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龍
摘?要:物理教學中,高中教育工作者應該積極地開展教育工作,明確多種思維培養的重要性,選擇適宜的教學手段,讓高中階段的學生穩步地提升自身的物理素養。文章重點闡述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類比思維培養的路徑,結合培養高中生類比思維的重要性,探索出合理的途徑,為高中物理教學的成果進一步優化,提出合理化的建議。
關鍵詞:高中物理;類比思維;路徑
高中物理屬于高中基礎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需要老師清楚地認識到培養學生類比思維的重要性。在教學活動中,需要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堅持因材施教的方針,強化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興趣,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使得教學的內容逐漸豐富起來,保證學生的身心發展更加全面,學會運用合理的學習途徑。
一、 高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類比思維的重要性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因這一學科體現出較強的理性思維,為進一步優化教學的質量,需要老師依照學科特征選擇適宜的教學手段,保證更好地落實教學任務。高中物理教學中,老師應該轉變以往的教學思維,清楚地認識到培養學生類比思維的重要性,在物理教學實踐中,借助于思維類比,實現合理的轉化,促使學生真正地掌握物理解題原理。類比思維是一種借助于類比推理的手段,將實際學習的知識合理地運用起來,將邏輯加以理順,在大腦中通過抽象類比的方式,讓新事物的解答更加到位。在實際運用的時候,需要具備舉一反三的能力,明確事物的實質,了解相關性,將未知事物的性質及時地推導出來,還要聯系已知條件,將答案加以判斷。類比思維在實際培養的階段,應該重視其創造性的要求,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由此確保類比思維方式得以形成。類比思維也可視作一種抽象的思維方式,在實際運用的時候,需要將抽象具體化形成形象的表達方式,將原有的信息合理地建立起聯系,尋找出相似的特征,得到新的答案。
二、 高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類比思維的路徑
高中物理教學中需要積極地培養學生的類比思維,這對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具有深刻的影響,因此應該積極地關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實際采取的教學路徑,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以分析,保證物理教學中學生的類比思維可以更加順暢地樹立起來。
(一)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其性格特點
在教學活動中,老師應該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定位,同時對于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足夠的認可,在教學實踐中,對主體地位給予足夠的尊重。當代學生的性格發展呈現出明顯的時代趨勢,借助于傳統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活動,顯然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需要采取更為合理的舉措,保證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學成效更加理想。因為學生的成長環境不同,在性格上表現出明顯的差異,老師應該抓住這一特征,在培養學生的類比思維時,根據不同的教學手段加以培養,讓學生可以更具針對性地接受指導,老師也可收獲更加理想的培養目標。老師需要將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凸顯出來,使其積極地接受類比思維的培養與指導,為學生預留出足夠的空間,讓其類比思維得以樹立,在課堂上充分地發揮出主觀能動性,通過主動地參與,使得學習的成果更加優良。學生在使用類比思維解題的時候,老師應該進行適當地鼓勵,加深學生對于類比思維的認識,清楚地了解到類比思維的重要性,實現階段性的學習目標。
(二)合理運用探究模式,將類比思維逐步滲透
在高中階段,類比思維的培養意義重大,其屬于一種最基本、最實用的物理思維。學生對于該思維的掌握程度,成為評價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重要指標。因此高中物理教學中,需要合理地運用探究教學模式,讓學生的類比思維得以樹立,能夠與基礎知識的學習同步展開。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類比思維時,應該重視具體的流程,可以按照回顧知識、引申新知識、創設問題情境、發現問題、聯想類比源對象、建立聯系并假設、收集證據和資料、論證、獲得結論的過程進行培養。比如在講解到“電場”一章節內容時,老師可以帶領著學生回顧已經學過的知識,之后引出新的知識點,設置相應的問題“電場和重力場是否具備相同或相似之處?”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讓學生可以積極地投入學習活動中,真正地理解電場以及重力場的差異,通過深刻的思考,獲取最終的答案。物理教學活動中,老師還需要重視物理現象的特征分析,由此讓學生使用類比思維思考,鼓勵其積極地設想和猜測,彰顯出思維遷移的基本作用,尋找出新問題和舊知識的聯系,保證學生的類比思維素質穩步地提升。
(三)借助于課堂討論形式,強化學生類比思維
在開展各種教學活動的時候,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實際需求加以分析,選擇適宜的教學思路和手段,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到物理學習的重要性,使其可以積極地投入學習活動中,通過與老師和同學的交流,體會到樹立類比思維的現實作用。作為一種人際交流的手段,討論應該發揮出積極的利用價值,在開展高中物理教學活動時,也需要清楚地認識到高中物理課堂討論的重要性,合理地運用這一溝通和交流的形式,使得學生的感情更加穩固,學習能力和水平穩步提升。通過討論,學生擁有了強烈的自主意識,他們可以認識到自主表達的重要作用,并積極地投入到相應的討論活動中,明確這一形式對于學習的深刻影響。在教學實踐中,老師應該讓學生有目的地討論,通過設定具體的問題,讓學生在討論中交換思維,積極地收集相關的資料和信息,明確研究對象以及對照之間的關系,探索出相似性,進行合理的驗證,由此分析出相似關系,比較差異,解答規律,在出現瓶頸的時候,需要積極地尋求老師的幫助和指導,以此更加高效的完成學習任務。借助于課堂討論的形式,使得原本沉悶的課堂氛圍變得更加的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升,在自主學習實踐中,學生也掌握了具體的物理知識學習方法,對提升基本的學習能力有著較大的幫助。通過合理地運用課堂討論的形式,使得學生融為一體,這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班級凝聚力,同時也為物理教學成果的進一步優化創造了優良的條件,使得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之下樹立起正確的類比思維,為以后的發展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比如牛頓第二定律在必修1中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應用同樣適用于必修2中的圓周運動問題,老師可以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讓1/2的學生分析前者,剩下的同學分析后者,在對比兩種解決思路的過程中,將相關的知識得以鞏固,同時鍛煉學生的類比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