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構建“長江學”,是基于長江文明在華夏文明中的獨特地位以及長江流域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史上的重要性,更是呼應了新時代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迫切需求。“長江學”具有綜合性、流域性和創新性的學科特征,其研究內容主要涵蓋文化、生態與經濟三個方面,側重于長江文明的生態文化、長江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共贏的實現路徑等跨領域研究以及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地理經濟學等交叉學科研究。“長江學”的研究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才能真正把握住歷史脈絡、找到發展規律、推動理論創新。構建“長江學”,應圍繞學術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重點學科、領軍人才和重大項目為牽引,依托專業化研究基地、高端智庫、大數據中心、學術論壇等平臺建設,推出一大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成果,推動構建大河流域可持續發展的中國話語體系。
關鍵詞:長江學;長江經濟帶;學科構建
中圖分類號:F119.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096-5982(2020)06-0047-07
中國以具體地域為研究對象形成并發展的學科并不鮮見,例如黃河學、敦煌學、徽學、晉學、藏學等。這些學科兼具特色化和綜合性特點,對于我國地域性研究具有重大推動作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是中華文化的兩大發祥地,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以黃河流域為研究對象的學科“黃河學”自1980年提出以來,已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并得到發展。長江流域在中華文明中地位日益提升,關于長江流域的研究成果浩如煙海,但以長江流域為研究對象的獨立學科尚未建立起來,這與長江流域在經濟文化地位極不相符。特別是,2014年9月國務院發布《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標志著長江經濟帶發展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長江經濟帶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云南、貴州等11個省市,面積約205.23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21.4%,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因此,構建“長江學”是基于長江文明在華夏文明中的獨特地位以及長江流域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史上的重要性,更是呼應了新時代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迫切需求。
一、構建“長江學”的重要意義
(一)學科價值
中國國土遼闊,地域差異帶來不同的區域特征,地域研究學科化趨勢日益顯著。早在1988年,李典儀首次提出長江學的概念,即“以長江總體為研究對象,把長江自然、人工自然與社會經濟作為有機整體來把握,是系統研究長江的辯證發展、認識和開發利用長江的一般方法的科學。它研究長江大流域變化發展的系統過程,考察長江天然自然與人工自然、長江自然與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的相互關系及其本質和規律,以及相鄰流域、跨流域的相互關系問題。”① 2019年,第一屆“長江學”學術研討會在武漢召開,張忠家倡導建立一個以長江流域為研究對象,以區域經濟、生態保護、歷史文化為研究重點,兼涉交通運輸、城市規劃、管理、法學、文學、藝術等諸多研究領域的區域性、綜合型創新學科——“長江學”②。
構建“長江學”有利于推動長江流域研究從“多學科”轉向“跨學科”,從而實現學科建設的根本性突破。長江流域研究涉及自然科學、人文社科、工程與技術科學等多個學科,但“多學科”研究視角的分散和割裂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跨學科研究作為現代學科廣泛運用的研究范式,有力推動新興交叉學科的產生與發展。越來越多的研究機構和專家學者將長江流域的研究視角拓展到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交叉領域,將地理學、經濟學、管理學、歷史學、社會學、哲學等不同學科的研究方法納入到長江流域研究中,從多元化、跨學科的角度闡述了長江流域發展的理論與現實問題。例如,中國地質大學牽頭啟動的“地學長江計劃”匯聚了國內外地學優勢資源,搭建多學科交融平臺,嘗試建立地質學、地質工程、海洋學、大氣科學、土木、環境、經濟、管理、法學等多學科聯動機制,進而構建以地球科學為核心、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生態系統。因此,構建“長江學”有助于跨越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之間的鴻溝,促使圍繞長江流域的研究成為有機整體。
(二)實踐價值
構建“長江學”有利于弘揚長江文明。長江文明,是長江流域各區域文明的總稱,與黃河文明并列為中國文明的兩大源泉,是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區域。文化是長江的靈魂。長江文化是在長江流域所形成的獨特文化形式,是自然人文、歷史藝術、民族宗教、民間習俗等文化形式的統一。20世紀70年代,浙江余姚發現河姆渡文化,其人工馴育稻谷推定距今7000年到8000年左右,隨后又在長江下游的良渚、馬家浜,中游的屈家嶺、石家河,上游的大溪等遺址發現“稻作文化”遺存,湖南省道縣更發現了距今萬余年的人工馴育稻谷,故長江流域“稻作文化”歷史之久遠,絕不讓于黃河流域“粟作文化”③。從發展脈絡來看,長江文化是不同時段和不同地域文明的集合體:從時段上看,有河姆渡文化、三星堆文明、馬王堆文明、良渚文明;從地域上講,長江流域涵蓋中國11個省、市,長江文化包含有巴蜀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等。這些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構筑了長江流域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文化特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發展,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相繼實施,為傳承傳統文化、促進文化交流、共享文化資源提供了平臺,也對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長江文化提出了新的時代命題。構建“長江學”,能夠進一步推動地域文化的發現、搜集、整理和研究,有利于傳承長江文明傳統文化和促進長江文明創新性發展。
構建“長江學”有利于推動長江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由于長期過度開發,長江流域生態功能退化嚴重,接近30%的重要湖庫處于富營養化狀態,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沿江產業發展慣性較大,污染物排放基數大,長江岸線港口亂占濫用、占而不用、多占少用、粗放利用的問題突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已經成為共識。新時代推進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要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長江流域系統性著眼,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要素,實施好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工程。回答這一系列重大問題需要自然科學、水利工程、生態學、應用經濟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植物保護、農林經濟與管理等眾多學科發揮自身優勢,共同開展協作研究。因此,構建“長江學”有助于從全流域、跨學科、多角度研究長江生態環境保護的重大關鍵問題,為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構建“長江學”有利于促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由于橫跨東中西三大區域,長江經濟帶有著獨特的戰略地位和建設價值。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時指出,長江經濟帶的各個地區、每個城市在各自發展過程中一定要從整體出發,樹立“一盤棋”思想,把自身發展放到協同發展的大局之中,實現錯位發展、協調發展、有機融合,形成整體合力。研究長江經濟帶發展問題,同樣需要樹立“一盤棋”思想。長江經濟帶作為流域經濟,涉及水、路、港、岸、產、城和生物、濕地、環境等多個方面。推進“長江學”研究,就是要用系統思維,聚合多個學科的力量進行學理化、系統化的研究,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和決策參考。
二、構建“長江學”的學科基礎
(一)具有特定的研究對象
對一個學科而言,特色既是一個學科的“立足之本”,又是一個學科的“競爭之本”④。一門學科的建立、形成和發展,需要有特定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 “長江學”是以長江流域為特定研究對象,其研究內容涵蓋自然、經濟、文化、社會等長江流域復雜系統中各個要素。“長江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應集中在文化、生態和經濟三個方面以及不同領域交叉融合研究;同時,既要解讀長江流域歷史進程,更應以問題為導向關注當前和未來長江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長江學”研究應吸收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最新成果,利用前沿理論與創新方法,構建大河流域可持續發展的中國話語體系。
(二)具有豐碩的研究基礎
圍繞長江流域的文獻研究橫貫古今,且涉及多個學科門類。馮天瑜認為,關于流域考察,戰國成篇的《管子·水地》已開其端,而自《史記·河渠書》始,諸正史及地方志多有記述河流及其整治的專篇,還出現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那樣的考析江河的專著,詳述以黃河、長江為重點的一千余條河流,及相關的郡縣、城市、物產、風俗、傳說、歷史等⑤。由此可見,關于長江流域的文獻書籍自古就有記載。新中國成立以來,學術界圍繞歷史文化、流域治理、生態環境、經濟可持續發展等領域展開研究,呈現出豐碩的研究成果。在長江文化研究領域的代表作有:李學勤和徐吉軍主編的《長江文化史》、季羨林主編的《長江文化研究文庫》、劉玉堂主編的《長江文明之旅》以及長江航務管理局組織編撰《中華長江文化大系》等系列叢書。長江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等方面的主要著作有:洪銀興和劉志彪團隊著作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模式和機制》、《均衡中國:長三角發展新模式》、《長三角藍皮書》等叢書,曾剛主編的《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指數》,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組織編寫的《流域經濟學》、《長江經濟開發戰略》、《中三角藍皮書》和《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指數報告》以及文傳浩主編的《長江上游生態文明研究》等等。從在期刊發文量來看,截至2020年2月,中國知網檢索以“長江”為主題的研究成果有103873篇(見圖1)。特別是2000年以后,圍繞長江流域的研究日益增多,研究范圍從全流域到長江三角洲、長江中游及長江上游等子區域,研究熱點包括生態環境、氣候變化、三峽工程、可持續發展等,現有豐碩的研究成果為構建“長江學”奠定了扎實的理論基礎。
三、“長江學”的學科特點、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一)“長江學”的學科特點
綜合性。“長江學”的研究內容豐富、體系復雜,涉及自然科學、人文社科、工程與技術科學等多個學科,因此,這就決定了“長江學”是一門基于多個學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綜合性學科。特別是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關鍵問題和重大問題需要開展跨學科的綜合研究,進而形成學科融合、文理交叉的研究體系。“長江學”的綜合性還體現在:研究時段上,要注重貫通古今,既要以史為鑒,也要體現現實性和前瞻性;在研究內容上,既要突出長江流域的共性問題,同時也要結合地方特征展開分區域研究。
流域性。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世界文明之源。大河流域因其具有充沛的淡水資源和便利的水運條件,有利于農耕村落的形成,進而演化成為人口聚集的城鎮,孕育出璀璨的文明。四大文明古國都發源于大河流域,如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依托于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埃及文明發源于尼羅河,印度文明發源于印度河和恒河,中華文明則依托于黃河和長江。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代,工業生產對水的需求急劇上升,以美國五大湖區、密西西比河流域,歐洲的萊茵河流域等為主要代表的大河流域開發帶動經濟快速發展。由于過度開發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對水資源的無限度使用與破壞,大河流域開發與可持續發展問題成為國內外學術界關注的重點。長江同樣面臨長期過度無序開發所帶來的生態環境修復問題。構建“長江學”,是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長江流域系統性角度研究水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問題。這是與其他地域學相區別的一個重要方面,可以說,“長江學”具有突出的流域性特征。
創新性。長江流域相關研究成果豐碩,“長江學”是在現有研究基礎上側重于跨領域、跨學科的綜合性研究。因此,“長江學”的研究視角突出了其創新性特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論創新只能從問題開始,從某種意義上說,理論創新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長江學”應重點研究長江流域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和有效辦法。實現理論創新還需要借助于新方法、新理論。“長江學”研究應吸收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前沿方法,打破學科壁壘,在交叉學科中實現理論創新。例如將基因技術、同位素分析應用于考古學和歷史學,將機器學習、博弈論應用于行為經濟學和金融學等。
(二)“長江學”的研究內容
李典儀認為,對長江進行總體研究,就是要把長江作為復合系統來研究,它包括天然自然、人工自然、生態環境、社會經濟四個系統,在四大系統內部各自又有若干子系統和子因素,長江復合系統功能的發揮,不僅取決于復合系統內部各子系統、子因素是否分別地適合復合系統的要求,更取決于復合系統內部各大系統、子系統、子因素之間的發展是否有序和相互協調,并形成一個能夠自行隨機調節的有機整體⑥。曾成認為,“長江學”的研究重點應當放在回應和解決長江流域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中所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中,唯有如此,才能凸顯“長江學”的時代價值⑦。
綜合來看,“長江學”研究內容涉及自然、人文、經濟、工程與技術等各方面,但其研究的核心問題應包括文化、生態和經濟三個方面;同時,應重視文化與生態、文化與經濟、生態與經濟的融合研究以及交叉學科研究。
1.“長江學”研究的核心內容
一是文化長江。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文化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占據重要地位,因此,“長江學”應加強對長江文明的研究,通過系統解讀長江文明的時空演變及其現代價值,在傳承與創新中提升長江文化和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力。目前長江文化區域性研究仍比較零散,從宏觀角度歸納長江文化整體特性和各區域關聯性發展,將是深化研究的重要途經;另外,長江文化的專題研究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質化問題,跨學科的“長江學”構建過程中,學科間的相互碰撞啟發,將會使長江文化研究對象和研究視角更加豐富多元⑧。“長江學”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弘揚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二是生態長江。長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因此,“長江學”研究的重中之重應是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當前,長江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治好“長江病”,要追根溯源、診斷病因、找準病根、分類施策。開展“長江學”研究,可以組織科研團隊開展長江生態環境大普查,系統梳理和掌握各類生態隱患和環境風險,對長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進行科學評價。結合各類生態隱患和環境風險,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研究提出從源頭上開展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的整體預案和行動方案。
三是經濟長江。長江經濟帶橫跨中國東中西三大區域,具有獨特優勢和巨大發展潛力,已發展成為我國綜合實力最強、戰略支撐作用最大的區域之一。因此,“長江學”研究還應立足于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重大現實需求,堅持問題導向,圍繞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產業轉型升級、區域協調發展等問題展開深入研究并提出一系列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為長江經濟帶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提供學術支持。
2.“長江學”研究的跨領域視角
上述三個領域需要開展多學科、多角度和系統性研究。同時,跨領域研究是“長江學”區別于現有研究的重要特征,也是體現“長江學”核心研究價值的關鍵。
一是加強長江文明的生態文化研究,為長江生態環境治理提供歷史借鑒與啟迪。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和生態智慧。《莊子·齊物論》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長江流域早期村落和城市遺址大多“逐水草而居”、“擇丘陵而處之”,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研究發現,長江流域的早期城市均位于中小型江河邊,甚至河流從城內穿過,許多早期城市的城垣都設有水門供舟船出入,城壕也可行舟,并與自然河流相通⑨。這說明,長江流域的居民對自然水系進行開發和利用由來已久。而都江堰“乘勢利導、因時制宜”的治水理念更是生動詮釋了古人在實踐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態智慧。古人通過立法來保護生態環境同樣值得借鑒。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夢睡虎地出土的秦簡中發現了涉及農田水利、山林保護等方面的法律《田律》,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部環保法。根據對簡文的釋讀,當時的法律明文規定:春天二月,不準砍伐山林木材、堵塞河道;不到夏季,不準焚草作肥,不準采剛發芽的植物或捕殺幼獸、鳥卵,不準毒殺魚鱉;不得堵塞河道等等⑩。《田律》體現了古人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高度重視,同時對當前長江立法工作具有重要的啟迪價值。
二是加強長江歷史文化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融合研究,提升長江經濟帶的文化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長江經濟帶的發展同樣需要文化支撐。按上、中、下游劃分,長江流域包括巴蜀、荊楚和吳越三個文化區,各個文化區在交融中發展,共同構成了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長江文明。文化認同是長江經濟帶聯動發展的重要基礎,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更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注入活力。因此,深入挖掘長江文化的特色化和共通性,將歷史文化融入到長江經濟帶城鎮化建設、文旅產業發展以及新農村建設中,既有利于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同時也能夠不斷豐富和發展長江文化的內涵。
三是加強長江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辯證關系和實踐路徑研究,為長江經濟帶實現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和決策參考。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時強調,共抓大保護和生態優先講的是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是前提;不搞大開發和綠色發展講的是經濟發展問題,是結果;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側重當前和策略方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強調未來和方向路徑,彼此是辯證統一的。如何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回答這一重大命題,需要積極探索推廣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實現路徑,加強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動力機制、環境規制與微觀主體互動關系、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等問題的深入研究。
3.“長江學”研究的跨學科視角
跨學科的研究是“長江學”實現理論創新的重要路徑。例如,歷史學與自然科學、社會學、公共衛生以及人類學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研究領域,包括自然環境、氣候變遷與長江流域人類遷移,長江流域公共衛生史的梳理與總結,近現代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史等。又譬如,經濟學與數學、環境工程、地理、計算機科學等跨學科研究,包括計量經濟學、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地理經濟學、計算機經濟學等。特別是互聯網背景下,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利用與發展拓展了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消費行為研究、政策評估與因果推斷等領域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另外,生態環境學與地理學、計算機科學等跨學科研究,包括地理信息系統(GIS)在長江流域環境保護方面的應用等。
4.“長江學”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長江學”需要采用自然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的研究方法,具體涵蓋文獻分析和田野調查、質性分析和量化研究等多種研究方法,同時要跟蹤前沿技術與方法推動創新研究。總體來看,“長江學”的研究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才能真正把握住歷史脈絡、找到發展規律、推動理論創新。
系統研究方法。“長江學”的研究對象長江流域自身是一個復雜系統,僅僅研究其內部各層次、各部分的具體特點將難以回答長江流域的綜合特征。因此,“長江學”的研究要著眼于長江流域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利用系統研究方法分析、歸納、總結長江流域的共性問題和關鍵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江經濟帶作為流域經濟,涉及水、路、港、岸、產、城等多個方面,要運用系統論的方法,正確把握自身發展和協同發展的關系。”這要求在研究過程中,樹立全局觀念和“一盤棋”思想,深入研究長江流域這一復雜系統中各部分、各層次、各領域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系,總結長江流域整體性的特點和規律,進而調整系統結構、協調各要素關系,實現長江流域自然、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環境的動態平衡與和諧共生。
歷史唯物主義方法。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約,支配著整個社會發展進程。我國過去一段時期,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方式帶來了不少資源、生態、環境問題,導致人民群眾對生態產品的需求比以往更加迫切。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前提是堅持生態優先,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逐步解決長江生態環境透支問題,從而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生態權益。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把握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深刻含義,才能在揭示大河流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研究解決重大而緊迫的問題。
辯證唯物主義方法。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即對立統一)是事物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在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發展的過程中起決定作用。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關鍵是要處理好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系”。“兩山論”是將辯證法運用于現實問題的典范。“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體現了辯證法中的兩點論思想,即長江經濟帶發展要兼顧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體現了辯證法中重點論思想,即生態環境保護是前提,應放在首要位置;“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體現了辯證法中矛盾統一性原理,即如果能夠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的優勢,那么綠色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長江學”的研究要采用辯證唯物主義方法,揭示事物發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時要統籌兼顧,正確處理整體與局部、共性與個性的關系。
四、構建“長江學”的現實路徑
學科是由一群學者以及學者們依賴于一定物質基礎圍繞知識進行的創造、傳遞、融合與應用的活動所組成的組織系統,是一個實在存在的具有組織形態的學術組織系統。構建“長江學”,應圍繞學術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重點學科、領軍人才和重大項目為牽引,依托專業化研究基地、高端智庫、大數據中心等平臺建設,推出一大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成果,并積極參與國際大河流域開發與治理的前沿對話,構建大河流域可持續發展的中國話語體系。
一是建設“長江學”研究基地。研究基地是學科構建與發展的重要載體。例如,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在推動“黃河學”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平臺功能。該中心作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通過經濟、地理、歷史、文學、哲學等優勢研究力量的整合,形成了黃河文化的承轉與發展、沿黃地區制度變遷與經濟發展、黃河生態與可持續發展等特色研究方向。近年來,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紛紛成立長江經濟帶研究院。國務院參事室、上海市社會科學院等機構成立了長江經濟帶研究中心。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擁有全國第一家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且在長江歷史與文化等領域集聚了一批專家學者。因此,構建“長江學”可以依托現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國家級研究基地,瞄準學術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主線開展全方位、綜合性研究,推出長江流域環境保護、歷史人文、可持續發展等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是建立“長江學”高端智庫。“長江學”研究應積極回應新時代發展變革的重大現實問題,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提供重要智力支撐。“長江學”高端智庫是圍繞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需求,以戰略問題和公共政策為主要研究對象,開展從戰略規劃到政策設計的決策應用成果,成為服務全流域和地方發展的“智囊團”。目前,眾多科研院所和高校圍繞長江經濟帶研究成立了智庫聯盟。例如,復旦大學聯合重慶大學、南京大學、安徽大學、武漢大學、云南大學等12所高校及科研機構成立了長江經濟帶智庫合作聯盟,針對政府間區域合作機制的構建與完善、長江水系的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長江流域的歷史人文、文化產業園區的規劃對接等方面對長江經濟帶開展全方位、多學科研究。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和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聯合沿江11省市發展改革委系統、科研院所和高校等22家研究機構成立了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綠色發展智庫聯盟,旨在推動重大課題研究聯合攻關。建立更加緊密高效的合作與交流機制,是下一步長江經濟帶智庫聯盟建設的關鍵。
三是建立長江流域大數據中心。理論的生命力在于創新。推進“長江學”理論創新,要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加強長江流域圖書文獻、網絡、數據庫等信息化建設。構建長江流域大數據中心,形成方便快捷、資源共享的研究信息化平臺,能夠為“長江學”研究提供豐富的數據與文獻資料。2015年,復旦大學與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辦聯合成立了長江經濟帶大數據及發展研究中心,發布首個長江經濟帶一體化指數與長江經濟帶園區投資指數,并同步推出了長江經濟帶經濟與社會發展等3個反映長江流域區域狀況的數據平臺。2019年,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成立長江大數據中心,旨在為“智慧水利”建設提供大數據支撐保障服務。“長江學”是涉及跨領域、跨學科的綜合性研究,因此亟待整合長江流域水利、經濟、歷史、文化、交通運輸、地理環境等領域的數據和文獻資料,形成綜合性大數據中心。
四是定期召開“長江學”學術研討會。學科建設要構建成體系的學科理論和概念。“長江學”的研究體系、概念與方法仍需專家學者們進行深入探討,以達成共識。2019年12月,第一屆“長江學”學術研討會在湖北省社會科學院舉行,來自中國科學院、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湖北省政府文史研究館、云南省社會科學院、浙江大學等二十多家高校科研機構及政府部門的專家學者出席會議,共商跨學科視野下的“長江學”構建。建議每年定期召開“長江學”學術研討會,不僅可以為長江流域不同學科的學者們提供交流與合作平臺;同時,可以加強與“黃河學”、“敦煌學”等國內地域學專家以及國際大河流域專家的交流與互動,弘揚大河文化、傳承長江文明,助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注釋:
①⑥ 李典儀:《關于長江學》,《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學報》1988年第2期。
② 張忠家:《創建“長江學”,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提供學術支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年12月19日。
③⑤ 馮天瑜:《中國大河文明探略》,《地域文化研究》2018年第3期。
④ 謝桂華:《關于學科建設的若干問題》,《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⑦ 曾成:《論“長江學”現實基礎與發展路徑》,《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年12月19日。
⑧ 路彩霞:《長江文化研究四十年概述》,《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年12月19日。
⑨ 羅二虎:《長江流域早期城市初論》,《文物》2013年第2期。
⑩ 楊巨中:《世界上最早的自然保護法典——云夢秦簡〈田律〉芻議》,《人文雜志》2000年第5期。
習近平:《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8年6月14日。
宣勇:《基于學科的大學管理模式》,《中國高教研究》2002年第4期。
作者簡介:白潔,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湖北武漢,430077。
(責任編輯 ?晨 ?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