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甲 鄭孝梅


摘要:目的:探索傳統力量訓練結合功能性力量訓練對青少年籃球運動員跨步急停接球跳投效果產生的影響。本文運用實驗法及數據分析等方法,以20名青少年籃球運動員為實驗對象,對功能性力量訓練對青少年籃球運動員跨步急停接球跳投效果產生的影響進行實驗研究與分析。
關鍵詞:功能性力量訓練;跨步急停接球跳投
引言
在現代籃球比賽中,跨步急停接球跳投技術以其攻擊形式多變,急停過程中有跨步調整,可穩定重心等優點而被在籃球比賽中廣泛應用。同時跨步急停跳投作為一項組合技術,其技術動作復雜程度比多數投籃組合技術難度要高,所以對運動員的一系列身體素質的要求也較高。但通過梳理文獻發現,學者們關于力量訓練對投籃組合技術產生影響的研究卻較少,對具體到跨步急停跳投技術方面更是未見相關研究。因此,本文從功能性訓練這一視角出發,探索提高跨步急停跳投技術的力量訓練方法。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功能性力量訓練對青少年籃球運動員跨步急停接球跳投效果產生的影響為研究對象。以20名青少年籃球運動員為實驗對象。
(二)研究方法
1.專家訪談法
通過對相關專家進行咨詢,對實驗的可行性、測試指標的選取、功能性力量訓練的動作設計提供支撐。
2.實驗法
通過對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不同的力量訓練來驗證力量訓練方法對青少年籃球運動員跨步急停接球跳投技術產生的影響。
3.數據分析法
實驗前對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的前測統計指標進行獨立樣本T 檢驗,分析實驗對象是否在同一水平。實驗后,首先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前后自身的統計指標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分析其實驗前后自身的差異;然后對對照組和實驗組兩者之間的統計指標進行獨立樣本 T 檢驗,分析差異性。在對所有數據進行處理之前,采用K-S檢驗得出α≥0.05,即符合統計學原理,再進一步檢驗分析。
二、結果與分析
(一)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跨步急停接球跳投技術測試結果分析
測試方法:在以籃圈正下方垂直投影點為圓心,五米五為半徑的弧線上,分別在兩邊底角、兩個四十五度角以及弧頂位置設置五個投籃點:(1)每個隊員在五個點前進行原地跨步急停接球跳投,每個點投兩次,共投十次。(2)每個隊員在五個點右(左)邊的一段距離進行曲線助跑,然后以右(左)腳為中樞腳(右(左)腳為第一拍,左(右)腳為第二拍)在各個點的左(右)邊分別進行跨步急停接球跳投,每個點投兩球,總共投十球。每個隊員投三組,計最好成績。
實驗前,對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的前測統計指標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得出,實驗前兩組隊員在跨步急停接球跳投技術方面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說明兩組隊員的前測指標處于相同水平,可以進行實驗對比。
(二)實驗前后兩組隊員自身跨步急停接球跳投技術測試結果對比分析
1.實驗前后自身原地跨步急停接球跳投技術測試結果對比分析
從表1、2中數據可見,經過十六周的力量訓練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原地跨步急停接球跳投方面的成績比實驗前均有提升,且表現出顯著的差異性,說明兩種力量訓練方法對原地跨步急停接球跳投技術的提升都有積極的效果。
經分析可知,無論是傳統力量訓練還是功能性力量訓練,他們前期的基礎力量訓練都增加了肌肉的力量,進一步也提升了隊員身體控制能力,而身體控制能力的提升也為隊員的籃球技術訓練與表現奠定了基礎。在籃球專項力量訓練過程中,因專項力量動作模式的選取與設計是建立在對籃球專項技術動作進行模擬的基礎之上,這在一定程度上會使肌肉對專項力量訓練動作產生一定的肌肉記憶與適應,對籃球專項動作的形成產生積極的正向遷移,從而促進技術動作的形成與發展。
2.實驗前后自身助跑跨步急停接球跳投技術測試結果對比分析
經表3、4分析可知,經過十六周的力量訓練后,實驗后兩組隊員的助跑跨步急停接球跳投成績均表現出顯著性的差異,表明兩種力量訓練方法對助跑跨步急停接球跳投技術的提升均著積極的結果。
分析可知,無論是前期基礎力量訓練帶來身體控制能力的提升還是后期專項力量訓練帶來的動作遷移,二者均能夠促進跨步急停接球跳投效果的提升。雖然助跑跨步急停跳投相對于原地跨步急停跳投,其動作難度會大了許多,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這種身體素質的提升與肌肉記憶的形成都會對動作的記憶、固定與控制方面產生積極的影響。從而促進助跑跨步急停接球跳投命中率的提升。所以經過一段時間的力量訓練后,無論是傳統力量訓練還是功能性力量訓練都極大地促進了隊員助跑跨步急停接球跳投成績的提升。
(三)實驗后兩組隊員跨步急停接球跳投測試結果對比分析
1.原地跨步急停接球跳投技術測試結果對比分析
經表5可知,在原地跨步急停接球跳投命中率方面,經過十六周力量訓練后,兩組不存在顯著性的差異。
分析可知,兩種力量訓練方法都能促進運動員肌肉力量與身體素質的增強。而力量素質增長能促進運動員協調、平衡等能力的發展。跨步急停跳投技術專項力量動作模式的選取是建立在其技術動作特征的基礎上,對技術產生一定的動作遷移。同時由于原地跨步急停接球跳投技術相對比較簡單,其動作技術的發展對身體的平衡、靈活及穩定能力要求也相對較低,兩種力量訓練均能夠滿足其技術發展的素質需要。所以在此方面,兩種力量訓練方法沒有存在顯著的效果差異。
2.助跑后跨步急停接球跳投技術測試結果對比分析
由表6可知,經過十六周的力量練習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助跑跨步急停接球跳投方面具有顯著性的差異,功能性訓練效果更好。表明功能性力量訓練比傳統力量訓練在助跑跨步急停跳投命中率的提升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
經過分析可知,功能性訓練是一種目的性訓練。功能性訓練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運動員身體的功能,將運動員獲得的身體素質在完成動作時表現出來。其通過提高機體運動環節的平衡、穩定、靈活等能力以及對自身弱點進行完善來達到其自身動作模式高效的目的。同時功能性訓練有針對性地對機體進行多關節、多平面、多維度的訓練,目的為了提高人體的平衡與穩定能力,以及更好地實現人體運動鏈的功能。這些功能的提高都將促進相關訓練動作模式的高效,使訓練效益化。在對實驗組進行動作模式設計與訓練時,先通過運用FMS測試的方法來發現實驗組隊員在主要運動環節方面存在的靈活、穩定、對稱以及平衡等問題,然后在基礎訓練階段加上一系列手段與方法來完善他們的不足之處,這些訓練對跨步急停跳投過程中身體平衡穩定、控制以及協調發力產生了較大的積極作用。在進行專項訓練時,針對原地與助跑跨步急停跳投的動作特點以及實驗組隊員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設計一些符合跨步急停接球跳投整體運動鏈發展的訓練方法。且在專項力量訓練設計過程中,大多數動作是在“非平衡”狀態下進行的訓練,這種非平衡狀態更加貼近比賽情景與助跑跨步急停跳投過程中身體不穩定的特點,這些訓練都有助于助跑跨步急停接球跳投技術穩定性的發展以及技術動作在比賽中的應用。
三、結論
1.功能性力量訓練和傳統力量訓練均能夠促進青少年籃球運動員跨步急停接球跳投命中率的提升。在助跑跨步急停接球跳投方面,功能性力量訓練有著更為顯著的效果。
2.在進行力量訓練時,應根據專項技術的特點,有目的地進行力量訓練動作模式的選擇。
結語
綜上可知,功能性力量訓練在傳統力量訓練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平衡、穩定以及身體控制能力的發展,能更好地滿足助跑跨步急停跳投動作的發展,所以經過一段時間的功能性力量訓練后,實驗組在助跑跨步急停跳投命中率提升方面比對照組表現出更多的積極效果。
參考文獻:
[1]寇永茂.青少年籃球運動中的腰腹力量訓練[J].當代體育科技,2014,4(1):20-21.
[2]曲艷玲.影響籃球跳投命中率的因素分析[J].遼寧體育科技,2010,32(5):86-93.
[3]張曉.功能性力量訓練對跳投命中率影響的實驗研究[D].西安:西安體育學院,20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