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代國
摘? ?要: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是校企共建、共同經營的教學和生產公共平臺。文章通過介紹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具體措施、歸納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建設成果,找出存在的問題及需要解決的困難,并提出相應的思籌之策。
關鍵詞:生產性實訓基地;職業院校;實踐研究
生產性實訓基地是校企共建、共同經營的教學和生產公共平臺。學校利用該場所承擔學生基本職業能力培養和訓練,加強和推進了生產實習、頂崗實習的力度,幫助企業輸出勞動力、培訓員工。企業利用該場所產出效益、孵化產品,幫助學校培養學生、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開發校本教材等。近年來,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建設熱火朝天,但其發展方向卻違背了初衷。如今的職業院校生產性實訓基地,掛牌的不少,真正發揮功效的不多。實踐并探索普適性的人才培養可行模式,更好地發揮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功能,是實施現代學徒制的重點和難點。
1? ?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具體措施
1.1? 選擇場地和企業
由于歷史等原因,近年來,校辦工廠已發展成為相對獨立的一員。但由于校辦工廠規模小,產品、設備與學校主干專業不配套,實際上并不具備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功能,也起不到校內生產性實習基地的作用。為此,只有挑選合適的優質企業共建校內實訓基地,才能滿足現有實訓資源。
1.2? 設置仿真的職場環境
為使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崗位工作的全過程,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教學環境應為真實或仿真的職場環境。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1)實訓設備應與生產設備盡量接近。(2)具備學習功能的工作崗位。(3)布置逼真的企業理念、質量管理體系、產品工藝流程、安全操作規程等企業文化氛圍。
1.3? 增強軟實力,提升生產性實訓基地的管理水平
加大培訓力度,提升教師和企業師傅的自身素質和指導水平。學校通過鼓勵年輕教師下企業鍛煉、骨干教師利用專長服務社會等方式提升教師個體的實踐技能,通過教育理論的培訓提升兼職教師的個體教學技能,通過專兼一體化管理的教學團隊建設提升師資整體實力。
1.4? 建章立制,保障教學實訓基本功能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最主要的功能是教學實訓,為保障其不偏離主要目標,還必須以人才培養為落腳點,明確校企雙方對人才培養所承擔的權利和義務。要建立、健全基地內部的管理和運行機制、校企雙方管理人員的交流溝通機制,落實機構和人員,明確職責,保證基地教學實訓功能的實現。
2? ?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建設成果
2.1? 形成了校內生產實習的長效運行機制
生產型校內實訓基地現場管理規范、生產任務飽滿,實習崗位專業對口度和技術含量高,所有企業技術骨干人員均兼任學生實訓指導工作。實訓基地運行以來,學生實習效果顯著,滿意度高,形成了校內生產實習的長效運行機制。開展實訓場地校園文化建設,制度上墻,文化上墻。文化展板內容包括:實訓基地介紹、實訓場地教學組織框架圖、實訓場地功能圖、產品應用圖。
2.2? 形成了校內實訓基地的教學模式
在“課程實驗-基本技能實訓-校內生產性實訓-校外頂崗實習”的實踐教學體系下,課程實驗、基本技能實訓教學任務由各系承擔并負責管理,使學生達到本專業初、中級工水平。校內生產性實訓由校辦工廠承擔并負責管理,學生實際操練并幫助工廠生產產品、創造價值,學院在提供一定實習經費支持的同時,工廠也付給學生一定的勞動報酬。
2.3? 建立了實訓基地管理模式和運作機制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實行企業化管理,主要承擔學生的認識實習、生產性實訓、頂崗實習,青年教師的技能培訓與鍛煉。實踐教學任務由教務科依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并負責實訓教學實施過程的全面督導與質量評價工作,確保各項教學任務的全面完成,初步實現生產與教學協調發展,保證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
3? ? 存在的問題及需要解決的困難
3.1? 學生角度分析
學生在學校過著相對舒適的學習生活,基本無大的學習壓力,學校的環境相對較好,活動空間很大,一旦到了一個各方面都不如學校的陌生環境中工作,心理落差較大,不能馬上適應,前期在內心就容易產生消極情緒,但往往企業考核新員工就是在第一周的觀察期,建議以后多安排學生到企業參觀學習和加大企業文化宣傳學習。現在學生對自己的生活標準要求較高,伙食、住宿以及配套設施都要具備,這是一個普遍現象。少數學生由于從小嬌生慣養,沒吃過苦,一到實習崗位就表現出嬌氣的現象,再則就是平時無意中養成了不好的習慣,給人感覺怕吃苦、怕臟、怕累。學生心中沒有嚴格的企業規章制度,動不動就請假,不論大事、小事(頭昏、肚子疼、感冒、朋友生日等)嚴重影響生產進度,導致產品延期甚至影響公司誠信度。
3.2? 企業角度分析
企業管理和學校管理懸殊較大,企業注重的是經濟效益,對公司員工情感方面的關心相對薄弱,一般不會主動關注員工情緒,不會花過多精力和過大投入到員工的培養上面,因為這里面有很大的不穩定因素(培養出來過后容易跳槽)。
師傅帶學徒,師傅畢竟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在傳授知識的方法上有可能使學生不適應,容易引起學生胡思亂想,師傅不愿意教過多的東西也屬正常現象,這也是對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考驗。
此外,公司對新員工的關心、了解不夠,如生活、情感和工作方面。
4? ? 今后努力的方向
學校在充實校內實習實訓資源的同時,把目光投向本地區及周邊相關的機械加工企業,嘗試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培養能適應企業環境并具備足夠實踐動手能力的學生,并且能有一部分學生被合作企業所用,今后還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4.1? 拓展校企合作領域
通過與各機械類企業長期友好交往,贏得企業對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認可;通過樹立為企業培養合格人才的宗旨,使企業認真履行校企合作辦學中企業應盡的職責。
4.2? 推動引企入校工作
推進企業與學校的相互滲透、共同辦學。學校在實訓中心建設規劃中劃出一部分用于引進企業,建立校內“教學型”實習實訓基地;同時希望企業根據自身條件和學生情況,在廠區車間內設立“生產與教學合一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
4.3? 加大定向班建設力度
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工作,對學生就業觀、擇業觀進行教育和引導,制定契約式入班協議,保證與企業合作培養出的學生能留在企業,保障企業的利益,同時與企業探討建立獎學金制度,加深學生對企業的感情,幫助部分優秀的貧困學生、強化學生的責任感。
4.4? 加大“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力度
校企合作不僅在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提高學校的教學師資力量也是很重要的方面。比如送教師下企業鍛煉,力爭達到教師每年必須至少有1個月時間進入企業或生產一線實踐;安排具有一定實踐專長的教師參與企業的加工工藝改革和研發新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