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龍 李冕杰 李澤偉
[摘 要] 課堂是學生汲取知識養分、學會做人的重要場所,更是各種先進教育理念與模式的踐行地,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情況能直接反映出學風建設的好壞,也影響到學生個人的發展。本文從大學生課堂參與狀況調研著手,通過對大學生課堂參與中的認知參與、思維參與、行為參與、情感參與等內容進行調查,對課堂參與、學風建設二者之間的關系展開細致分析,為學風建設提出合理建議:多方合力,轉變學生學習態度;調動學習積極性,關注學生需求;完善學業生涯輔導體系。這些對于進一步提高學風建設實效性具有實踐意義。
[關鍵詞] 課堂參與;學風;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0) 07-0006-03
高等學校學風建設已經引起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圍繞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教育部下發了意見性文件,進一步闡述了學風的價值與意義。良好的學風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1]。在高校教學活動的開展與實施過程中,課堂是主渠道,但從當前情況看,大學生課堂參與率低、流于形式,參與科研活動時經常會發生不端行為,對學風建設產生了負面影響。這些問題能否得到有效解決,將會關系到教育改革的成效。
一 大學生課堂參與狀況調查與分析
1 調研設計
本文以肇慶學院計算機科學與軟件學院、大數據學院學生為調查對象,以線上的方式發放調查問卷,受訪者填寫結束后運用EXCEL進行統計分析。本次調查共獲得了720份有效問卷,其中2017級394份、2018級326份。為了準確地把握住大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本次問卷從學生的情感、認知、思維、行為等方面入手展開調查。
2 結果
(1)大學生課堂認知參與現狀分析
從認知參與情況看,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學習目標不夠明晰,最為缺乏的就是批判與質疑的精神。圍繞問卷填寫情況,對大學生課堂認知參與情況進行梳理:
第一,學習目標不明確。據調查了解到,在受調查的2018級和2017級學生中,分別僅有20.05%、21.78%的學生會總是或經常主動復習、預習相關內容,56.35%、56.13%的學生會偶爾主動復習、預習相關內容,23.61%、22.08%的學生會較少或從未主動復習、預習相關內容。主動復習、預習相關內容是學習的重要環節,但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學習不夠主動,沒有為自己設定合理的目標,不知道自己應該向著什么樣的方向努力。而在“您是否能夠獨立完成課上、課下的作業?”問題上,受調查的2018級和2017級學生分別有15.48%、15.03%完全能獨立完成完成課上、課下的作業,81.98%、82.83%基本能或有時能完成完成課上、課下的作業。通過獨立完成作業可以檢測每位學生是否較好完成科任老師提出的學習目標,由此可見大部分學生在科任老師引導下才能認識自身學習目標。通過訪談了解到:在升入高校之前,同學們都有著同樣的目標,即提升高考成績、考上自己心儀的學府。但邁進大學校園之后,他們瞬間卸下了沉重的包袱,沒有考慮自己日后的發展。與此同時,在多年的學習過程中,他們已經習慣了在他人的指揮下學習,只需要按家長和教師的要求學習即可,一時之間無法適應高校寬松而自由的學習氛圍,學習主動性較差,沒有為自己制定出合理的學習目標[2]。
第二,缺少對知識的質疑。調查數據顯示,在受調查的2018級和2017級學生中,分別僅有10.66%、13.49%的學生總是或經常運用已學知識去質疑老師所講內容的對錯,43.65%、33.74%的學生偶爾運用已學知識去質疑老師所講內容的對錯,45.69%、52.76%的學生表示自己一般不會對老師在課堂中所講授的內容表示質疑,不會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與方法對新的內容進行分析。從中可以看出,當代大學生最為欠缺的就是質疑與批判能力。經過深度溝通了解到,這種現象是由兩大原因促成的:一是學生的學業水平。質疑是建立理解的基礎之上,大學生雖然視野廣闊、知識面寬,但他們的學習深度卻嚴重不足,不具備對教師授課內容進行質疑的能力。二是學生的學習動力。歷經質疑、解疑的過程,學生的知識體系會變得更加完善,能力與水平都會得到有效提高。
(2)大學生課堂思維參與現狀分析
對該校大學生的課堂思維參與狀況進行分析,不難看出,多數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較差。圍繞學生的問卷填寫情況,發現這一問題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第一,對課中課程內容未能及時掌握。經調查獲悉,在受調查的2018級和2017級學生中,分別有61.42%、61.35%的學生認為在課堂上不能基本掌握所有的教學內容,僅有38.58%和38.65%的學生認為可以在課堂上能基本掌握所有的教學內容,從整體情況看,超過一半的學生都不能及時掌握教師的授課內容。為此,專門進行了面對面溝通,發現這種現象是由兩大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教學內容過難。升入高校之后,學生要學習的科目和每門科目的學時都比較多,但課時數卻嚴重不足,教學節奏快而且環環相扣,相當一部分學生不能跟上這樣的教學節奏,每節課中都會有一部分知識點難以消化,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淺層。另一方面,多數學生都不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自主學習意識較為淡薄。高校課程內容繁多,教師的講解不可能面面俱到,預習與復習的重要性愈發凸顯,但有些學生自律意識較差,放低對自己的要求,學習如同囫圇吞棗,使得大學生學業基礎越來越薄弱,陷入惡性循環。
第二,課后缺乏主動與老師請教問題。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在受調查的2018級和2017級學生中,在“在課堂上遇到不懂的知識點,而其他人都懂了,您會?”問題上,分別有20.81%、26.07%的大學生會選擇課后再跟老師請教,49.49%、64.11%的大學生會在課堂上跟同學討論,但也有15.48%、26.07%的大學生會停止聽課,自己冥思苦想。同時,在“在課堂上遇到不懂的問題是否會主動與老師探討?”問題上,僅有10.16%、11.35%的大學生總是或經常主動與探討問題。由此可見,大部分學生不會積極主動地向老師請教問題。經過溝通發現,引發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學習功利化,有些覺得實用價值較低,學生的學習只是為了順利通過考試[3]。二是學生比較懶惰和害羞,導致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下降。然后,有些教師教學節奏快,上課如同趕場子,學生根本沒有機會與老師進行溝通,也有些教師沒有及時更新教育理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不會與學生進行互動,課堂成為“獨角戲”。
(3)大學生課堂行為參與現狀分析
分析大學生課堂行為參與狀況,可以看出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較為淡薄。對學生的問卷填寫情況進行分析,發現問題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第一,學習主動性缺乏。在“老師在提出問題之后您是否會立即思考并作答?”的問題上,在受調查的2018級和2017級學生中,分別有45.70%、35.28%的大學生選擇“總是或經常”的選項,58.90%、43.78%的大學生選擇“偶爾”的選項,由此可見,與高年級相比,低年級的同學有較好學習主動性,但是整體來說,大部分學生學習主動性缺乏的。通過訪談發現其原因在于:首先,在成長的過程中學生一直接受的是應試教育,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不夠濃厚,參與熱情不高。其次,學生的科目基礎知識不扎實,另外,學生學習態度比較松懈被動。
第二,課堂聽課專注度不高。調查結果顯示,在受調查的2018級和2017級學生中,分別有40.10%、44.17%的大學生總是或經常在課堂一直堅持認真聽講、記錄,45.69%、39.88%的大學生偶爾在課堂一直堅持認真聽講、記錄,14.21%、15.95%的大學生較少或從未在課堂一直堅持認真聽講、記錄。在“您在課堂上是否會經常打瞌睡、走神?”問題上,有50%以上的學生時偶爾在課堂打瞌睡、走神。同時,20%左右大學生總是或經常在上課期間使用手機做與課堂內容無關的事,由此可見,有較多學生沒有養成記筆記的習慣,聽講效率也不高。通過與他們進行溝通,發現這種現象是由三大原因造成的:一是學生興趣不足,他們的學習一直十分被動,不愿意吃苦,也沒有為學習投入足夠的時間;二是學生學習態度不夠端正,沒有認識到課堂學習的重要性;三是教師在踏上講臺之前并沒有精心備課,只是機械地復核教材或是對著PPT授課,課堂毫無生趣可言。
第三,問題討論參與度不高。調查數據顯示,在受調查的2018級和2017級學生中,分別有33.51%、27.92%的大學生總是或經常參與課堂上需要討論的問題,46.45%、51.84%的大學生偶爾參與課堂上需要討論的問題,20.56%、20.14%的大學生較少或從未參與課堂上需要討論的問題,由此可見,大學生在課堂中進行問題討論的參與度并不高。通過訪談發現其原因在于:一方面,一些實用價值不高的課程缺少學習動力;另一方面,教師設計的問題沒有吸引力,勢必影響學生的學習投入。
(4)大學生課堂情感參與現狀分析
因對老師看法不一,影響課堂參與度。調查數據顯示,在受調查的2018級和2017級學生中,分別有31.98%、31.29%的大學生認為會因個人對老師的看法,而影響了您在其課堂上的參與度,80.71%、73.01%會針對某些科目選擇在課堂上自學,由此可見,課任老師的教學態度或技巧有一定程度影響學生在課堂的參與度。
二 課堂參與與學風建設之間的關系
學風建設一般包括學生學業成績、學生出勤率以及學生學習動力等內容,根據調查結果,課堂參與與學風建設之間關系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課堂參與與學生學業成績相關聯
通常情況下,學業成績就是指課業成績,會以考試的形式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本文把某年級學生的期末考試總成績當成研究對象,試圖以此來體現出學生的課堂參與情況。大量研究表明,如果學生獲得了理想的學業成績,其課堂參與度一般都比較高[4],學習方面的表現比較積極,會為日后的全面發展、認知水平的提升產生積極影響。本研究發現,在2018-2019年兩學期里,2017級學生考試不及格人數為146人,占該年級總人數的34.2%;2018級學生學生考試不及格人數為99人,占該年級總人數的24.1%,在上述調查數據也可知2017級和2018級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程度狀況并不是很理想,而2018級學生課堂參與度稍高于2017級學生,由此可見大學生課堂參與度狀況是影響學生學業成績的一個重要指標,加強學風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大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 課堂參與與學生出勤率相關聯
真正意義上學生的課堂參與不僅要將各個學習環節銜接到一起,也要投入一定的情感,使行為與認知共同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這樣的課堂參與才是有效的。首先要保證出勤率,這是課堂參與的重要保障,有研究發現,當前高校學生出勤率低主要是由如下原因引起的:學生的學習態度不夠端正,未能理解大學課堂的真正意義;學生求知欲望不強烈,紀律觀念淡薄,非常散漫;學校管理不到位;與任課教師課堂教學態度也有一定關系[5]。其中,上述原因與大學生課堂參與中的認知參與、行為參與、情感參與有密切聯系。本研究也發現,在2018-2019學年里,雖然2017和2018級學生課堂出勤率均達到95%左右,但是未到達全勤,這也與大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有關。
3 課堂參與與學生學習動力相關聯
有效的課堂參與應該是積極主動的,即使離開了他人的約束與督促也能帶著良好的情感、飽滿的熱情參與到各個教學環節中,能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與他人交換思想。許多人在學習上無法獲得成功,并非因為資質不夠、技能不足,而是因為他們的學習動力嚴重不足。受到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家長、教師會以各種方式鞭策、鼓勵、引領學生進行學習,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學生很難形成自我驅動的內部動機,學習認同感有待于提升。所以,要想讓學生自覺接受參與式的學習方式,先要解決學習動力問題。通過訪談,大部分學生認為要想提高課堂參與動力,先要產生強烈的學習動力。鑒于此,既要對學生的主體地位表示認同,也要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讓他們對學習產生深層的理解,讓他們以課堂學習為樂并從中獲得學習動力。
三 基于高校大學生課堂參與的學風建設對策
1 多方合力,轉變學生學習態度
對該校學生課堂參與情況進行分析,發現學生身上存在的各種問題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學習被動。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多,學習沒有興趣、主動意識淡薄、教學模式老套、授課質量低等。圍繞這些切實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如下建議:(1)高校要以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正向激勵,可以采取榜樣帶動法、情感說服法,也可以請一些優秀校友現身說法,以他們的真實案例感染學生,還可以組織名人講座,開展各種類型的競賽活動,使學生逐漸意識到學習對自身的重要性,使他們的學習態度向著積極的方向轉變。(2)學校要開展調查活動,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需求,在此基礎上組織社團活動、開展讀書沙龍,為學生搭建交流溝通、展示自我才華的平臺,使他們的自我效能感逐漸得到增強。(3)高校管理者要充分意識到,在新的發展形勢下,學生的個性特征、學習需求等都發生了明顯改變,要適時對評價機制做出調整,在關注教學效率的同時關注學生的能力與素養。教育行政部門在對高校做出評價時,要對高校各種資源利用率、課程設置合理性等進行分析,調查學校各門學科教學能否滿足學生需求,能否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
2 調動學習積極性,關注學生需求
根據研究發現,缺少對學生的關注也是造成學生課堂參與度較低的主要原因。為了使這種現狀得到改善,要圍繞具體原因制定出合理的應對措施:(1)完善和加強學業導師制度[6]。通常情況下,由任課教師擔任導師,把每個班級中成績較差的幾名學生確定為幫扶對象,對其進行個性化輔導并對其學習情況進行跟蹤觀察,使其逐漸端正學習態度,取得良好的學習成績。(2)在關注學生學習成績的同時關心學生的生活。導師要與學生打成一片,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哪些薄弱環節,對教學策略、進度、形式、內容等做出調整,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耐心地與差生進行溝通,對他們表示尊重與理解,鼓勵他們戰勝自我、克服困難。組織經驗分享會,請表現突出的學生分享學習技巧和方法,幫助學生不斷優化學習策略。
3 著力完善貫穿大學生活全程的學業生涯輔導體系
對于大學生而言,學習時間美好而匆匆,一定要對自己的學習生涯做出合理規劃,既要明白自己擁有著哪些優勢,也要清醒地意識到自己存在哪些方面的欠缺,想辦法在大學期間補齊短板,實現全面發展。明確學業目標之后,要制定出合理的行動方案,這一過程就是學業生涯規劃,這是學生獲得成功的第一步,是學風建設中的重要環節[7],也是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有效途徑。因此,各高校都應把學業生涯規劃教育作為提高學生課堂參與主動性的方法,把這當成學風建設的有效舉措。為此,要建設學業生涯規劃指導師資隊伍,不斷完善學業生涯規劃內容體系,爭取為每一個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學業生涯輔導。
參考文獻:
[1]李娟.新常態下加強大學生學風建設的路徑[J].西部素質教育2019,5(21):190-191.
[2]張仕學,李曉云,羅正瓊. 地方高校大學生學習現狀調查與分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20):60-61.
[3]高麗萍.大學生學習功利化探究[J].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6,26(03):60-62+50.
[4]董曉明.山西省普通高中學生課堂參與和學業成績的相關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8.
[5]吉成名.當前高校學生到課率問題探析[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6,18(06):123-125.
[6]于海嬌.基于學業指導的本科生導師制探索與實踐[J]. 現代交際2019(09):201-200.
[7]郎蕊,何衛軍,王淑珍.論大學生學業生涯規劃對加強學風建設的影響[J].學理論,2016(01):196-197.
(責任編輯: 張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