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佳欣 (河海大學商學院)
當今時代博物館作為傳統文化的主要傳播載體和機構,在新時代傳承、發展傳統文化中具有重要作用。伴隨著現代化文明的發展傳統博物館逐漸面臨無人問津等發展困境,同時也敦促博物館在新時代開啟了轉型之路。本文將利用“博物館+”視角,探究傳統博物館在新時代通過“博物館+”各種產業形態、科學技術或社會組織實現的轉型突破。
1.管理體制的局限性
近年來,伴隨著“博物館熱”的產生發展,游覽博物館的人數逐漸攀升。由于我國博物館性質,作為非盈利社會公益性機構,是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一環,相對缺乏運營的自主權與話語權,此種管理體制在其轉型方面也成為了阻礙因素之一。
2.經費不足,設施落后
我國博物館在近年來面臨的首要困境即為經費不足,博物館是國家的公益性事業單位,資金來源主要依靠國家撥款,此外還有少量社會捐助和自營利潤。資金不足的前提下極大地限制了博物館實現的轉型方式,導致博物館設備設施落后、展覽開發少,面臨生存危機的惡性循環。
3.藏品資源開發不足,行業競爭激烈
藏品資源開發不足,是我國博物館現存的最主要問題。藏品的種類、數量不豐富,對于藏品的詮釋開發也欠缺,種類單一、形式單調,不能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吸引力不強。同時,伴隨博物館數量擴張,行業內部競爭也日益加劇,越來越多缺乏創新、形式單一的博物館處于被行業淘汰的危險邊緣。
自2016 年國家出臺了眾多政策,鼓勵博物館文化品牌開發和加強資金財政支持。2016 年3 月《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倡導大力發展文博創意產業,鼓勵“社會資本廣泛參與研發、經營等活動”。2016 年5 月《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提出“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
文化創意產品是“博物館+文化產業”的產物,將博物館中的文物館藏資源通過創意、創新、創造借助科學技術、品牌營銷等手段發展出的新業態。既具有館藏資源自身的歷史價值又能滿足新時代社會公眾文化需求。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博物館+文化產業”成為傳統博物館突破現有困境,實現新時代轉型的突破口。
“博物館+”通過將博物館與其他不同種類社會資源的整合與跨界,共同推進傳統博物館品牌新經濟轉型。現有轉型途徑眾多如圖1通過與當代社會深度融合,構造出新的“博物館+”生態圈。
在博物館轉型的諸多途徑中,最主要的一項即為“博物館+品牌經濟”。博物館通過館藏資源與文化產業品牌相結合,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如南京科舉博物館就開創了“狀元郎”文化品牌,一系列文創產品、線上銷售旗艦店均為“狀元郎”品牌旗下產品。文化創意品牌的建設一方面提升力品牌影響力和社會知名度美譽度,有利于博物館文化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能夠有效吸引政府和社會投資資本的進入,拓寬博物館經營渠道和資金來源。形成博物館特有的文化產業鏈,“博物館+品牌經濟”在促進傳統博物館轉型的同時,也帶動了其可持續的繁榮發展。
博物館之所以成為傳統文化載體,就在于其背后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眾多博物館利用其特色文化資源進行現代化轉型。
南京科舉博物館毗鄰江南貢院,是一座以科舉文化制度為核心的博物館。科舉博物館結合獨有的“科舉文化”開創了“狀元郎”文化品牌意向。
不僅讓博物館成功實現轉型,同時也再次振興了本土特色文化,提升其文化吸引力和民眾的文化自信。
大數據、互聯網等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社會的方方面面作用顯著,AR、VR 技術在博物館領域的應用,開創了建設智慧博物館的新時代。“博物館+科學技術”形成的博物館在線視聽體驗、VR 全景博物館等讓其轉型更具現代特色。
利用手機App 等自媒體平臺進行博物館文化產業推廣和品牌營銷。以科學技術手段為支撐的轉型創新,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博物館參觀體驗,更是未來博物館轉型的主要方向和依托。
當前,眾多博物館都尚未設置專門的宣傳營銷部門、文創產品研發部門等,缺乏領域內專業人員。在博物館轉型之際,應積極通過就業政策鼓勵、加大資金投入加強從業人員的業務能力;通過人才引進,吸引能夠充分理解和發掘館藏資源文化內涵的、具有充足的人文社科知識和審美能力的專業人員。
在文化活態經營方面,南京博物院民國館創造性地將實體店鋪與展陳相結合,并已經形成了南京博物院的著名“文化品牌”。借助外在裝飾重新再現民國時期南京風貌,還原民國時期南京的繁華場景,展示民國時期南京民眾的生活百態。
讓游覽者自由行走于民國理發店、照相館、服裝店等30 余處真實場景之中,通過體驗購物、照相、寄信等活動,讓游覽者360°感受民國風貌。博物館轉型中充分借鑒活態經營,通過“體驗營銷”,進一步加深了游覽者對博物館館藏資源深刻內涵的感受和理解。
圖1 “博物館+”轉型途徑總結
博物館轉型中,文創產品的開發是重中之重。文創產品的設計包括外包和合作開發模式,通過博物館與社會合作商進行合作,既能體現博物館的文化內涵,也可以在市場細分中獲得利益,體現其商業價值,互惠互利。
同時可以借助網上平臺,通過創意大賽的模式,積極調動社會人士參與文創產品的創意征集。群眾在博物館轉型過程中更具有參與感和存在感,同時通過“借力”的方式強強聯合、取長補短。
博物館是承載傳統文化記憶的地方,現今博物館的發展面臨機遇與挑戰。“博物館+”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推動傳統博物館轉型的重要途徑。在社會資源的整合下傳統博物館以文化產業轉型為突破口,利用科學技術、特色文化、品牌經濟等方式進行著自我升級與變革。傳統博物館轉型最終將為社會和公眾提供更優質的文化產品,實現新時代傳統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