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娟
摘 要:對外漢語是當前高校課程體系的重點,符合當前“漢語熱”的發展潮流,為社會培養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對外漢語作為一種語言教學,應該與漢語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促進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增強,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尤其是我國歷史悠久,有著大量的民俗文化,這對于對外漢語教學能夠起到有效幫助,因此應該在教學活動當中加以滲透。文化因素的融入,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全面地了解中國,提升其課堂學習效率。本文將通過分析對外漢語教學中民俗文化融合的必要性,探索對外漢語教學中民俗文化應用的措施。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民俗文化;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23-000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3.001
漢語是一門古老的語言,修辭應用、詞匯組合和語法構成等,都會受到民俗文化的影響。在對外漢語教學當中,教師應該轉變傳統理念和方法,認識到民俗文化在實踐當中的重要意義,將其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在一起,加快教學模式的創新與改革。在不同國家、地域當中,文化形成的特點也有所差異,民俗文化在反映民間習俗和規范人們語言、行為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滲透民俗文化時,應該充分了解其基本特點,加快中國文化的傳播,使更多人了解我們傳統文化的內涵。任何一門語言的教學都不能脫離文化,它是提升語言能力與素養的土壤。教師應該將當前對外漢語教學的重點與難點進行整合,并從學生的個性發展特點出發,制訂針對性教學工作計劃。
一、對外漢語教學中民俗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首先,民俗文化的融合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語言學習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如果教師采用單一化的教學手段,將會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造成打擊。而民俗文化在課堂教學當中的應用,則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其自覺參與到課堂交流與互動當中,感受漢語語言與民俗文化的魅力。我國民俗文化種類豐富,在課堂當中融入學生感興趣的文化形式,可以使其保持長久的學習動力,從而主動探索語言文化,提升課堂學習效率。
其次,民俗文化的融合可以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第二語言的學習當中,由于存在文化差異性,因此也會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難。在對外漢語教學當中融入民俗文化,能夠為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奠定保障,使其在文化熏陶當中優化語言結構與表達系統。同時,民俗文化的融入能夠有效避免文化沖突與文化障礙的出現,防止學生在語言應用中由于文化差異而發生誤會[1]。掌握豐富多樣的民俗文化,有利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交流互動,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最后,民俗文化的融合是語言要素整合的關鍵。語音、詞匯、語法和漢字教學等,是當前對外漢語教學的基本要素,只有通過民俗文化的融入,才能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各要素特點,構建完善的語言文化體系。尤其是漢字與文化的融合度很高,如果脫離了文化來學習漢字,將會出現事倍功半的問題,不利于課堂教學與學習效率的提升。
二、對外漢語教學中民俗文化應用的措施
(一)優化課程體系
為了能夠促進教學任務的順利實施和教學目標的快速實現,應該對當前對外漢語課程體系進行優化,使民俗文化能夠與課程內容緊密結合在一起。知識課和技能課是對外漢語教學課程的主要組成,能夠幫助學生掌握豐富的漢語知識,同時增強其交流溝通能力[2]。
在課程體系當中,應該明確文化課的重要性,通過劃分主體文化與分支文化,引導學生系統化學習民俗文化。對當前學生的文化需求進行綜合分析,增強民俗文化課程的針對性,將學生身邊的民俗文化現象與教學內容聯系在一起,消除學生在學習時的陌生感與疏離感。應該適當增加民俗文化在課程體系中的比重,激發學生對民俗文化的興趣,在文化熏陶當中提升漢語綜合素養。幫助學生了解地方文化和中國文化的內在聯系,從而增強學生對文化的感知力與理解力。
此外,還應該適當提升實踐課程的比重,除了應該幫助學生掌握豐富的知識外,還要引導學生在實踐當中進行綜合運用,真正將知識能力轉化為文化素養。
(二)創新教學模式
傳統教學模式呈現出一定的局限性,單一化的手段和方法難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民俗文化學習的熱情不高。因此,應該對當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順應教育改革的潮流,增強文化影響力。
由于學生在個性特點上存在差異性,因此教學模式也應該呈現出多元化與個性化的特征,分階段、分步驟落實教學計劃。除了應該在課堂當中引導學生學習漢語知識與技能外,還要注重學生的課外體驗,在類型豐富的課外活動當中活學活用,包括實際參觀和主題文化活動等。為學生創造良好的交流活動,通過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使其能夠主動參與到文化討論當中,進而營造良好的課外文化交流氛圍。
教師應該增進與學生的交流溝通,了解學生的學習現狀,從而為其提供鍛煉自我的平臺。在課余時間教師還應該組織學生到社會當中參與實踐活動,包括參觀民俗博物館、民俗風情街等,激發學生對民俗文化的興趣,從而提升自身的漢語綜合素養。
不同水平的學生在理解民俗文化上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教師應該保持語言教學和文化滲透的同步性,在因材施教理念下不斷提高教學工作水平。對于初級階段的學生而言,則應該采用實物展示等直觀化手段進行教學,對于中高級階段學生而言,則可以加強日常交際,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國文化。
(三)運用現代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多種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工作中得到廣泛應用,使得課堂模式得以優化,更加有利于教學計劃的實施。在傳統課堂當中,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互動較少,無法將學生帶入到課堂狀態當中,因此教學效率較低。而現代教學手段的應用,則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其在豐富的認知體驗當中提升對漢語的興趣。
教師應該對多媒體技術進行合理應用,為學生構建豐富的教學情境,增強學生在學習中的體驗感,在文化熏陶當中提升自身的語言素養。語言文字和民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抽象性的特征,而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則能夠以生動、形象的形式呈現出來,幫助學生降低理解難度,消除由于跨文化學習造成的困難。將文字與圖片、音頻、視頻密切結合在一起,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和觸覺等多種感覺器官,使學生在教學情境當中深入理解民俗文化[3]。同時,應該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平臺,增進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引導學生主動推送自己喜歡的民俗文化,從而在與他人的溝通當中激發對語言和文化的熱情。鼓勵學生在網絡平臺當中實現資源共享與成果展示,為其靈活運用漢語知識與學習民俗文化提供機會。
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幫助教師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引導學生隨時隨地開展語言與文化學習,充分利用了學生的碎片化時間,真正將文化內涵滲透在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開展文化活動
對外漢語教學不能僅僅停留于教室當中,教師要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幫助學生了解民俗文化,引導學生在文化活動當中展示自我、發展自我。尤其是詞匯和語法等,只有在實踐應用當中才能記得更牢,理解得更深刻,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交際水平。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對于文化活動的重視程度較低,無法為學生提供實踐應用的平臺。文化活動主題應該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激發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在學校內部營造良好的文化學習氛圍。教師應該對當地民俗文化資源進行充分挖掘與整合,使其應用于文化活動當中,幫助學生了解中國的舞蹈、書法、美食和工藝美術等。同時,也可以在文化活動當中引導學生了解本土民俗文化與舶來文化的差異,在認知沖突當中提高理解能力與思考能力[4]。
班級文化交流會的舉辦,也是鼓勵學生參與實踐的有效途徑,圍繞民俗文化的主題展開激烈的討論,在激發靈感的同時可以引導學生表達自我,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從而促進教學目標的快速實現。在交流會當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并對其理解偏差進行正面引導,使其更加全面而且正確地理解中國文化。同時,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使其獲得學習的自信心,真切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民俗文化的滲透也應該與中國傳統節日融合在一起,使學生在感受節日氛圍的同時,能夠在展示自我的過程中實現文化碰撞與融合。
(五)提升教師素養
教師的個人專業能力與素養也是決定對外漢語教學與民俗文化融合效果的主要因素。有些教師對民俗文化的認知程度較低,在教學實踐當中無法實現靈活運用,導致教學效果不佳,無法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因此,教師應該樹立終身學習意識,不斷提高自我文化修養,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在課堂當中實現民俗文化的有效整合與滲透。
第一,教師應該樹立民俗文化意識。對當地民俗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系統化學習,并將當地特色文化融入教學當中,拉近學生與城市文化的距離。提升自身在特色民俗文化活動中的參與度,積極整合特色民俗文化資源,在課題研究當中實現與教學方案的融合。第二,在課堂教學當中應該實現民俗文化的有效導入。在學習漢語知識時,應該將其中蘊含的文化背景呈現在學生面前,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溝通交流氛圍,實現對課程教學內容的有效銜接,提升課堂的活躍性。教師應該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了解學生的文化需求,保障文化滲透的針對性與合理性。第三,教師還應該增強自身的文化感知力。在課余時間應該主動加強學習,了解剪紙、書法、國畫等傳統文化,從民俗文化的外在與內涵入手,將其真正融入日常教學當中。教師還要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培訓活動,在培訓當中提高自我綜合素養。
三、結語
在對外漢語教學當中應用民俗文化,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利于其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實現了對多種語言要素的整合,加快教學目標的實現。在教學實踐工作當中,教師應該通過優化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模式、運用現代技術、開展文化活動和提升自身素養等途徑,引導學生逐步提升漢語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辛鑫.對外漢語教學中民俗文化應用探析[J].現代交際,2020(3):224.
[2]于智.論民俗文化于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性[J].才智,2019(23):4.
[3]魏莉娜.民俗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9.
[4]胡曉.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民俗文化體驗式教學研究--以斯里蘭卡凱拉尼亞大學為例[D].重慶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