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一鳴
摘 要:《“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以基層為重點”“預防為主”的新時期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對基層衛生服務機構的建設和能力提出新的要求。當前,我國基層衛生服務機構還存在系統功能不健全、信息采取困難、信息共享不暢、缺乏系統分析等問題,嚴重制約著衛生健康服務的可及性、均衡性,影響著“預防為主”衛生健康工作方針的落實。
關鍵詞:信息化 社區衛生 新模
中圖分類號:R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6-0-01
一、現階段基層社區衛生服務的瓶頸問題
1.系統功能不健全,數據錄入慢
國家對社區衛生服務定義如下,是以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服務為一體的綜合衛生服務項目[1]。然而,目前由于系統在信息采集功能使用的便捷性和高效性上還不盡如人意,由于社區衛生工作涉及病人信息較多,外加,近年來我國慢性病的患病率有所上升一名醫生完成1份病人檔案的錄入至少要20 分鐘,極大限制了社區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效率。受人工錄入影響,檔案數據的準確性難以保證。
2.獲取信息困難,采集時間長
社區衛生服務作為綜合衛生服務項目,數據獲取無疑是社區衛生服務的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然而目前還存在一部分居民對于信息采集工作不理解、不支持、甚至是不愿意提供一些涉及隱私的個人信息[2]。其中很多居民自身觀念和醫療理念對于信息采集工作存在誤解,不愿意透露個人信息。同時近年來關于醫療機構之間的利益驅動導致個人信息泄露的新聞屢見報端,且缺乏制度保障措施,也客觀上增加了信息獲取的
難度。
3.系統信息不共享,工作效率低下
隨著基層衛生服務信息化的推進,系統信息不共享問題盡管得到了很大緩解,但是部門互通問題依舊是制約多數社區衛生服務信息化發展的瓶頸。信息孤島已經成為社區衛生信息化建設亟須解決的問題,同時,根據系統信息不共享的具體情況看,由醫生、患者被動服務,不同業務系統間的不共享,醫生也無法緊密的為患者提供服務和救治[3]。現階段這一矛盾隨著基層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工程的輪式有了極大好轉,主要矛盾已經逐步地開始轉移至同一業務系統的跨地域不共享,系統信息不共享這也是社區醫院無法控制的,導致忽視了患者在改變不良行為、參與疾病自我監控和自我管理中的作用,目前,基層衛生系統與其他衛生健康相關系統的互聯互通正在解決,然而效率顯然還不夠高。
4.系統缺乏分析功能
社區衛生改革的關鍵,在于能夠逐步完善和建立有效的系統分析功能與機制。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要重點在建立健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個人接種和上級考評的系統分析功能上進行優化。當前主要存在的問題是,社區在向上級申報疫苗需求時只能人工統計,浪費了有效工作時間(有效工作時間考核)。同時,大多數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系統分析功能在內容和模式上缺乏一套科學、簡單、具有可行性、通用而不做作的系統分析功能,關鍵是對工作的數量和質量缺乏有效、準確的統計。
二、基于信息化的社區衛生服務模式
1.“互聯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模式構建
在各個社區建立居民健康檔案,結合居民健康水平進行信息化建設,把“以病為中心”的健康檔案擴大到“互聯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模式,為居民形成一份完整的健康管理檔案,助力服務模式建設以患者為中心,由簡單的個性化服務向綜合服務轉變,由全科醫生、公共衛生醫生、婦幼醫生、社區護士、防保人員、專科醫生等組成,健康教育與計劃生育“互聯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模式整合指導等信息,為信息化建設提供重要平臺和支撐。社區居民需要對檔案有所了解,所有醫療衛生服務信息都將納入“互聯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以家庭醫生為核心,隨著社區衛生服務的發展,個人健康檔案中的信息隨時被添加和更新,統一協調資源,形成一個真實的生活檔案。
2.建立“互聯網+健康服務”,實現資源共享
通過整合醫護一體化、社區衛生服務、控制及預防等“互聯網+健康服務”,促進多種信息系統資源共享。通過“互聯網+健康服務”,實現不同類別醫院之間與社區服務中心之間的基本醫療手段互通。通過不同方式的并列專列,可以開通一定的網絡系統,實現網上資料查閱,解決基本技術問題,為資源共享服務,更是需要促進服務專項的社區化建設,為優質資源帶來一定的緩解。
3.通過信息化,做好系統信息不共享防治工作
隨著系統信息不共享患者的日益增多和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系統信息不共享防治至關重要。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的“系統信息不共享健康防治”建立了系統信息不共享患者基本檔案,進行主要對接。采用“親密健康管理”系統和專家網絡查詢系統,通過患者的積極參與,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治能力。知音健康管理系統是目前系統信息不共享患者主要使用的一個系統,其中攜帶者不同的“能量監護儀”,能夠保證對患者的運動量、血壓、血糖等進行監控,用藥及時管理,能夠形成一體化建設,為社區服務帶來更加有效的模式和動力。
4.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家庭醫生考核制度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和衛生服務站醫生的績效評價為要實現和集成電子病歷、電子處方、電子健康檔案、公共衛生管理、電子工作記錄等多個模塊進行有效地記錄,從各項具體的項目完成的質量以及患者的評價方面,形成客觀和主觀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方便對醫療衛生進行考核。最終實現信息化評價量化指標與傳統考核相互補充與完善的
效果。
結語
總之,在信息化背景下進行社區衛生服務模式的更新,需要了解社區服務信息化建設前存在的問題,為實現社區衛生服務改革服務。在現代信息技術不斷推進的前提下,做好社區衛生管理,不斷更新信息資源,整合信息機制,做好服務模式和改造,從而為社區打造全新的社區服務制度。在社區衛生服務新模式的探索和實踐中,探索全新的社區衛生信息資源,建立健康信息網絡平臺,為社區衛生服務提供技術支持,緩解新階段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的問題,同時也提高了社區衛生服務效率和管理水平,為實現基本醫療衛生更新的更加廣闊的空間,而且能夠滿足基本醫療衛生事業的建設,促進衛生服務系統和基本保障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程勇.淺析居民檔案信息化管理對促進社區公共衛生服務的重要性[J].才智,2020,(02):221.
[2]周敏.計算機信息化管理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新通信,2020,22(01):89-90.
[3]吳麗萍.社區檔案信息化建設與公共服務能力需有機結合[J].傳媒論壇,2019,2(24):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