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仲穎佳 (南通理工學院)
系統動力學又稱為系統動態學,是認識復雜問題的一種方法,反饋是系統動力學的核心。唐幼純和范君暉(2011) 年提出,從系統微觀的角度入手,建立系統動態反饋模型,既有反映要素結果的數量模型也有反映要素直接關系的數學模型,通過人與計算機的結合,進行仿真實驗和計算。自此,系統動力反饋機制被運用到各個領域,如高師本科教學質量與內部保障體系之間的動態反饋(陳衛,2016),產業結構與新型城鄉化互動的動態反饋機制(李書峰與王維才,2016),不確定非線性系統的時變和自適應的動態反饋(李峰忠,2016)等。系統動力學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廣泛應用于各種復雜社會系統。
研究視角方面,現行的創新驅動相關文章大多以經濟學為主,從投入產出的靜態視角剖析區域生產價值,忽視了創新驅動發展的動態性和經濟產值的反饋作用,而本文擬從動態管理機制出發,研究不同要素在創新驅動方面的動態交互作用,對創新驅動的動力進一步深入發掘。
研究方法方面,現行的創新驅動理論大多是提出理論性分析框架,給出宏觀意見,針對性不夠,本項目將啟用復雜的系統動力學理論,用在從未使用過的創新領域,采用系統動力學仿真方法開展研究,深入挖掘創新驅動與區域經濟的動態反饋作用,研究方法具有創新點。
19 世紀60 年代企業發展環境逐漸變化,國外學者開始關注到組織制度變革,提出技術創新需要與制度創新協調發展。隨著創新理論的豐富和完善,國外學者對區域創新理論的研究開始深入,研究主要涉及區域創新的概念內涵、創新影響因素、區域創新體系及創新能力評價等內容。
國外學者提出的技術進步內涵被我國學者在研究創新驅動中接受,并進行了深一步研究。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背景下,學者多從創新驅動發展的必要性、能力評價和路徑等方面進行了研究。王必好(2016)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有利于技術持續實現、提高技術創新效率,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技術創新效率的評價模型。羅丹(2016)認為創新驅動代替要素驅動,對長江經濟帶產業升級具有非常重要的實踐與理論意義。
國內學者對于創新驅動發展的動態反饋研究相對較少,從創新驅動發展動力要素構成來看,包括市場推動力、企業為提高競爭力產生的技術創新聚集力和由創新企業之間的競爭壓力、企業技術創新吸收力等。
對反饋機制的研究,學者多從動力要素的作用原理著手,認為反饋動力來源于不同組織間資源和需求之間的差異,其動力機制是在需求拉動力、市場競爭壓力、政府支持力、技術推動力等外部動力和利益驅動力、戰略協同引導力等內部動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目前學者對創新驅動發展系統動力機制的研究主要圍繞動力要素的構成及要素作用展開,缺乏對要素間相互作用機理的揭示。
為了簡化創新動態反饋系統,便于理清政府政策與企業間創新政策和創新效果之間的工作機制,設定了創新主體為行業中的大型企業、政府和高校科研機構。創新活動體現在系統各要素之間的正向或負向的反饋回路。本文在以上科研相關理論和模型基礎上,結合動態反饋系統的模型,以創新為驅動力,將江蘇創新驅動體系劃分成五個模塊,如圖1 所示。
五力需求模型的運行機理:企業需求引導創新,企業管理引入創新投入,創新投入激勵企業創新研究,創新產出促進企業產出,增加企業利潤。外部機制方面,國家政策與發展的推力相互作業,給創新動態外部系統造成良好的反饋機制。
基于以上模型,我們從創新的投入因素出發,研究創新作為投入要素,從而建立創新驅動的三個創新反饋回路:
(1)企業R&D 投入反饋:R&D 評價標準→R&D 要素分解→R&D 經費總額→專利申請→校企合作數量→企業R&D 數量。
(2)政府對企業投入反饋路線:政府對企業研發機構、高校的投入→技術市場交易額→企業銷售利潤率→GDP 指標→政府財政預算科研投入。
(3)政府政策扶持→高新技術企業→科學和工程師規?!鷦撔庐a值量化→政府教育支出→高校創新產出。
圖1 創新驅動動態反饋系統
表1 創新驅動評價體系
創新驅動發展的動態反饋系統由投入與產出兩部分,根據創新對企業利潤構成的沖擊強度,分別從投入、狀態、產出三方面構建評價體系,具體如表1 所示。
本文擬構建創新驅動發展的動態反饋系統,結合江蘇創新驅動發展的實踐,探索創新驅動發展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因素,有助于提高江蘇創新效率,優化江蘇的產業結構和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另外,江蘇作為長三角城市群創新發展的核心產業聚集地,研究其創新機制的動態反饋系統對長三角經濟帶有一定的實踐價值。最后,本文對創新驅動發展的動態反饋研究具有普遍代表性,其構建的體系為江蘇創新系統合理安排投入結構、政策調整等要素提供借鑒和參考,創新驅動的動態反饋具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