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帥康 孫婧 徐婧媛 吳雨彤
摘要:隨著網絡與經濟的發展,社交電商成為電子商務發展的趨勢。本文分析了社交電商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監管機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優化方案。
關鍵詞:社交電商;監管;問題;優化
引言
網絡技術和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導致了人們消費方式的轉變,在網絡購物成為人們消費的主要場所后,社交應用的崛起使得消費者通過分享交流獲得更多商品信息,社交元素在人們購物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成為消費者購物時的新需求。社交與電商的結合成為發展的主流趨勢,很多符合廣大消費者消費心理的社交電商平臺應運而生。
目前社交電商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營銷模式、發展趨勢、現狀問題、信用體系等方面。關于營銷模式,現有的研究結果表明社交電商主要包括內容型、分銷型、拼團型三種營銷模式;關于發展趨勢,相關研究認為社交電商的未來發展趨勢主要是社交電商的合作主流化以及平臺化和創新化發展;關于現狀問題,相關研究闡述了社交電商的發展狀況以及監管方面存在的困難;關于信用體系,主要是社交電商與消費者之間信用體系的不完善及存在的問題。本課題主要以社交電商監管機制優化展開一系列的研究,通過對目前社交電商爆發增長帶來的監管復雜性和難度進行分析,提出優化的途徑和措施。
1.社交電商概述及其發展狀況
1.1社交電商概念
社交電商又稱社交電子商務,是電子商務的一種新的衍生模式。社交電商平臺主要是應用移動社交工具,通過人際關系進行商品或服務的銷售與經營,是社交電商的重要特征之一,即從單純對產品的經營轉向人際關系的經營。以小紅書為例,小紅書以其獨特的電商模式贏得大家的喜愛,截至2019年7月,小紅書用戶數已超過3億。
1.2社交電商發展狀況
在國家政策加碼,消費升級和經濟增長等眾多因素推動下,我國社交電商迅速發展。2014-2017年,我國社交電商市場規模迅速擴大,2017年市場規模達到6835.8億元,較2016年增長89.5%,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93.05%。前瞻預計,2018年社交電商有望維持其迅猛增長的勢頭,市場規模將達到1.14萬億元。目前,“80后”“90后”是我國移動社交網絡發展的中堅力量,“00后”是移動社交網絡界的新生代,而主打年輕一代的社交電商用戶規模勢必會隨年輕人對社交網絡、移動互聯網使用率的增長而水漲船高。2018年我國社交零售用戶規模達到3.1萬人,至2020年這一數字預計將增長至5.73萬人左右。從發展階段看,社交電商從當初的微信銷售模式逐漸過渡到達人帶貨模式;前者為微商模式、后者如蘑菇街達人三邊網絡模式;而在社交3.0階段,人人均為分享者,人人皆為種草者,流量經歷著更快速的裂變;現階段我國社交電商呈現出1.0-3.0階段并存,百花齊放、多模式共存的特點。在5G技術的推動下,社交電商會促進用戶的消費體驗與升級,迎來新的發展階段。
2.我國社交電商監管機制存在的問題
2.1對商品質量的監管存在諸多漏洞
一方面,由于社交電商平臺質量控制標準偏低,以及平臺企業人駐或者續簽質檢門檻過低。許多電商經營者根據電商平臺的質檢要求進行產品檢測。但社交電商平臺的檢測標準較低且對賣家人駐商品的檢測結果把控不嚴,商品的質量無法得以保證。另一方面,由于承檢機構市場趨于飽和,競爭激烈。為了提高市場占有率、獲得更大利益,各承檢機構之間打起價格戰,對于商品的檢驗則是漫不經心。甚至有些承檢機構為了吸引商家,給出極低的價格以及檢測包過的承諾,許多中小經營者為了節約成本,往往選擇這樣的機構進行商品檢驗,這使得檢驗工作很難公正的進行,商品質量難以保證。
2.2社交電商乎臺內容審核不嚴,消費者受騙
社交電商平臺上發布的一些推文、筆記等經常以夸大、虛構的內容鼓動消費者購買商品,而電商平臺往往對這些內容審核不嚴,導致消費者上當受騙。例如小紅書上的文章,被媒體曝出商家找第三方進行代寫,夸大商品的功能效用,侵犯了消費者知情權,誘導消費者進行購買。
2.3售后服務機制的缺失
當消費者的權益在社交電商平臺遭受侵害時,商家與社交電商平臺相互推諉責任,消費者很難明確責任主體進行索賠,大部分消費者為了省時省力最終選擇放棄索賠。另外,當出現侵權行為時,消費者舉證的有效性取決于商家或者社交電商平臺,商家和電商平臺有可能利用后臺刪除記錄等手段,將消費者的舉證取消,使得消費者維權成功率極大地降低。另外,在社交電商模式下,經營者與消費者往往處于不同的兩端,管轄部門與責任主體難以確立,整個過程費時費力且成本較高,消費者為了降低成本往往選擇線上方式進行協商解決,但這無疑增加了消費者的維權難度。
2.4消費者信息泄露風險
社交電商平臺在新用戶注冊時要求用戶提交各類個人信息,在移動端社交電商軟件只有用戶允許“讀取聯系人,使用通訊錄”等各種權限方可使用,甚至有些軟件未經用戶許可默認同意權限。賣家收集的消費者信息可能被濫用,導致消費者信息泄露,隱私被侵犯。
3.我國社交電商監管機制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社交電商主要受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市場監管局監管,該機構通過法律與網絡相結合的手段對整個社交電商平臺而非平臺內每個商家進行監管,這種方式難以實現社交電商平臺追求利益的同時對商家的監管,監管中存在著漏洞。
3.1審查力度不足
首先,在經營者審核方面,網絡經營者準入門檻較低、缺乏有效監管。社交電商平臺上的經營者不需要經過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或其他部門的審查就可以在大型網絡電商平臺上經營。經營者在進入社交電商平臺時,政府缺少必要的審查;網絡監管部門分散,監管責任主體不明確,沒有建立一個進行總體總控的機構,導致監管出現空白。其次,在QQ、微信等社交軟件中,商家在QQ、微信上發布并銷售商品時,平臺以及監管部門并未嚴格審查商家的信息。在商品審核方面,社交電商平臺上的商品從生產到銷售往往經過生產商、批發商,進銷商等眾多部門,政府監管部門往往只審查其中某個或某些部門,缺少信息溯源渠道,因此社交電商平臺中的商品存在商品審核的空白區。
3.2懲罰力度不夠
對于違規的經營者或社交電商平臺,監管部門采取的措施通常是對其進行罰款或予以公告,但是懲罰額度較小且社會關注度弱,對違規者的警示作用不大,違規者交完懲罰金后,很可能會再次違規。一些未違規的商家見此狀,為了謀求更大的利益也會效仿違規行為。
3.3網絡監管體系尚不成熟
現有的網絡監管在人員和硬件以及技術手段上都有一定的缺陷。網絡監管人員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較弱,對于不同的社交電商平臺不能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管理。監管硬件設施和技術手段缺乏,目前對于基于多種社交平臺開展電子商務的新型模式監管能力不足,而且網絡監管各個部門聯系性不強,容易出現監管空白。
3.4法律監管難以適應社交電商的發展需求
2019年頒布了《電商法》,其中的條例針對的是電商,而社交電商是電商發展的新趨勢,電商的發展與法律法規的制定不同步,由于網絡技術的發展速度極快,法律法規制定往往無法快速出臺,導致社交電商交易中出現了如上所述的問題,阻礙了社交電商的可持續發展。
4.我國社交電商監管機制優化的建議
4.1社交電商平臺健全商品檢驗監管機制
市場監管局在經營者審核方面應線上線下審核相結合,線下審核通過后才能允許經營者線上審核,并且監管部門應對社交電商平臺的審核標準嚴格要求,同時設立一個統一的監管機構,防止監管出現空白。在商品審核方面,監管部門應對商品生產流通等各個部門進行監管,實現商品的全方位監管。
4.2加大懲罰力度
對于違規的經營者或社交電商平臺,監管部門應加大懲罰力度,金額懲罰與行政懲罰相結合。對于輕微違規者進行金額懲罰并予以警告,對于嚴重違規者進行金額懲罰并吊銷經營許可證并可視具體情況進行相應的行政處罰。
4.3加強網絡監管體系
監管部門加強網絡監管隊伍建設,培養網絡監管人員,制定網絡監管措施。做好對各電商平臺的監管,要求各平臺密切合作,同時加強跨區域監管,保證區域監管間的緊密性合作。保證監管信息實時處于聯網狀態,使得監管及相關部門及時獲取信息;同時根據電商平臺的數據信息,及時獲得消費者的投訴或舉報信息并進行定位,以便提高監管的效率。
4.4完善電子商務發展進程中的相關法律法規
我國應結合社交電子商務的發展,征集社會各方的多方面意見,不斷推進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在經營主體登記環節中,應建立更為全面的法律法規,以減少經營主體逃避監管的可能性;在消費者個人信息方面,應建立更為嚴格的法規,如規定平臺使用更強的加密協議和建立嚴格的隱私政策,以維護消費者隱私;在確定責任主體方面,應在法律法規中要求社交電商平臺和商家在協議中明確指出責任主體;在知情權方面,由于存在信息不對稱,消費者往往處于劣勢,應對商家提出更為嚴格的信息披露要求,使得消費者獲得更多的商品及商家信息;在消費者求償方面,法律應對商家及電商平臺對消費者求償流程以及舉證規定等方面做出更為全面的規定,使得消費者更容易維權。對社交電商監管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出臺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以促進社交電商發展和維護消費者權益。
參考文獻:
[1]Barkatullah A H. Does self-regulation provide legal protection and security to e-cornmerce consurners[J]. Electronic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18.30:94-101
[2]朱曉磊,電子商務產品質量監管現狀與改進措施[J]電子商務,2020(01):2930
[3]于曉曉.社交電商監管法律問題研究[D]煙臺大學,2019
[4]高慧.關于社交電商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8(21):294
[5]莊寶英.社交電商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商論,2018(02):2829
[6]于建華,唐再英.網絡購物中消費者維權困難的制度經濟學分析[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5(20):9-10+15
[7]閆慧麗,彭正銀.嵌入視角下社交電商平臺信任機制研究——基于扎根理論的探索[J]科學決策,2019(03)4772
[8]廖子勁.電子商務下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法律研究[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9 (10):24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