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短小精悍易于傳播的微紀錄片,逐漸成為新媒體環境下最為流行的紀錄片創作形式。2017年,《了不起的村落》在互聯網上一經發布,就以其獨特的年輕化表達方式,引發了年輕觀眾的共鳴,在行業內外廣受好評。本文以《了不起的村落》第一季為例,分別從主打內容、敘事風格、視聽語言三個方面,對該片的“輕氧”創作手法進行了分析,旨在探究其受到當代青年追捧的原因,為其他傳統文化類微紀錄片的創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了不起的村落》;“輕氧”紀錄片;創作手法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觀旅游名村等自然歷史文化特色資源豐富的村莊,是彰顯和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了不起的村落》作為在新媒體環境下創新發展出來的村落文化題材微紀錄片,其獨特的年輕化表達方式受到了觀眾的認可。第一季收官之后,廣受業內外的贊譽,全網的播放量高達1.5億,2018年摘得金秒獎“年度短視頻節目”獎項。[1]成為我國當時微紀錄片的代表之作。本文以《了不起的村落》第一季為例,從其主打內容、敘事風格、視聽語言三個方面,對該片的“輕氧”創作手法進行了分析,探究其受到當代青年追捧的原因。
一、主打治愈系的內容
“知了青年”創作團隊創造性地提出了“輕氧”紀錄片的概念,意為該片從影像到文案都要給人一種處處輕松,處處有氧的感覺,使人從快節奏的生活中得到治愈。該片導演黎振亞談及創作主題時就提到:“現在的年輕人壓力很大,為事業犧牲了很多,信奉效率和拼搏,但常常會有迷茫感,內心痛苦焦慮。我們發現,村落是讓人內心獲得平靜的經典意象。”[2]一方面,現代生活節奏逐漸加快,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大多數現代年輕人都面臨著巨大的生活壓力,他們迫切希望能夠在枯燥、嘈雜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心靈凈土,來緩解焦慮,治愈內心的不安。另一方面,“歸隱田園、回歸故鄉”自古便是人們身心疲憊、經歷挫折后的精神向往。遠離喧囂、自然古樸的村落就成了人們休養生息的精神家園,成為城市高壓人群治愈內心失衡與傷痛的重要場所。《了不起的村落》對東方古村落進行了本真記錄,用當地村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慢生活,營造出一塊精神高“氧”區,幫助觀眾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幫助他們樂觀面對生活。
此外東方村落優美的自然風光也能起到滋養心靈的作用,幫助觀眾緩解壓力、放松身心。正如該片制片人李武望所說:“從內容的維度看,我們選取的村莊必須要美,拍攝村莊的美要像氧氣一樣,撲面而來。才能把片子治愈的特質發揮到最大。”[3]精心的選材與內容挖掘,使該片極大程度地滿足了年輕人精神層面的需求,奠定了本片的受眾基礎。
二、善用輕快的敘事風格
在敘事方式上,該片繼承了“知了青年”一貫的“輕”紀錄片創作理念。主張以典型人物為視點,選取他們日常生活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作為線索,以故事化、情節化的方式,將若干生活細節串聯起來,最終構建起整個村落的群像。例如,第一集《最后的馴鹿村》借由何磊進山尋鹿,介紹了村民留守森林與馴鹿共存的傳統,再通過柳霞和兒子雨果兩代人的糾葛,引出這一傳統面臨著新一代人不愿繼承的困境。第五集《與生俱來的音樂村老達保》通過李扎思一家,介紹了老達保人熱愛音樂的文化傳統。第七集《時間線上的存留地》通過石金琦傳授羅鳳娟打苗鼓的故事,展現了這苗族傳統技藝的延續。《了不起的村落》基本每集都是以這樣固定的敘事模式,在村民參與的事件中,適時引出當地的物產、風俗以及文化傳統,讓一切都發生在情理之中。片中典型人物的言行,能在短時間內吸引觀眾,構建性格鮮明的故事脈絡,用他們鮮活的人物性格講述村落的興盛與頹敗,引出了“在現代化環境中如何延續傳承傳統文化”的主題。這種自然而然的“輕”敘事,避免了文化紀錄片大而求全的刻板說教,營造出一種平等敘事氛圍,能夠讓觀眾輕松地品味到村落的真、善、美。
在敘事節奏上,該片擅用快節奏來深入主題,使整體內容豐富、直觀,具有沖擊力。蔡之國在《電視紀錄片的敘事節奏》中提到:“事物內部節奏的起伏變化能夠使觀眾的興奮點也隨之抑揚跌宕,有效地緩解了持續觀看而引發的收視疲勞。”[4]對于內部節奏的處理,《了不起的村落》明確要求,每隔十幾秒就要有一個小沖突、興奮點或知識點。該片在故事線上及時補充事物的介紹,片中旁白的主觀敘述與人物的客觀表現互為補充,在短時間內形成了高密度的信息傳播,能迅速吸引觀眾的眼球并使其“一直看下去”。對于外部節奏的處理,該片很少采用長鏡頭,擅以多個角度、多種景別來完成信息交代,用快速簡單的剪輯,實現內外節奏的和諧統一。作為一部在新媒體平臺傳播的微紀錄片,其傳播渠道和受眾決定了《了不起的村落》必須“輕氧”不“輕”體量,在短的時間內實現精簡敘事,不間斷地呈現出觀眾喜聞樂見的信息內容,讓觀眾萌發出一口氣看完的欲望。
三、新潮的視聽語言
視覺效果上,該片每一幀畫面都力求呈現極致的美感。在攝影方面,全程4K分辨率錄制保障了提升畫面還原度和影片觀感,這也是該片廣受網友贊美,稱贊其“媲美電影質感”“每一幀都可以截成屏保”的重要原因。該片還運用了不同的取景,來追求畫面的信息量,賦予畫面不一樣的生命。片中多以航拍來展現村落遼闊的全貌,以特寫來抓取人物面部表情的變化,以微距鏡頭來呈現食物和物件細膩的質地。這些拍攝手法極大地發揮了“近取其質、大取其勢”的構圖效用。另外,延時與慢動作拍攝讓畫面具有突破時空限制的表現張力,使每一個畫面都盡展其美,極大程度地滿足了年輕觀眾對視覺刺激的要求。除了鏡頭畫面追求精煉與唯美外,該片還十分注重畫面的動態美,一是全片使用了推、拉、搖、移、跟、升、降等多種運動拍攝手法,二是相對靜止的畫面中盡可能地保證拍攝主體處在運動狀態,極大地增強了該片的趣味性和藝術性。
在聽覺效果方面,該片充分利用音效來提升現場感和真實感,并結合聲音元素,提升戲劇張力,調動觀眾情緒。如老牛灣瑞老大“鑿冰捕魚”這一情景,在18秒內連續快切了43個鏡頭,鑿冰下網的音效與音樂鼓點相得益彰,將鑿冰捕魚的過程塑造成了原生態打擊樂的現場。
該片在音樂選取上也是十分考究,常將當地的民歌小調或者樂器融入背景音樂當中,借此突出地域特色。片中多次使用了印第安樂器——蓋那笛演奏的《Triunfo》。蓋那笛和我國的簫聲音色近似,在意象上這一樂器卻沾染了印第安人對故土的眷戀之情。例如,馴鹿村孬哥講述狩獵史、老牛灣村老萬坐在屋前懷念母親時,該片就響起了這首音樂。雖是異域之音,卻共同抒發了主角們失去故鄉后的傷感,渲染出濃烈的鄉愁情緒,引發觀眾對古村走向沒落的哀思。該片在刻畫人物心理活動時多用鋼琴曲,在片尾結束時多用弦樂升華情感,大大增強了表現力與感染力。此外,該片帶有呼吸感的配音也是一大特色,不緊不慢的語言節奏,娓娓道來的語氣語調,恰到好處的情緒把握,打破了傳統紀錄片一味灌輸傳教的壓迫感,以年輕人偏愛的新潮視聽方式,來呈現東方獨有的生態美學。
結語
需求決定生產,用戶決定內容。《了不起的村落》作為民間PGC“知了青年”創作的一部新媒體微紀錄片,在創作過程中融入了“以用戶為導向”的互聯網思維,立足于滿足年輕群體的喜好,從主題呈現到藝術表達都盡可能的滿足年輕人的喜好,將《了不起的村落》打造成大眾樂于觀看、愿意傳播的內容產品,成功地把小眾題材轉變為大眾津津樂道的現象級話題。正如該片導演黎振亞所言:“別老說年輕人不喜歡傳統文化討厭農村,那是我們創作者沒有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講給他們聽。”[5]在媒體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傳統文化紀錄片的創作,只有真正重視起現代受眾的真實需求和喜好,不斷地與時俱進、改革創新,最終才能在泛娛樂化、碎片化的信息洪流中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輕氧之路。”
參考文獻:
[1]康迪,《了不起的村落》突圍6萬多部作品獲金秒獎“年度最佳短視頻”[J].成功營銷,2018(02):82.
[2]蔡之國.電視紀錄片的敘事節奏[J].當代傳播,2006(06):79-81.
[3]劉亞男.新媒體環境下村落微紀錄片的創作與傳播[J]電影文學,2018(23):34-36.
[4]翟婧倩.新媒體微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的生產流程與內容特征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8.
[5]新京報官微,“別老說年輕人不喜歡傳統文化”|對話《了不起的村落》導演[J/OL].2017-12-1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86942983306919931&wfr=spider&for=pc.
【作者簡介】黎家旺,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廣播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