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啟元
摘 要:高中數學知識難度大,固有教學模式缺乏探究性,使得學生與教師之間不能有效交流,導致數學教學常常做無用功。而合作學習則是當前教育改革提倡的方式,它能夠保證學生在課堂上的核心地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數學活動,積極交流與探討,通過相互啟發,提高創造思維能力、團結互助意識。本文結合高中數學教學的實際狀況,分析教學變革中實施合作學習的必要性,并對實踐操作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探討,提出合理的建議和策略。
關鍵詞:高中數學;合作學習;問題分析;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23-002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3.014
高中數學課堂實施合作學習是新課標要求,其在凸顯學生主體性以外,還具有很強的探究性。合作學習能夠將每個人的潛力和智力激發出來,并幫助其更好、更快地理解抽象的知識點,完成知識探究,提高自學能力。同時,有效的合作學習還可以幫助學生和諧相處,養成良好品質,提高思維能力,有利于學生的綜合發展,這也是現階段高中數學教育所要實現的重要目標。盡管合作學習模式已經不是新鮮事,但是,其在實際運用中卻仍然存在各種問題,教學過程過于形式化,實際收效甚微。因此,高中數學教師應反思合作學習過程,明確合作中的問題,并進行有效完善,從而確保合作學習提升效益,為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提供條件。
一、數學教學開展合作學習的重要性
教改過程中各個課程都在尋找更為有效的教學方法,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一直被數學課堂所青睞,尤其是高中數學,由于抽象知識點相對較多,對于學生思維能力要求高。引入合作學習機制,可以改變學生被動的學習現狀,在任務和目標的支配下,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從而主動參與學習,在探究中增強認知,訓練思維,獲取數學知識,滿足求知欲。具體地說,合作學習就是把數學問題的探究交給學生,教師公布任務,學生在組內交流對問題的看法,說說自己是如何思考的,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或者將質疑說出來,共同探尋解決對策。在這個過程中,通過交流和探討實現對學生的啟發,并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和積累知識,提高綜合能力,最終完成合作任務。另外,教師在學生合作學習之時應該隨時觀察,穿梭在各個小組中,除了要聽取學生討論外,還應在其需要幫助時給予指導,糾正其思考方面的錯誤,引導學生互幫互助,在緊張且和諧的氛圍中完成合作任務,提高探究問題的效率,養成合作意識,逐漸具備團隊精神,提高溝通與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達到品質與思想教育的目的。總之,合作學習開放性強,數學課堂采用這種模式,學生思維會更加自由,而且在相互傾聽與交流中不同思維必定會擦出火花,從而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幫助其學會從各個視角看待與分析問題,尋求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完成在教學中推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
二、高中數學合作學習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一)目的性不強
高中數學課堂經常采用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但實際效果卻與預期有不小差距,導致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是合作目標不明確。教師只是將合作學習當成一種手段,形式上看似是合作學習,但是任務設置不合理,與教學內容脫節,這不僅不利于學生思維提升,也難以達到合作學習效果。學生不清楚合作學習最后要實現哪些目的,盲目討論,從表面上看課堂氛圍熱烈,學生似乎都在積極地發表觀點,探討、解決問題,可是這只是一種假象,毫無目的合作學習注定效果差,同時還會白白浪費寶貴的教學時間。
(二)分組隨意
數學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就是每節課都讓學生合作探究,但是卻忽視了高層設計。分組是合作學習的第一步,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合作學習成果,所以教師必須合理分組,堅持合理搭配,確保每個小組實力均衡,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競爭。但是高中數學教學往往忽視了合作學習分組的重要性,教師為了省事,大部分時間是讓前后桌自由成組,導致一個組只有優等生,或者只有中等生,這樣就難以在合作討論中取得良好成效,因為學生之間缺乏互補性。此外,合作學習中每個小組人數眾多,不能確保每個學生都有充足的時間發表自己的觀點,也容易引起混亂,導致課堂教學時間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學生在亂糟糟的環境中進行合作與探究,效果自然是微乎其微。
(三)討論缺乏廣泛性
數學課堂合作學習中,話語權經常會被數學基礎好的學生掌控,其在合作學習中表現得極其活躍,也善于發現任務的突破口,因此經常性充當主導角色,其他組內成員都聽從其意見,自身缺乏思考,這樣就難以起到互補的效果。無論是后進生還是優等生,其思維都有獨特性,只有讓不同思維碰撞,才有利于思維創新,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否則也只是個別學生的獨角戲,學生之間難以相互啟發,從而影響到合作效果,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四)教師失去主導性
數學課堂合作學習應突出學生主體性,可這不意味著教師要完全獨立在合作之外。合作學習中教師是任務的布置者,也是觀察者與指導者,需要在不同小組之間徘徊,了解合作學習進展,對學生進行引導。但由于部分教師在組織合作學習中,對于這一點認知不清,置身事外,不關心學生討論情況,也很少給予學生指導和啟發,只在最后總結環節歸納,導致整個過程中師生聯系少,交流不夠有效,這也是制約高中數學合作學習成效的一個不利因素。
三、高中數學教學提高合作學習成效的策略
(一)合作要具有目標性
高中數學合作學習應在設置任務之前,明確通過合作討論能夠達成哪些目標,然后教師依據這個目標設計任務,當學生在討論中偏離目標時,教師就要及時引導,以確保整個合作學習過程圍繞著教學目標進行。對此,合作學習需要做到形式與內容統一,促使學生積極交流,在思考中分析問題,在相互交流中解決問題,促進共同發展。一方面,合作的形式對課堂教學具有顯著的輔助作用,有助于教學目標完成,教師在設置任務時需要融入教學內容,帶動和激發學生的開放性思維,鼓勵學生將對問題的看法表達出來,通過不同思維的融合與碰撞,尋找更多解決問題的途徑,這樣就能做到融會貫通,也能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根據實際需要靈活運用數學知識。另一方面,教師在設置任務時不僅要目標明確,同時應兼顧不同知識基礎學生思考與分析的能力。問題和任務不能超出學生思考能力,也不宜過于死板,應依據對學生的了解,針對數學重難點設計問題,或者是找出容易出現分歧的地方,以此布置合作任務,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探究興趣,增強學生求知欲,引導其主動參與合作學習。最終,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活躍學生情緒與思維,帶動其認真思考、加強交流、互相學習,提高其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保證高中數學教學高效開展。
(二)科學分組
數學課堂想要保證合作學習良性發展,分組是關鍵,因此,教師要摒棄以前過于隨意的分組方法,樹立科學分組觀念。首先,應認識到合作學習中組間競爭與組內合作的特點,保證每個小組中學生綜合實力的均衡,這樣才能增強競爭懸念,激發小組討論的積極性。其次,分組前要通過各種渠道,充分了解學生,比如學生的數學基礎、學習能力、思維狀況、性格特點、愛好等,然后進行科學搭配,使每個小組內學生具有互補性,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性格方面,確保在合作中有人能帶動氣氛,有人能提出創新見解,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擅長的東西,從而相互補充與相互幫助,保障合作學習順利進行。
(三)合理分工
高中學生經常以自我為中心,在合作學習中不聆聽,只強調自己的意見,這樣就會造成整個學習過程混亂,成員自己說自己的,根本不關心別人想法,難以達到相互啟發的效果,交流與討論也會不順利,導致合作質量受影響。因此,在課堂合作學習前,做好分工也是關鍵,教師要依據對學生了解,指派組長、記錄員、匯報員等,每個人都要做好職責范圍內事情,每過一段時間輪換,讓學生體驗不同的分工,提高合作學習配合度與能力。此外,合作學習建立在學生發表觀點的基礎上,教師在布置任務之后,不要急著組織討論,而應空出一兩分鐘,讓其自主思考,這樣就能防止在聽別人意見的過程中被帶入,達不到合作促進的效果。最后,在每個學生各司其職的基礎上保證所有學生都能說出想法,如此才能發揮出合作交流的優勢,增強學生的合作意愿。
(四)教師發揮主導性
數學教師在學生合作學習過程中,應發揮引導作用,深入到各個小組討論現場,了解討論情況,觀察各個學生表現,及時指導,確保合作學習的教學成效。首先,教師要做好各個小組的點評與總結工作,在最后展示成果時對各小組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的優點與不足進行分析,幫助其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也可讓各小組互相評價或自我評價,由教師最后進行匯總,這樣更有利于學生進行反思與提高。其次,教師要加強對合作學習中的指導,不能因為是小組合作學習就放任不管,而是應該隨時進行監控,及時進行指導,從而避免學生在討論時陷入誤區。這種張弛有度的教學方式可以有效地改善過去那種緊張的課堂氛圍。再次,教師要在宏觀上對合作學習進行把握。作為教師,我們既是合作學習的倡導者,又是合作學習的參與者,因此,為了使這種先進的教學模式能夠順利展開并發揮應有的作用,教師要對小組成員的分配與調整,教學進度的安排,課堂紀律的管理以及討論、交流的方式等各個環節進行全方位的掌控,才能使自身的指導性作用更科學,更有效。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數學教學實施合作學習是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有效途徑。操作過程中應明確合作學習目標,讓形式與內容統一起來,教師與學生相互配合,充分發揮合作學習互補性、集智性、主動性的優勢,從而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與責任心,并通過教師的科學指導,確保高中數學教學成效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
參考文獻:
[1]韋恩東.淺析高中數學課堂中合作學習常見的問題與對策[J].新課程學習(上旬),2014(4).
[2]肖慧.淺談高中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問題及對策[J].基礎教育論壇(綜合版),2015(10).
[3]王保軍.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好家長,2015(21).
[4]袁海飛.淺談高中數學合作學習中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新課程導學,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