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梅
養成教育指的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語言習慣、思維習慣的教育。在小學班主任工作中,學生的養成教育不容忽視。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文明習慣的養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的引導。班主任要將各種良好的習慣和各種學習、生活活動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更好地展開班級管理工作。
一、主題班會,討論作息習慣
在班主任工作中要組織學生圍繞生活作息習慣展開主題班會的活動,引導學生圍繞作息習慣展開討論,思考不良作息習慣對健康帶來的影響,進而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組織學生參與以“作息習慣”為主題的班會,在班會中首先引導學生參與“生活習慣大調查”活動,收集數據,統計學生起床、上床時間,了解學生在雙休日是否存在睡懶覺的現象。此后引導學生就“該不該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這個問題展開辯論活動。如有學生認為:“只要不影響第二天上學,晚上晚點睡也沒關系。而且雙休日是我自己的時間,我想幾點睡就幾點睡。”但是也有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觀點,認為,“如果第二天要上學,晚睡了必然影響第二天的學習。如果雙休日和平常的生活習慣不一樣,這樣是很傷身體的。”此時還可以引導學生收集一些名人的事跡,看看名人們是否也有睡懶覺的習慣。學生找到了“聞雞起舞”等故事,發現睡懶覺的人很少能成就事業,倒是有良好作息的人,常常能有特殊的成就。在班會中,學生認識到了良好作息習慣的重要性。
二、對標榜樣,優化學習習慣
在教學中要結合小學生模仿能力強的特點,在班級中樹立優秀的榜樣,引導學生加以模仿,從而優化自己的學習習慣。
在班級中設置若干學習榜樣,他們的身上各自有不同的良好學習習慣,如有的學生學習之前喜歡先寫計劃書,這樣能讓自己的學習變得更有條理;有的學生隨身攜帶好詞好句本,讀到好的句子就會及時收集起來。引導學生對標榜樣,尋找自己身上的缺點和優點。鼓勵學生想一想:“我有什么好的學習習慣是他們沒有的,他們的身上有什么地方是我需要學習的。”此外,針對學生身上的某些陋習,引導其展開重點討論。如針對“抄作業”的問題,鼓勵學生思考:“在考試的時候,你還能抄別人的作業嗎?抄來的作業,你真正掌握了這些知識點嗎?”學生逐步認識到了自己的問題,并思考如何改正這些問題。
三、結合動漫,滲透衛生習慣
小學生都喜歡看漫畫、動畫,在班主任工作中要利用學生的這個特點,引導學生觀看和衛生習慣有關的動畫、漫畫作品,并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情況進行反思,思考自己是否缺乏良好的衛生習慣,思考要如何改良。
引導學生觀看《邋遢大王》等動漫作品,看看其中的主人公為何被稱為“邋遢大王”,思考當這樣的“大王”是不是能給人帶來榮光。學生發現:“當‘邋遢大王沒有什么好的,反而會讓人看不起,只有老鼠和自己做伴。”此后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才是良好的衛生習慣,學生討論總結出飯前便后要洗手、早晚要刷牙等都是良好的衛生習慣。最后鼓勵學生展開自主漫畫創作的活動。“近期流行一種厲害的傳染病,叫作‘新冠肺炎,大家是否有所了解呢?你覺得能否用改變生活習慣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免疫力,預防這種疾病呢?如果大家動手設計相關的宣傳畫,你會如何做呢?”鼓勵學生展開自主創作的活動,將自己的創意融入其中。
四、家校結合,形成文明習慣
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能僅僅依靠學校教育,還要讓學生認識到家里、學校要“一個樣”。因此要積極構筑家校結合的教育體系,聯系學生的家長,了解學生在家中是否有各種不文明的習慣,并指導家長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改正這些問題。
利用微信聯系學生的家長,了解學生在家中是否有不文明的現象。如有學生的家長提出:“我們的孩子對外人倒是挺有禮貌的,但是對自己的家人卻不太禮貌,尤其是對外公外婆,仗著老人寵自己,簡直將老人當‘傭人對待。”結合家長發現的問題,在班級中展開圍繞“尊老愛幼”主題的討論,引導學生思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感受中國傳統文化。學生逐步認識到尊老愛幼是中國傳統美德,要從尊敬自己的長輩做起。最后引導學生展開實踐活動,為長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促使其鞏固文明習慣。
通過家校結合的方法,能更好地對學生進行禮儀示范、監督,能讓學生將良好的行為習慣內化為自己的自覺行為。這樣能促使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學會做人,陶冶情操。
逐步養成良好的習慣能促使學生逐步端正自己的思想,認識到自己身上存在的各種“毛病”,并積極思考改正的方法。“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隨著學生慢慢改正自己的“毛病”,他們的思想得以端正,學習和生活習慣也變得更為良好,逐步發展綜合素質,成長為符合社會發展的人才。
(責任編輯:文 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