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黑虎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史館“少年班”專題展廳陳列了一幅數學大師陳省身的題詞,參觀者瀏覽之際往往在這里駐足,投之以好奇、驚異、敬重的目光,甚至引起爭議,最后感嘆大師的智慧。這是一幅什么樣的題詞呢?
1985年6月,世界著名數學家、沃爾夫獎獲得者、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教授陳省身從美國回到中國,參加南開大學舉辦的“第二期數學研究生暑期教學中心講座”,為國內的數學研究生親自授課。
授課之余,陳省身分別訪問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復旦大學,并為兩校師生帶來了精彩的學術報告。15日下午,陳省身在合肥作了題為“幾何學的發展1900—1950”的報告之后,應邀為中國科大少年班留下了珍貴的墨寶,提醒科大少年班同學“不要考第一”。
這則贈言從字面上解讀,陳先生是告誡中國科大少年班同學在學習中不要以獲取最高分數為追求,但應該如何做并沒有給出答案。所以參觀者乍讀之下,見仁見智,雖意見各異,卻頗能感受陳省身的用心良苦、智慧光芒并最終嘆服。如果想要深究這幾個字后面的用心,可能需要從陳省身先生的生平、他對于祖國數學事業發展的關心以及中國科大少年班的由來等方面來理解。
陳省身,浙江嘉興人,畢業于南開大學,1936年獲德國漢堡大學博士學位,開創了整體微分幾何學,被譽為“現代微分幾何之父”。曾有業內人士引經據典整理出“二十世紀數學家排名”,陳省身位列第31位,領華人數學家之翹楚,他的好友、西南聯大任教時同居一室的華羅庚教授位列第90位,中國現代數學史上的兩位巨星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陳省身在他的回憶錄《學算四十年》中仔細回顧了他的求學歷程,曾經嘗試物理、化學諸科而不得法,只有數學才是一直以來的強項,于是數學成為他在求學過程中最自然的選擇。他在清華大學讀研究生時跟隨導師研究在投影微分幾何領域里探索,感到無甚前途卻不知未來究在何方,頗為苦惱了一陣子。后受來訪的德國漢堡大學布拉希克(Wilhelm Blaschke)教授之影響,認識到研究“微分流形上的幾何性質”的重要性,重新選定專業方向。此后,陳省身以此為目標,赴德國漢堡大學深造并“抗戰到底”,同時得力于對中國傳統文化中“日新日日新”和“登峰造極”精神的追求,最終開創了整體微分幾何學,成為微分幾何學發展史上的標志性人物。
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曾在一首詩中概括了微分幾何學的發展史,“千古寸心事,歐高黎嘉陳”,他認為陳省身和歐拉、高斯、黎曼、嘉當是微分幾何學發展史上并列的學術高峰。
陳省身先生以其重要貢獻蜚聲國際學術界之后,心系祖國,希望“為中國數學事業的發展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竭力幫助祖國的數學事業取得長足進步。自1972年首次回國訪問后,陳省身先生頻繁回國舉辦講座,向國家領導人積極建言發展數學,領導籌建南開大學數學研究所并親自擔任所長,培養中國新一代數學人才,真可謂事無巨細,盡心竭力,與其相知者無不感動。
在此過程中,他與中國科大建立了密切的學術聯系,畢竟清華大學的搭檔、西南聯大的同室好友華羅庚是中國科大的副校長、數學系系主任,當年他的助理研究員吳文俊又是中國科大數學系的副主任,更何況這里亦為中國的數學重鎮之一,頗多數學界的青年才俊、后起之秀。
陳省身熱心幫助中國科大數學系師生提高數學水平,先后推薦多名學生前往美國哈佛大學、德國波恩大學等世界著名學府攻讀博士學位,接受彭家貴、王啟明等人到他工作的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進修學習并精心指導,同時也從各個方面關心和幫助他們更快地成長。1983年6月,陳省身致信中國科大教務長尹鴻均教授推薦彭家貴擔任教授職務,“他對數學整體有深刻的了解,為人勤奮,為不可多得的人才”,愛才之心,舉才之行,溢于言表。
中國科大少年班是特殊歷史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的產物。“文革”十年,耽誤了一代人的青春,也延囿了我國的人才培養工作,造成了極其嚴重的人才斷層。“文革”甫一結束,從國家層面到高等學校,都感到加快培養人才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提出“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出高層次人才”教育戰略,迅速恢復高考制度。
1977年10月,江西冶金學院教師倪霖上書國務院副總理方毅,推薦13歲的智力超常少年寧鉑上大學。方毅批示“請科技大學去了解一下,如屬實,應破格收入大學學習”。與此同時,中國科大也不斷收到全國各地推薦少年英才的信件,于是產生了創辦少年班的設想,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的批準。1978年3月,中國科大少年班正式成立,成為科學春天里迎風盛開的第一枝迎春花。
陳省身對于自家晚輩的學習也非常關注,但尊重孩子們自己的選擇,讓他們隨著興趣走,并非一定要一輩子讀書做學問。他的一雙兒女均未從事學術研究工作。著名超導物理學家朱經武是陳省身的女婿,陳先生鼓勵他不要跟在別人的后頭走,要開創自己的研究領域。對于普通的少年數學愛好者,陳省身則說“數學好玩”。那么,陳省身先生是否對學生的考試分數不重視呢?并非如此。
陳省身在我國臺灣清華大學曾經講過這樣一件事:美國某研究院舉行考試,一名考生在考試分數出來后找到老師說試卷評閱有誤,老師查看卷子后予以糾正,這名學生的考分上升到第一名,然后老師注意到考分前兩名的學生都來自中國。這件事讓陳先生感到十分自豪,他認為中國學生非常聰明,一定能讓中國在21世紀成為數學大國。
由此可見,陳省身先生也是重視考試分數的,畢竟分數是學習能力的體現,但他不會固守于考試分數,而是選擇因材施教。中國科大少年班承載著國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希望,陳先生對于少年班同學的要求自然有別于一般了。
“不要考第一”應該是在考取高分的基礎上不要計較有沒有達到最高,不能因為一片樹木而放棄整個森林;在學習知識的基礎上還要學會提出問題,去進行科研實踐和社會實踐,并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在新的領域里不斷探索并最終成為學術研究和國家建設的領軍人才。
從這則題詞里,我看出的是陳省身先生的提攜后學之意,拳拳報國之心。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檔案館? 來稿日期:2020-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