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哲 鄒積明 陳建軍 (.江西理工大學;.迪尚集團)
創新是保持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2017 年3 月22 日,人社部明確指出支持和鼓勵事業單位專技人員離崗創新創業。實際上,“文人下海”的現象在中國并不罕見,柳傳志、馬云等著名企業家都有曾經在高校或科研機構工作的經歷。
近年來,具有學術經歷高管的企業占比由2008 年17.59% 逐年上升為2017 年41%。自從1984年Hambrick and Mason 提出高層梯隊理論,認為企業的戰略決策以及所帶來的績效受高管的教育背景、年齡、性別、任職經歷等背景特征影響。趙珊珊等(2019)研究已證實了高管的學術背景會影響企業創新,但其內在機理和邏輯有待進一步明晰。因此,本文通過案例研究CEO 學術經歷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進一步分析其影響的路徑及效果意義重大。
本文中的學術經歷是指在學術職業中從事科學研究的一種獨特經歷,例如曾在高校或科研機構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屬于工作經歷范疇。其與教育背景的含義不同,學術經歷更加強調的是一個人特殊的經歷對其個人特質的塑造,而非個人的能力和稟賦的提升,兩者對管理者行為的影響顯著不同。
參考現有文獻,高管的學術經歷對企業創新的影響路徑有以下幾點:第一,學術經歷影響高管的人力資本,經歷嚴謹的學術訓練可以提高CEO 的人力資本,促進企業創新;第二,學術經歷提高了CEO對創新失敗的容忍度。學術研究是一個不斷試錯、在失敗中不斷累積經驗的過程,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對失敗的高度容忍性;第三,具有學術經歷的CEO 通常學歷較高,由于曾經的生活環境和學習氛圍,其對于前沿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先進的管理經驗具有較高的敏感性,能夠迅速地捕捉市場的需求,從而創新的積極性更高;第四,有學術經歷的CEO 往往具有更高的道德水平和社會責任感,可減少企業和中小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間接促進企業創新。
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SZ.300024)成立于2000 年,隸屬中國科學院,是一家以機器人技術為核心,致力于全智能產品及服務的高科技上市企業。新松公司堅持技術創新與產品研發,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成為行業中的領軍企業。
新松公司的高管團隊中大多數人擁有曾經在科研機構任職的經歷,其中創始人及CEO 曲道奎,男,1961 年生,博士,研究員,曾留學德國,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博士生導師。現任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裁。
在成立新松之前,曲道奎是一位資深的科學家,擁有無數相關專利,他是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機器人部的副主任,也是一位博士生導師。從科學家到企業家的轉變初衷源于1999 年國家推出新政策:“鼓勵科技人員帶著科研成果自主創業,建立公司”。2000 年4 月,曲道奎和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的30 余名科研人員,共同創建了新松公司。
曲道奎自2000 年起擔任新松機器人的CEO,是核心決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他堅持品質和創新是競爭力的立足點。在他的職業生涯的不同階段形成了學術經歷所具有的不同特質(如表1 所示)。
人員投入是創新投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松公司以“大力吸引高端人才,持續增強創新能力”為宗旨,視人才為企業第一資源。通過與重點科研院所及高校合作的方式,為公司人才的引進提供新渠道。由表2 可知,截至2019 年底,公司共有員工4559 人,其中技術人員3009 人,占比66%。研發投入被普遍認為是創新意識的體現。2019 年度公司研發投入45765.61萬元,同比增長134.91%,占營業收入的比例16.67%。新松公司的員工中研發人員占比高,研發投入占比逐年攀升,為創新活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持,同樣表明新松公司的CEO 有極強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在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

表2 新松2016-2019 年研發投入金額及占營業收入的比例
新松公司堅持自主創新的企業文化,專利申請數量逐年上升,在行業中位居前列。2019 年底,公司擁有有效專利377 項,其中發明專利193 件,實用新型專利103 件,外觀設計專利81 件。其中發明專利較實用新型和外觀專利更多,表明有學術經歷的CEO 在創新產出方面更加注重“實質性創新”的發明專利。
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研究了通用設備制造業上市公司CEO 的學術經歷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擁有學術經歷CEO 可以通過較高的人力資本、提高對創新失敗的容忍度、較高的學歷背景等從而更具有創新偏好,在創新的投入及產出方面更加突出,從而創新績效更好。
有學術經歷的CEO 擁有豐厚的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更加具備創新意識,對企業創新績效的提升有顯著作用。因此,企業在選拔和聘用CEO 或者總經理時,應該多角度考量該候選人的學歷背景,選拔有學術經歷、創新意識強的人才。除此之外,還要完善CEO 的激勵機制,調動其工作積極性,激發其創新精神,提升企業創新績效。
首先,個人的經歷對于一個人的影響難以量化,另外,企業的創新績效受很多因素共同影響,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無法控制其他變量,因此可能存在說服力不夠的情況;其次,考慮到相對于非創始人高管,創始人高管的個人特征更能影響一個企業的發展,本文選取的案例為具有學術經歷的企業創始人,因此無法將創始人上任前后的數據進行對比,這也大大降低了文章的說服力,還需要在未來進行深入的探討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