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幾年來,自媒體如雨后春筍般以各種形式在網絡上遍地開花,在傳播知識、擴大視野、娛樂大眾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同時也有部分自媒體以流量和利益為先,以“標題黨”、虛假杜撰的內容博人眼球,在引導社會輿論上起到了消極作用。本文將通過分析新冠疫情期間一些自媒體的正反兩方面真體表現,來闡述自媒體在社會中承擔的責任及應當如何利用網絡影響力更深層地推動社會發展。
【關鍵詞】自媒體;新媒體環境;虛假信息;媒體責任
隨著中國互聯網的普及,移動端用戶不斷增加,互聯網產品之一——自媒體飛速發展,為人們提供了觀看簡單、快捷、趣味性內容的平臺,更成為了很多人張揚個性、自我價值實現的途徑。在“全民發聲時代”,如何在這些“聲音”中辨別真偽、規范自媒體發展,營造健康的網絡氛圍,是當前亟須解決的問題。
一、自媒體責任缺失的危害
“自媒體”,英文為“We Media”,是指普通人以現代化、電子化手段向外傳遞平民化、自主化內容的新媒體的總稱。根據新聞自由權,自媒體同樣享有采集、發布新聞信息并提供給公眾的自由。但其話語權并不是與生俱來、不受任何制約的,不能離開社會制度環境、黨和群眾的要求而獨立存在,不能凌駕于社會大眾普遍利益上。自媒體不是“圈地自萌”的日記,不論是否本著客觀中立的態度去傳播信息,只要將其發布給了公眾,就要對自己作品的真實性負責,對依賴它而獲得信息的公眾負責,并對其可能產生的影響負責。
在全民自媒體時代,發展過程中很自然會出現良莠不齊的現象,而每每透過重大輿情事件便高下立見。此次新冠疫情便成了一面分辨其優劣的“照妖鏡”:一部分優秀的自媒體傳遞信息、積極打氣、發現盲區、糾正偏差,讓大眾能夠以多個角度來看待、思考疫情。但也有部分無良自媒體,不負責任地發布一些復制粘貼的無營養內容或不經檢驗的虛假信息,尤其是某些公司化、集群化運營的營銷號,為了迎合人們對疫情的密切關注,發布了大量販賣焦慮、虛構杜撰的內容,雖然短時間內狠狼賺了一把流量,但在網民中產生了不良影響,最終都以封號為結尾。
日前,多個微信公眾號批量發布雷同的文章,標題大多為《疫情之下的某某國:店鋪關門歇業,某某國華商太難了!》內容大同小異,只是換了人名地名和行業。在網民中大量轉發傳播。公安機關介入調查后找到了炮制這些夸大其辭假消息背后的自媒體運營者,其竟稱,這種行為是想借“疫情”漲粉,提高微信公眾號的閱讀量。
利用疫情“嘩眾取寵”在自媒體圈并非個例。被處理的前車之鑒不遠,近期又有公眾號發布多篇《xxx(國家或地區)為何渴望回歸中國?》等文章,都是挑選歷史上與中國語言、文化、習俗相同或相近的國家和地區,模糊“回歸”的概念來批量生產“爽文”。它的危害不僅在于“假”,還在于它強化的排他性、對抗性,不僅代表不了多數民意,反而有損中國的整體形象。
當今社會獲取、發布信息門檻降低,商業平臺片面追求點擊率和流量以獲取經濟效益,再加上互聯網的匿名環境等,給了部分“謠言制造機”“擴音器”的自媒體生存空間。這類無節操自媒體的運營成本不高,造成的危害卻不小。例如一些自媒體斷章取義或憑空想象發布的關于“某某醫院又確診多少人”“某某單元有確診患者”“某地某日起即將封城”之類的信息,這些謠言制造的恐慌、焦慮情緒成為大眾傳媒的“麻醉負功能”,不斷刺激人們敏感的神經,消磨大家的信心和理性;各種不實信息給基層抗疫工作造成巨大壓力,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公信力;相關部門還要不斷組織人力與謠言“賽跑”,嚴重浪費行政資源和其他資源。
二、自媒體亦可成為鼓勁加油的“播種機”
與那些炮制“世界失控”占領公眾心智的無良自媒體相反的,一些優秀的自媒體站了出來,以出色的專業素養為抗擊疫情、擊破謠言勇敢發聲。三月中旬,出自自媒體“潔出表達力”的一段叫作《We are all fights(我們都是戰士)》的抗疫英文視頻獲得全網點贊,簡單質樸的文字,直擊現場的抗疫畫面,配上作者的深情朗誦演繹,爆發出震撼人心的力量,為正在經歷疫情的中國同胞帶來了向上的希望和動力。推出后立刻被各大媒體轉發。其中優美流暢的英文表達引發了中學生們在視頻上方紛紛打出“敲黑板劃重點學習啦!”等彈幕,不僅顯示出這段視頻在振奮人心上的積極作用,更體現出了它在外語學習方面的價值。它和另一段抗疫主題視頻《Thank you world(謝謝你世界)》在第二屆世界可持續發展論壇上面向來自世界二十多個國家、近兩千名國際代表進行了播放展示,讓世界感受到了“上下同欲者勝”的中國氣魄。在疫情復雜的形勢面前,視頻制作者以高度的責任感踐行了社會責任,用新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向社會傳遞正能量,成為了一名傳播先進文化的自媒體代表之一。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3月3日央視(新聞聯播》報道“中國科研團隊新冠疫苗研制取得重要階段成果”這條新聞后,自媒體“遠方青木”很快在微信公眾號上發表文章,深入介紹了疫苗研制團隊帶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少將,并介紹了曾成功研發“脊灰”疫苗的“糖丸爺爺”顧方舟。作者首先表明,取得成果并不等同于疫苗成功,距離普遍接種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及時打破了部分公眾號盲目夸大成果的謠言。作者還在文中深情地說,在國家托付的重大緊急醫藥任務上,中國科研團隊一直都有以身試藥、神農嘗百草的傳統,這支敢千、敢吃苦、技術過硬的團隊一定能盡早研發出新冠病毒疫苗。這篇文章閱讀量很快達到了10萬+,許多讀者在留言中表示:“熱淚盈眶!這才是孩子們應該崇拜的明星!”此外,遠方青木針對前些日子的“囤糧熱”,發表了《中國的糧食儲備,多得遠超你想象》;針對抗疫期間遠程辦公,發表了《全球爭奪的戰略高地,聯合國最終選擇了騰訊》等文章,以其緊扣熱點、有理有據、文風嚴謹、語言詼諧得到了眾網友好評,得到大量轉發。
此些優秀自媒體的表現無疑使互聯網的自我凈化功能得到了極大發揮。然而,在抗擊疫情的特殊時期,完全依靠網絡自身的凈化功能并不能及時控制不良言論帶來的負能量,必須采取更積極的措施加以應對。
三、如何打造監管自媒體的“立體矩陣”
網絡時代新媒體環境下,謠言傳播間隙變小,速度更加驚人。要打破虛假消息傳播的“溫床”,需要整個社會共同努力,使自媒體摒棄壞的方面、發揮好的作用。
(一)首先廣大網民要保持謹慎,培養質疑精神
疫情期間各種謠言層出不窮,有很多消息都是剛發出并被紛紛轉發的幾個小時后,便有官方媒體予以辟謠,一批造謠生事者迅速被公安機關處理。相信此役也給頭腦如同“坐過山車”般的廣大網民上了寶貴一課:信息時代,要學會冷靜思考和正確篩選信息,對一些未經核實的信息,不輕信盲從、隨意傳播,拒絕成為“鍵盤俠”、網絡暴力的幫兇。同時堅持理性思考,避免淹沒在“信息風暴”而陷入盲目憤怒和麻木冷漠的情緒中,要在不斷提升媒介素養的過程中學會辨別不同信息的可靠性,把垃圾營銷號逐出視野。
(二)自媒體要提升媒體素養
自媒體具有公共傳播屬性,社會責任、道德底線、法律紅線缺一不可。其作者和運營團隊要自律,將遵守法律法規、嚴守新聞倫理道德作為自覺行動,不要以為自己只是發個小視頻、蹭個小流量無傷大雅,要增強對信息時代大眾傳播的敬畏心。應以實現真善美為目標,把人文關懷作為價值取向,任何時候都不能挑戰社會公序良俗的底線。要以健康、合法的內容取信于觀眾,以法律為底線,以信息真實為準繩,以維護公民合法權益為己任。
(三)自媒體運營平臺要加強管理
各大網站客戶端自媒體平臺企業應成為行業秩序的天然維護者,履行好責任義務,依法運營、嚴格管理,絕不能任由自媒體“野蠻生長”。要不斷改進推薦算法模型,堅決、及時清理涉低俗色情、“標題黨”、炮制謠言、黑公關、洗稿圈粉、違法違規廣告等問題賬號,完善“黑名單”制度,形成各平臺間的協同互動,嚴防被處理的問題賬號跨平臺“轉生”。
(四)國家相關部門應繼續加強對自媒體平臺的檢查監督
從嚴查處責任缺失、問題嚴重的企業,同時加強政務新媒體建設,增強輿情意識,關注社會熱點,主動回應社會關切,形成輿論主流,削弱虛假新聞的影響力。并引導和鼓勵建立專業辟謠網站,提供即時糾錯渠道,讓違法違規的自媒體賬號無所遁形。
結語
總之,我們要科學認識網絡傳播規律,提高用網治網水平,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雖然,自媒體在整個網絡大環境中經過強大的糾錯機制最終能夠實現信息的去偽存真。但我們絕不能放松辟謠糾錯“防火墻”的建設,而應該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強化自媒體的自律自治,才能培育起良好的自媒體生態環境,推動行業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建明,葉國平.規范自媒體發展營造風清氣正網絡空間fNl.天津日報,2019-3-25.
[2]鄧小蓮,劉菲菲,胡靖妮.劉潔.潔出表達力聲聲入人心[EB/OL].華大桂聲,2020-3-26.
[3]公眾心智不能讓炮制“世界失控”的自媒體占領[N].環球時報,2020-3-20.
[4]研發新冠疫苗,有人要10年,有人要1年,有人只要幾個月[EB/OL].遠方青木微信公眾號,2020-3-5.
[5]楊潔.基層新聞工作者如何應時網絡虛假新聞[J].新聞傳播,2019-12(下).
[6]林軍.淺析新媒體環境下廣播如何發揮優勢當好“謠言粉碎機”[J].新聞傳播,2019-2(下).
【作者簡介】余冬鈺,黑龍江林業報社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