斷價值。由于D-二聚體僅為常規抽血化驗,易于操作,而與DSA相比,腹部CT血管檢查采集時間短且屬于無創檢查,隨著的技術的發展,分辨率及后處理技術水平日益提高,因此更適合患者的篩查
綜上所述,本研究顯示,D-二聚體聯合CT血管成像對腸系膜上動脈栓塞有較好的診斷價值,早期診斷腸系膜上動脈栓塞并及時給予治療,可以降低患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