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 要] 質疑是一種閱讀品質,也是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目標。在小學閱讀實踐中,對學生質疑品質的培養,需要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質疑,增強學生閱讀思辨力。
[關鍵詞] 小學;閱讀;質疑
質疑問難是一種能力,更是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究的重要體現。在小學閱讀實踐中,要關注學生質疑能力的養成,鼓勵學生發現問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從釋疑解惑中發展語文品質。
一、在不知“疑”中,樹立學生的質疑信念
學起于思。讀書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陶行知強調:“好的先生不是教書,而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讀書時,“疑”是學生認知的起點,也是激活學生思維的發展點。但對于很多小學生來說,不知道哪里是“疑”,不知道如何質疑,更不明白為什么要質疑。教師要啟發學生去生“疑”,要重視學生的自主性,要有意識地讓學生去發現和思考閱讀中的問題。如在學習《再見了,親人》時,對于文中兩次出現“再見了,親人”,作者這樣寫是為什么?請同學們想一想,兩次“再見了,親人”所表達的情感是什么?結合所讀內容,鼓勵學生從中發現問題。文本中的一些重點詞句,既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旨趣,又是學生閱讀時需要質疑問難的地方。素質教育強調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質疑是學生語言思維力的重要體現。在閱讀中,教師要強化學生的質疑信念,讓學生認識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再形成新的問題”這一反復探索的閱讀質疑方法,喚醒學生的質疑精神,從質疑中感悟文本,提高閱讀成效。
二、在初識“疑”中,增強問題意識
提問,需要有問題,閱讀中的問題是什么?簡言之就是閱讀中不明白的地方。事實上,閱讀中的問題是多種多樣的,學生有了問題,要敢于發問。在平時的閱讀中,對學生質疑的引領,教師要多啟發。如讀了某一段話,對其中的字、詞、句有何想法?這個字、詞代表了什么意義?這句話表現了什么?學生要從無“疑”轉向有“疑”,從不同問題的提出中,深入思考文本,提高閱讀質疑能力。如在《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閱讀中,一些句子往往含義深刻。“你想,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對該句的理解,引導學生去質疑句子中的“四周圍黑洞洞”到底指什么?“碰壁”又包含哪些深層意義?在閱讀課堂,教師要營造尊重、平等、寬容、理解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從細致入微的閱讀中,去發現問題。問題意識的啟發,要關注學生對文本的不同理解。針對同樣的閱讀,每個學生的所思所感未必相同,要立足于學生個體,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有的問題,需要重新組合信息來回答;有些問題,需要學生進行邏輯推理來解答。不同的問題,需要根據問題層次來區別對待。讓學生在閱讀中,把握問題類型,找出閱讀中的“疑”點。
三、在已知“疑”中,提煉有價值的疑問
明白了什么是質疑后,接下來就要指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疑”問。什么樣的問題是有價值的?閱讀中,一些表面性的問題,結合上下文閱讀與思考,就可以找到答案。但有些問題,需要學生結合閱讀,展開深入探析。通常,在初讀文本后,談談自己讀懂了哪些,思考一下哪些地方不懂,有哪些問題。然后,再進行反復閱讀,梳理這些問題,并提煉更有價值的問題。在讀《凡卡》后,對于“爺爺能否收到凡卡的信”進行提問,單純從文中找依據是不夠的,還需要結合課外閱讀,去探尋更多有價值的信息。有學生通過信件寄送常識,認為可以根據填寫信封的信息來推斷;但也有學生從一些參考資料中讀到,凡卡的爺爺在寄出信件一周后去世了。這些閱讀探索,拓展了學生的閱讀視野,也讓學生從質疑中豐富了課外知識。
四、在深知“疑”中,發展閱讀品質
當學生具備了質疑意識,教師要引領學生在閱讀中提出質疑,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在閱讀《趙州橋》時,該文為說明文,在閱讀第二段后,為了讓學生理解“趙州橋的設計特點”,以及“趙州橋在建橋史上的創舉”,鼓勵學生質疑。有學生提出“對趙州橋的描寫主要體現在哪兩方面?”,聯系上下文,學生找到“雄偉”“堅固”兩個方面。接著,又有學生提出“趙州橋的設計為什么在建橋史上是創舉?”學生通過對文本進行反復閱讀,并展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得出趙州橋的設計“全部用石頭砌成,下面沒有橋墩,只有一個拱形大橋洞,橋洞頂上左右各有兩個拱形小橋洞”。這一設計,既減輕了橋身重量,節省石材,還減輕水對橋身的沖擊力。由此,學生在質疑中積極思考,在閱讀中主動探究,抓住閱讀重難點,提高閱讀思辨力。
總之,在閱讀文本時,要提出有個性化的疑問,從而表達與眾不同的見解,讓學生從質疑中挖掘閱讀的樂趣。
參考文獻:
[1]趙仕麗.淺談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策略[J]. 讀寫算, 2018 (11).
(責任編輯:呂 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