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題材紀錄片的發展走過了近百年的時光,從過去的就事論事的闡釋型過渡到撫今追昔、詠史言志的反射型,這是主題的根本改變,而其中的創作手法也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丈關懷、現實切口、平民化視角、情景再現等等,讓歷史題材紀錄片放射出別樣的光彩。
【關鍵詞】紀錄片;歷史題材;反射型;現實切口
紀錄片的類型一直是電視藝術理論家們探討的熱點,因為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媒體的業態和傳播形式也不斷地發生著改變。從表現形式上說,紀錄片大體分為6種類型,分別是詩意型、闡釋型、觀察型、參與型、反射型、表述行為型。而從另一方面,也就是題材上也可以分為6個大類:人文類、歷史類、現實類、自然探索類、地理類、科技類。歷史題材紀錄片是紀錄片眾多題材分支中非常重要的一支,這種類型的紀錄片出現得較早,產生于20世紀20年代,它是紀錄片發揮其記錄和檔案屬性的基礎類型。歷史題材涵蓋十分廣泛,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文博考古、民俗等等,歷史幾乎無所不包,人類社會悠長的發展歷程中,歷史典故、文化源流浩如煙海,而中華歷史文化尤是這寶庫中的集大成者,這就為我國的紀錄片人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豐富資源。也由此產生了許多優秀的歷史題材紀錄片作品,比如觀眾熟悉的《讓歷史告訴未來》、《鄧小平》、《故宮》、《敦煌》、《大國崛起》、《東京審判》、《生命的記憶-猶太人在上?!返鹊?,這些紀錄片既是一部部飽含導演心力、啟迪心靈發人反思的精神食糧,也是一份份珍貴的歷史檔案資料,它們的播出取得了不同尋常的傳播效力和社會影響。
一、歷史題材記錄片發展的兩個階段
歷史題材紀錄片的發展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單純闡釋型。這種紀錄片宣傳意圖非常明確,主題也十分鮮明,創作者依靠解說詞的力量說服觀眾接受自己的觀點,形式上的特征是“上帝視角”、“上帝傳聲”,羅列證據,編輯要素,片中所有內容和素材均無條件為主題服務,且均為展現過去已發生的事件或人物。這種紀錄片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專題片”、“文獻紀錄片”,此類紀錄片通常是重大主題,大事件、大人物,表現手法也是宏大敘事,大量運用蒙太奇的編輯手法來闡釋思想主題。像鳳凰衛視的《正說李鴻章》、央視的《毛澤東》、新影廠的《脊梁》等等,讓史料說話,讓見證人證言。
第二個階段則是反射型歷史題材紀錄片。反射型紀錄片出現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這種類型的紀錄片的特點在于作品對紀錄片呈現社會歷史過程本身的反思。與其他歷史題材紀錄片不同,反射型紀錄片重視對現實世界的表達,更為重要的是創作者在作品的背后深層次表達對紀錄片創作本身的意義有更進一步的思考。導演更關注的是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現實表達,讓歷史告訴現在、關照未來。
二、反射型歷史題材紀錄片的“現實切口”和大主題
反射型歷史題材紀錄片在回顧過往歷史的同時,不忘記錄當代事、現實事,發掘找尋歷史與現實的關系,闡釋前者對后者的影響和意義,并用時間的刻度、歷史的溫度告訴觀眾,歷史會對將來繼續產生深遠的影響,正所謂“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歷史是客觀存在且不容篡改的,而講述歷史則存在對歷史材料和當前與過往歷史有關的現實素材的選擇和編輯組合,在這個過程中創作者一定會賦予紀錄片對干當代的現實意義。從當代生活的事件切入,即所謂的“.現實切口”,在許多關乎人物命運、血脈源流、文化基因、文化傳承等命題上找尋并構建歷史與現實之間依存關系,體現現實意義的大主題,這是歷史題材紀錄片重要價值之所在。
論紀錄片的內涵和深度,此類作品一定是勝過闡釋型紀錄片的,因為無論從作品展現的時空橫向和縱向的寬廣度,它都遠遠勝出,它是歷史題材紀錄片發展的一個大的趨勢。紀錄片《京劇》、《昆曲600年》、《孔子》、《我們的1941-1945》、《新絲綢之路》等等都是此種類型紀錄片的優秀范例。紀錄片《京劇》第六集《鳳還巢》中,當觀眾還沉浸在舊時京劇舞臺男扮女角惟妙惟肖,唯獨一雙大腳難以掩飾的歷史講述時,鏡頭一轉,出現了當代徐派京劇的代表人物之一畢谷云講述小腳蹺的歷史和表演技巧,繼而又展現了他教授徒弟走小腳蹺的現場情節。還有《我們的1941-1945》主人公或者他們的家屬后代的生活片段多次穿插于整部片子的歷更敘事中,這種“現實切口”,以現實視角關照過往,實現了現實與歷史語境的互文,發出了編導在作品背后的“弦外之音”。
三、平民化視角讓歷史的“羽翼”更加豐滿
平民化視角讓歷史題材紀錄片的真實性更加突出,以小人物的眼光看世界,是貼近人性的,是更能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的。其實即使是偉人大人物,他最初的人性世界也是平凡的。所以“平民視角”更加客觀,能夠給予人物以最強烈的人文關懷。
黑龍江廣播電視臺推出的歷史題材紀錄片《我們的1941-1945》在央視播出后取得很好的反響,片中的人物的講述就很好地運用了平民化視角。這部紀錄片將鏡頭對準參加過經歷過70年前衛國戰爭的中國人,紀錄了中國人在衛國戰爭期間與蘇聯軍民共同抵御德國法西斯侵略的戰斗經歷,展現出中蘇人民在這場殘酷而影響深遠的戰爭中所結成的深厚友誼。
紀錄片的主題是一個影響人類社會進程的大事件,而片中的人物大多是普通人,而說“普通”又不那么普通,他們的父母很多都是大人物,很不平凡。他們很多都是共和國領袖和革命家的子女,還有一些是戰斗英雄的家屬和子女。比如有:劉少奇的女兒劉愛琴,毛澤東的兒媳劉松林,馬三立的妻子李莎,衛國戰爭戰斗英雄楊醒夫的妻子劉士禎等等。紀錄片運用了平民化視角,由東北抗聯領導人李范五的兒子,如今85歲的李多力去北京俄羅斯文化中心,為了一批和他有一樣經歷的老人爭取衛國戰爭紀念獎章而奔忙開始,運用紅色革命后代如何輾轉去往蘇聯并經歷戰爭洗禮,和衛國戰爭的時間進程為兩條線索,隨著事件的發展不斷穿插出現相關人物的講述,這些革命后代的平凡的講述令人動容令人感動。這些當年的熱血青年和“紅小鬼”,與蘇聯衛國戰爭都有著或深或淺的因緣交錯,他們的故事被放到蘇聯軍民以及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對德作戰的歷史語境中,與斯大林、朱可夫、華斯列夫斯基、科涅夫等大人物一樣,成為蘇聯衛國戰爭這個歷史事件得以立體呈現的必要組成部分。此時,歷史題材紀錄片的創作理念從英雄史觀過渡到了平民史觀,當年每一個在蘇聯的人民群眾都在發光發熱,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展現這些人的價值這正是這部紀錄片的價值所在。
四、歷史題材紀錄片情景再現的運用
近10多年來,業界多采用“情景再現”的表現手法,利用演員表演和舞美、道具等手段進行搬演,再現所缺失的情節或歷史場景。這種表現形式生動活潑,富有表現力,但是卻客觀上讓紀錄片的真實性打了折扣,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為任何歷史片段都不可能被100%的復制還原,無論是人物和環境,都有很多不符合原貌的地方。但是,這個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沒有十全十美的方案。在這個問題上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
而實際拍攝和運用中,我認為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避免在情景再現中,使用影視劇式的特寫鏡頭展現人物的面部表情和夸張表演,人物在畫面中只需中規中矩地完成劇情動作,做到形似即可,這樣可以讓觀眾的注意力不至于走偏。
(二)對情景再現的服裝道具和舞美一定要進行專業的分析和研究,做到物件和環境盡量與再現的時代吻合,不要出現與年代和史實不符的低級錯誤。
我們看到紀錄片《故宮》在展現公元十五世紀初,工匠們是如何用巧奪天工的技藝和堅忍不拔的精神修建這座偉大的建筑時,大t地運用了情景再現,生動地表現了中國古代工匠精湛的營造技巧和為此付出的艱辛汗水。而紀錄片《我們的1941-1945》中也克制地使用了情景再現,比如毛岸英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提筆給斯大林寫請戰書,要求上戰場;朱德的女兒朱敏在戰爭即將結束的時候,與伙伴們從德國集中營逃了出來,他們朝著蘇聯的方向奔跑,在戰火中流浪。這些情節,導演在演員、服裝、道具、燈光上下了很大的功夫,細致的考究演員與原型的相似度,服裝道具是否具備二戰時期的時代風格,拍攝時也是盡量表現人物的行為動作,回避人物的表情和細節,讓觀眾將注意力放在對故事情節的理解和延展上。從最后的表現看,還是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隨著紀錄片創作理念的不斷發展,歷史題材紀錄片的敘事和表現方式也在不斷地推陳出新,但是所有的創新都要遵循一個最基本的原則,那就是要符合觀眾的收視心理和審美要求。所有手段的運用,最終是要讓這段歷史故事為人知曉和銘記,要讓作品對歷史的人文關懷和反思充分地表達,這樣的紀錄片才會有文獻和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胡亞敏.敘事學.敘事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舒揚.淺析歷史題材紀錄片的社會及人文價值[J].中國報業,2016(10).
[3]張有平.價值.意義.手法——歷史題材紀錄片的當代闡釋[J].當代電視,2018(4).
【作者簡介】申江偉,黑龍江廣播電視臺紀錄片部編導,主任記者;研究方向:新聞與傳謀、戲劇電影與電視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