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軍 (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巴山非遺小鎮位于陜西省安康市嵐皋縣天坪村,是陜西省第一個“非遺小鎮”,是基于當地“巴山樣子,楊家院子”非遺資源而建設的旅游品牌,成為陜南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的文化典型,并與關中印象、陜北風情形成一條凸顯陜西文化特色的旅游主線。巴文化的地域范圍包括陜西南部、重慶、四川東部、湖北西部、貴州北部和湖北西部等大巴山地區,這些地區歷史上都屬于巴地范圍,因此在歷史變遷中形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巴文化圈。巴山非遺小鎮主要包括楊家院子民宿旅游、鄉愁館、非遺體驗館等部分,是具有巴文化底色和非遺特色的文化旅游類特色小鎮。
本文在田野調研和文獻收集整理的基礎上,分析巴山非遺小鎮的社會價值以及非遺資源在這一品牌設計中的應用。“巴山非遺小鎮”旅游品牌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落實于區域基層社會的具體實踐,也是非遺資源于旅游設計領域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體現出“見人、見物、見生活”“活態傳承”等非遺保護發展新理念。在行政調控、經濟杠桿之外,非遺資源保護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具有重要意義,非遺資源保護在推動村落社會的現代建構的同時,能夠健全完善自身傳承體系,并實現二者的相互建構和優化。
巴國歷史上雖存在時間較短,卻塑造了豐富多彩的軍事、生產、生活等巴文化,由此衍生出巴山美食、農耕文化、方言、服飾、兵器、舞蹈、建筑等多方面的民俗文化。從旅游品牌設計角度,通過對巴文化進行核心文化遴選,最終初步確定三大核心非遺元素,即“農耕漁獵”“巴山美食”和“民間藝術”,以此共筑巴山非遺小鎮的巴山風情。換言之,“創意產品的衍生設計把握各個元素的特征,突出某一元素,注重元素的不同個性,甚至可以為元素安排恰當的故事作為串接,跨時空地將元素組合。”
巴人是一個臨水而居的民族,他們用整木挖造一種獨木舟,捕魚撈蝦,賴以為生。他們死后,又用這種獨木舟作為葬具,加上蓋子,考古學上稱之為船棺葬。伏羲早期教授民眾作網用于漁獵,后約在春秋時期,受到古蜀國的影響和函化,巴人開始農業生產活動,由此其主要生產方式變為農耕。農耕漁獵視角下的非遺資源載體有船只、農田、吊腳樓、魚、船只等;產品設計導向包括水上游樂、戶外拓展和濱水休閑等。
巴山美食是巴山非遺小鎮建設的重要版塊。巴人飲食方面嗜好酸、甜和辣味,風味食品包括魔芋、豆豉、糍粑、豆瓣等,巴人還嗜好飲酒和飲茶,在飲食習俗方面,標志性的非遺活動有長桌宴、吃泡湯肉和殺年豬等。巴山美食視角下的非遺資源載體有辣子雞、豆腐乳蒸肉、巴鄉清、漿粑餅等,故而,其產品導向包括美食品嘗、產業延伸和活動體驗等。
巴文化圈內的民間藝術通過移民和遷徙落地在嵐皋縣,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傳統技藝方面包括榨油、釀造、造紙、竹編、藤編、染布、跳端公、守號與狩獵等;民間傳說包括名人傳說、物產傳說和地名傳說、創世傳說等;巴人歌舞則包括嵐皋民歌、巴人鑼鼓和歌舞表演等;民間藝術視角下的非遺資源載體包括巴渝舞、燒陶器、造紙、織布、山歌、勞動號子、報路歌、陜南曲子、編制等,由此,其非遺產品設計為文化觀光、健康養生、民俗體驗等等。
四季鎮的楊家院子是“巴山人家”民宿農家樂旅游的發源地,也是巴山非遺小鎮的重要文化空間。目前已經發展升級到民宿3.0版本,在鄉村振興戰略宏大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提供智慧與路徑,真正體現出以“為民”為核心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
鄉愁館是展示巴山非遺小鎮文化底蘊與特色的窗口,是特色小鎮的文化亮點。“品牌設計作為商業產品特性表達的主要途徑,其應該具有統一的符號語言”。鄉愁館的總主題是“巴文化與嵐皋”,圍繞這一主題,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展現嵐皋的歷史文化、民風民俗、鄉土器物和歷史英雄等。鄉愁館以“文字+圖片+實物”靜態展示為主要形式,多角度地講述“巴文化與嵐皋”的淵源,展現“巴山樣子楊家院子”品牌。主要內容以文字形式予以介紹,再配以相應圖片,圖文并茂地呈現在展墻上;在室內放置展柜,展出相關實物。
鄉愁館的任務是展現文脈延亙,講述嵐皋故事,彰顯巴山樣子。文脈延亙,即巴文化與嵐皋的淵源流變;嵐皋故事,即關于巴人、嵐皋人、楊家院子人的生動故事;巴山樣子,是巴文化圈內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模式模樣,體現在衣食住行、節慶禮儀、民間藝術等方面。游客看完展館,既可知曉“巴山樣子”是個什么樣子,又能被這里的一字一圖、一景一物勾起濃濃的鄉愁。
鄉愁館既是展示鄉土風俗,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場所,也是延亙文脈,安放心靈的神圣之地。從圖騰、個性、習俗、飲食、歌舞、手工、方言七個方面,以講故事的方式,幫助游客加深對“巴山樣子”內涵的了解,讓這些美麗的鄉愁,閃耀在無限的眷戀中,沉淀在永恒的記憶里。鄉愁館所呈現的內容,承載的是嵐皋的文化底色和文化鄉愁,彰顯嵐皋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是嵐皋巴山非遺小鎮的靈魂所在。
非遺體驗館位于楊家院子北入口處三彩閣旁,集中了陜南、重慶、川東、鄂西、湘西北、黔北等巴文化圈內六省市的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文圖+實物的方式呈現;同時,在館內設置了皮影、陶藝、泥塑、剪紙、雕刻、造紙、活字印刷、木版年畫等手工體驗項目,3D 打印、AR/VR/MR 高科技體驗項目,適合大中小學生和企事業單位非遺游學和非遺體驗。此外,在部分特色民宿設置了非遺傳習所,讓游客深入體驗做豆腐、熏臘肉、榨油、紡線、織布、茶藝、編織、釀造、養蠶等農明時期的傳統手工技藝,適合居家式生活和休閑旅游。
非遺資源的價值開發和保護發展策略,究其根本,離不開人和物兩個層面的哲學性深入解讀。換句話說,一方面對于民俗文化本體的歷史、形態和特質需全面把握,另一方面需對民俗文化創造群體和傳承群體的傳承機制、時代語境和發展路徑深刻剖析,基于此,廓清民俗文化本體和民俗文化傳承人在鄉村振興戰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精準扶貧等國家政策中扮演的時代角色和歷史責任。
楊家院子位于四季河邊壩上,頗具巴人傍水而居之特色,衣食住行娛等面都帶有典型的巴人遺風,吃吊罐肉和酸菜,住石板房和吊腳樓,睡的是棕床,待客要喝摔碗酒等。以石板房和摔碗酒為例進行說明。石板房往往是房頂用石板覆蓋。石板,是一種薄薄的片石,一塊壓著另一塊的邊沿,呈魚鱗狀分布。傳統石板房的墻由土木或石頭砌成,地基則以條石或片石壘砌,石與石之間的縫隙僅靠小石碎石填塞,不用任何黏合劑,表現了高超的民居建筑技藝。石板房就地取材,冬暖夏涼,防潮防火,與大巴山的自然景色融為一體,完全保持了一種原生狀態,至今在嵐皋及其它大巴山區,然而大部分已被廢棄,而它是重要的村落景觀,也是可復興開發的文化傳統。楊利慧認為,“復興舊有傳統,指的是發掘村中原有習俗,使之以新面貌出現在村民的日常生活、民俗旅游以及更廣泛的公共文化領域。”
摔碗酒是嵐皋百姓在款待賓朋時的一種習俗。客人將碗中的酒一飲而盡,然后將摔碎,以求碎(歲)碎(歲)平安。據說此習俗源于古代巴人上戰場前的種壯行酒,喝完酒后摔碎碗以表英雄氣度,盡顯笑傲疆場的豪情與告別親人之悲壯。相傳當年巴蔓子將軍就是喝了摔碗酒之后,才毅然拔劍自刎,留得忠信兩全之美名。
2014 年,經嵐皋縣相關部門推薦,嵐皋美食入駐西安市永興坊,摔碗酒是經營項目之一,后經抖音爆紅網絡,名揚四方。但是,大眾只知道摔碗酒是永興坊的,卻不熟悉其歷史淵源,這是抖音等現代媒體傳播引起的誤讀,因此需要為其正名,并進行旅游品牌設計。正如馮驥才所言,“特點就是旅游的最大賣點。商品化是民間藝術的當代變異。保持住民間藝術中那種對生活的虔誠與執著,把民間藝術視為一種傳統精神。”
黃永林發現,“鄉村社會中傳統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離散化指人群外出打工,缺乏當地勞動力;低黏合度指人群與當地生產生活的結合度較低,傳統技藝培訓學習周期長,產品實用功能和美學價值難以被認可,尤其是經濟價值難以接軌市場而凸顯和挖掘。
在此社會背景下,鼓勵本鄉本土人回到家鄉就業和創業,大力扶持和發展非遺產業項目,比如竹編、釀酒等傳統手工藝的復興和投產,特別是對那些外出學習到現代技術的本鄉人,采取人才引進政策和安家優惠,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讓其精神回鄉,由此帶動技術回鄉。陳志勤指出,“全面的、整體的鄉村振興,必須重構被現代洪流沖刷的村落認同,在新的時代建立新的鄉村秩序”。換句話說,只有當地民眾沒有了生產生活的后顧之憂,才會盡可能地激發鄉土情懷和文化自覺,為鄉村振興和非遺保護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非遺資源保護與鄉村振興是國家政府層面出臺和實施的兩大政策。張士閃認為,“如何使這類具有社區公共活動性質的非遺傳承,借助國家的行政運作而在鄉村社區中更具活力,在延續已有的社區共享傳統的基礎上,助推鄉村社區的當代發展,就成為目前非遺保護的關鍵所在。”非遺資源保護和利用話題從一開始就將學術探索與社會實踐密切聯系在一起,并呈現出兩個主要面向:其一,在人文關懷的層面,指涉全球性的現代化進程中對非遺的保護與對社區民眾主體的尊重;其二,在實踐層面,則是設計如何通過適度的政府行政作為,在保證社區民眾文化權利與非遺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促進地方性的“非遺資源”向惠及整個社會的“公共文化”的良性轉化。
通過“楊家院子”旅游品牌建設中非遺資源的應用和保護,我們可以發現,二者存在一種互通互構的關聯。對包括傳統建筑、手工藝、傳說、民歌、民間藝術等民俗文化在內的非遺而言,鄉村振興戰略為其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寬闊平臺,特別是良好社會環境和濃郁文化氛圍的營造與構建,為非遺資源的開發和傳承創造整體性、全面性保護的契機與條件;對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在地化實施而言,鄉村振興戰略是國家長期實施的重大國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作為新世紀以來國家重點推進的重要文化政策,自然不能置身事外,非遺資源的自身特性和開發潛力可為鄉村文化振興和產業振興提供足夠的資源支持和智力支撐。
鄉賢文化的重塑、村落精英的運作和文化產業事業的融通等,都為二者在國家決策層面的邏輯連通和地方實踐層面的良性互動,實現了有限的銜接與增效。
新的文化生態下非遺資源有效利用有利于促進鄉村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文旅小鎮的品牌設計可促進國家文化建設與民眾日常生活更密切地聯系在一起,激發鄉村社區生活文化創造的活力,優化提升鄉村社區共同體的秩序、安全感和幸福感。從這個層面來看,“楊家院子”旅游品牌的設計和實踐模式,是遵循新時代國家文化政策,結合地域文化特色,進行的一次成功的旅游品牌設計與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