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瓊
(廣西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西 柳州 545002)
腦梗死(簡稱CI)是臨床高發病,發病率占腦卒中的69%,病因是腦部供血異常,形成血栓。偏癱失語是其常見癥狀,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且會導致其負面心理,降低幸福感[1]。有學者報道:早期護理能夠最大程度上恢復其語言功能與運動功能。為此,本研究主體為90例CIHA患者,旨在探究早期康復護理的作用。
1.1 一般資料。主體為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間來院治療的90例CIHA患者。納入標準為:確診為CI,且伴有偏癱失語癥狀;無其他器質性疾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為:存在精神異常;伴有惡性腫瘤;無法自主參與研究。隨機分觀察組和對照組,均45例。其中,觀察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38-68歲,平均(40.25±0.42)歲;病程7-49 d,平均(20.51±50.42)d。對照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36-66歲,平均(40.18±0.34)歲;病程8-46 d,平均(20.42±50.34)d。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允許對比。
1.2 方法。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即心理護理、運動指導、生活指導和注意事項告知等,觀察組行早期康復護理:
1.2.1 心理疏導:心理護理貫穿于整個康復始終。患者入院后,應詢問其病情程度,并了解其護理需求,協助其完成相關檢查,獲取其信任。觀察患者的心理狀態,若有焦慮或抑郁情緒應給予適當鼓勵。患者多伴有語言障礙,需通過書寫或肢體動作等方式與其溝通,增強其康復信心。引用成功病例,使患者看到自己疾病治療前景,講解護理配合要點,使其能夠主動配合康復治療。加強對家屬的訓練知識指導、方法指導,使他們充滿信心,鼓勵、督促患者主動進行訓練,掌握訓練要領。
1.2.2 功能訓練:病人入院立即進行早期干預,如良肢位擺放、床上康復活動技巧(關節被動運動、Bobath握手、橋式運動、抬腿、床上移動技巧)。不影響病情的情況下,開始坐位平衡訓練,定時對其進行全身按摩,以改善血液循環。當偏癱肢體肌力達到三級后,可指導其進行站立訓練,而后過渡到行走訓練。可協助患者站于床邊,保持平衡,再嘗試行走,提高下肢功能。訓練期間需堅持循序漸進的康復原則,根據患者體質確定訓練時間與強度,并合理調整訓練方案。耐心指導其進行功能訓練,講解訓練的積極作用,督促其嚴格遵醫囑訓練。
1.2.3 飲食干預:疾病早期根據患者吞咽功能評估選擇適宜的食物性狀,一般以糊狀食物為宜。堅持易消化飲食,確保營養均衡。患者清醒、合作,不疲勞,采取坐位,輕微屈曲或向健側傾斜30度,頭部前屈;如患者不能坐起,予抬高床頭60度為宜,以避免反流,防止誤吸。指導患者進行吞咽訓練,每日定時清潔口腔,預防感染。
1.2.4 語言訓練:目的是促進交流能力的獲得或再獲得。包括聽覺的活用,促進言語的理解和口語表達,恢復和改善構音功能,提高語言清晰度等言語治療。以患者的失語程度和類型為基礎,制定語言康復方案,從發音→單字咬字→語言糾正→讀字,反復進行,指導其深呼吸、嚼口香糖、張口等,利用腔呼吸方式發聲,訓練軟腭。囑患者用舌尖添嘴唇或旋轉舌頭,并定時進行牙齒咬合訓練,進行發音練習。可口對口演示發音方法,鼓勵其表達主觀想法,多與其進行語言交流。為了補償功能受限,有時需要裝配輔助具,當重度言語障礙很難達到正常交流水平時,應使用替代交流方式如手勢,交流板等。
1.3 觀察指標。利用Fugl-Meyer評分(簡稱FMA)評估運功功能,包括上肢功能(33個項目,總分66分)和下肢功能(17個項目,總分34分),均采用0-2分評分法,共100分,分數與運功功能呈正比。利用健康狀況調查簡表(簡稱SF-36)測評生活質量,包括生理機能(PF,10-30分)、軀體疼痛(簡稱BP,分值:2-12分)、生理職能(簡稱RP,分值:4-8分)、精力(VT,4-24分)、精神健康(MH,5-30分)、社會功能(SF,2-10分)、情感職能(RE,3-6分)、總體健康(GH,5-25分)等維度,共35-145分,分數與質量正相關。
1.4 療效評價標準。顯效:癥狀消失,可行走,各項功能恢復71%-90%;有效:癥狀明顯改善,可行走,各項功能恢復45%-70%;無效:癥狀無變化,不能行走,各項功能恢復0%-44%[2]。
1.5 統計學分析。經SPSS 16.0軟件分析數據,分數表達是(),經t值對比與檢驗,幾率表達是(%),經χ2值對比與檢驗,統計學意義的標準為P<0.05。
2.1 對比康復療效。觀察組的康復療效為97.78%,對照組為86.67%(P<0.05),如表1。

表1 對比康復療效[n(%)]
2.2 對比生活質量評分。觀察組的生活質量高于對照組(P<0.05),如表2。
表2 對比生活質量評分(,分)

表2 對比生活質量評分(,分)
維度 觀察組(n=45) 對照組(n=45) t P PF 18.34±3.41 13.25±3.57 10.245 0.000 BP 8.43±1.52 5.49±1.33 13.572 0.000 RP 5.76±1.55 5.01±1.18 4.124 0.031 VT 15.37±5.24 13.27±5.16 5.102 0.000 MH 19.56±3.37 10.43±3.85 18.345 0.000 SF 6.11±1.08 5.43±1.17 5.014 0.000 RE 4.75±0.43 4.17±0.46 4.678 0.033 GH 18.41±2.28 14.44±2.19 9.345 0.000
CI高發于老年群體,起病急且進展快,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與死亡率[3]。CIHA是CI的主要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導致其出現焦慮等心理,不利于疾病康復。臨床認為:在CI治療2周后可進行康復護理,目的是恢復患者的運動與語言功能,使其具備自理能力[4]。因此,研究中采取早期康復護理,通過功能訓練和語言訓練等全方位改善患者病情,減少其后遺癥幾率,使其能夠主動配合康復訓練,進而提高康復療效[5]。但需注意的是:早期康復訓練的基礎是患者高度信任護理人員,因此需要其具備較高的專業技能與責任感。結果中觀察組的康復療效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早期康復護理可取得較佳的康復療效。觀察組的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早期康復護理可提高生活質量。總之,該項護理對于CIHA的護理價值較高,可作為常規護理模式加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