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燕雯
摘 要: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上升態勢不減,對于有色金屬的市場需求也在不斷發生轉變,這為中國鋁工業企業的發展既創造了新的機遇,也帶來了挑戰。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情況下,如何順應時代,引進先進的管理機制和創新思維,將金融衍生品等現代金融工具與傳統鋁產業的營銷模式有機結合,利用創新的交易手段規避業務風險,實現企業深化改革之路,已成為國內鋁工業企業管理者謀求創新經營模式不可忽視的關鍵問題。本文側重分析國內鋁工業企業生存發展現狀,以及期貨等金融衍生品逐漸在鋁工業企業中的普及運用。
關鍵詞:中國鋁工業產業;金融衍生品;業務風險
據悉,2020年我國鋁行業持續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對國家進一步嚴控電解鋁新增產能、發展鋁電結合降成本、嚴格執行產能置換等政策,行業總體生產運行態勢趨于良好,冶煉行業效益有所提升,但價格仍隨著國內供需變化處于震蕩期。面對有所傾斜的地方政策扶持,國內鋁工業企業均采取積極、有效的戰略調整措施,擴大鋁土礦、氧化鋁等原材料的供應市場;集中優化電解鋁、鋁加工的生產能力;通過戰略重組和整合,小產能的私人企業逐漸被并入大中型企業,利用優勢互補,在市場上擠占競爭對手的成長空間,加劇了市場競爭。
市場競爭的加劇,在短期內導致鋁產業下游客戶銷售回款進度較慢,加劇了中上游電解鋁產業庫存長時間積壓、資金被大量占用的情況,對其生產生存提出了更為嚴峻的挑戰。越來越多的鋁工業企業在應對外部危機的同時,積極研究、利用金融機構及地方政府的扶持政策,進一步壓降生產和管理成本。通過不斷創新經營模式、研究貿易市場和金融市場規律,將期貨等金融衍生品引入電解鋁和鋁產品深加工企業,以降低環境變化對企業生存的不利影響,更好地為鋁產業長遠發展謀求新的出路。
一、國內鋁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
(一)鋁產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我國鋁產業發展現狀
鋁產業企業由原先的小規模分散經營逐步整合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企業,集中度不斷提高。產業鏈的中游和上游——原材料及電解鋁資源主要集中在以國有資本為主的大中型企業手中,這些企業利用其開發鋁土礦的資質和對供電價格的談判籌碼,掌握了“半壁江山”。同時,出于保護環境、獲得低電價成本的目的,中上游產能逐步向西北地區轉移,而產業鏈的下游——鋁精深加工產業因產品附加值較高,需較強的技術研發能力和較高的市場占有率,因此產品毛利遠高于電解鋁等粗加工企業,該部分市場份額目前仍掌握在綜合實力較強的民營企業手中。
受國際經濟下行等大環境影響,近期大宗商品鋁錠交易價格持續震蕩下跌,現貨均價已跌至1.3萬元/噸。為減少短期虧損,在上游氧化鋁和碳塊等原材料供應價格短期內仍堅挺的情況下,中游電解鋁企業通過適當減產和分步修槽緩解資金占用的壓力;下游鋁型材的銷售情況也因市場蕭條而受到一定沖擊,建筑行業尚未全面復蘇,國內外對于鋁產品的需求量有限,出口量與出口價齊跌,許多鋁產品經銷商只好公開打價格戰,以爭奪有限的市場。
2.我國鋁產業現存的主要問題
(1)鋁價持續低迷。從2020年4月南儲鋁錠均價1.25萬元/噸來看,與2019年同期均價相比,每噸降低約0.15萬元。鋁價與成本倒掛,造成電解鋁生產企業經營步履維艱。
(2)產能過剩,國家政策導向環保。鋁產業產能大規模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利益沖動、民企以及能源行業進入,但因供需不平衡以及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行業產能過剩,小規模企業只能面臨被關停或被兼并的境況。
(3)下游鋁產品檔次及質量較低,產品結構不盡合理。雖然鋁加工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形成了較大規模,但大而不強、多而不精,深精加工水平較低,中間產品多,終端產品少,缺少具有強競爭力的高端產品,且產品雷同問題嚴重,造成自我惡性競爭,不利于行業整體發展。
(4)鋁工業園區沒有充分發揮集聚效應。工業園區內企業分散,且缺乏有效的交流與溝通,未能充分合理利用資源、整合優勢,企業常出現土地閑置、常年虧損的問題,距離形成規模化成熟的鋁工業集散地還有較大差距。
(5)未能在資本市場上充分運用期貨等金融衍生產品對沖風險。對于鋁這類大宗商品,其在期貨市場上是有定價且可供交易的,但受制于地方國資委等上級單位政策約束或業務人員專業能力不足等因素,較多國有控股的鋁工業企業無法很好地運用金融投資工具降低、分散企業運營風險。
(二)鋁產業未來發展趨勢
由于鋁工業屬于高能耗、高污染的產業,為維護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國家提出了限制鋁產品出口、鼓勵鋁產品進口的貿易政策,因此,我國鋁工業企業依靠初級原料性產品參與國際競爭的可能性已經很小。
未來鋁產業要完成深化改革之路仍顯漫長,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電解鋁的總量必須嚴格控制,原料短缺將會成為影響鋁加工發展不可忽視的因素;二是實現煤(水)電-原鋁深加工一體化,大力發展終端產品,這是未來鋁產業的發展方向;三是進一步加強自主創新能力,積極研發新產品,尋找新的應用領域;四是注重品牌和質量,培育有競爭力的產品,提高國內外的知名度和認知度;五是加強企業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促進企業聯合重組,實現國企與民企之間的良好競爭和合作,擴大規模形成產業集群;六是引導和鼓勵企業善用期貨等金融衍生產品,增強企業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抗風險的能力。
二、金融衍生品的定義及作用
金融衍生品是在20世紀80年代金融浪潮中興起的一種金融創新工具,是國際金融市場上重要的交易品種之一。
(一)金融衍生品的定義及特點
金融衍生品是指一種金融合約,這種合約可以是標準化的,也可以是非標準化的,其價值取決于一種或多種基礎資產或指數。根據產品形態,金融衍生品可分為遠期協議、期貨、期權和掉期四大類。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具有杠桿效應,即保證金越低,杠桿效應越大,風險也就越大。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衍生產品的高杠桿性就是將巨大的風險轉移到愿意承擔的人手中,而這些交易者又共同維護了金融衍生產品規避市場風險和價格發現功能的發揮。
(二)金融衍生品的主要作用
金融衍生產品的主要作用有避險保值和價格發現。避險保值主要是通過套期保值交易發揮作用,由風險承擔者在兩個市場上的反向操作來鎖定自己的利潤,它是對沖資產風險的極好方法。價格發現是指供給和需求雙方在公開的金融市場上達成交易,確定買賣價格。這種定價方式不僅具有指導性,而且有助于金融產品價格穩定。這些功能使得金融衍生品在中國傳統大宗商品行業迅速蔓延開來,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利用其為自身產品套期保值,甚至套利創收。
三、中國鋁工業企業引入金融衍生品的必要性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品交易和相應的風險管理工具逐漸走進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深入也使得中國企業不得不重新審視所面臨的來自外部世界的各種挑戰,僅僅依賴傳統的經營管理思維和手段已經無法有效解決問題。以期貨市場上三類主流的交易者為分析對象,對沖者采用衍生產品合約來減少自身面臨的由于市場變化產生的風險;投機者基于這些衍生產品在未來市場中的價格走向作判斷,再以少量的資金提高杠桿下賭注;套利者則采用兩個或更多相互抵消的交易來鎖定盈利。當前,金融產品服務于生產企業已成為主流,它反映了一種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尤其是對于國內有色金屬產業,大宗商品交易已形成規范的市場定價模式,更無法回避全球市場風險和價格風險對企業生存發展的影響。利用金融工具實施全面風險管理早已成為企業構建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已然成為我國鋁工業企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
四、金融衍生品服務于中國鋁工業企業的主要方式
期貨、期權是鋁工業企業用來規避現貨市場風險的主要手段之一,其與傳統金融產品(如股市)的一個最大區別是可以進行雙向交易,即可看漲也可看跌,可買多也可賣空,價格上漲時可以低買高賣,價格下跌時可以高賣低買。研究運用各類金融衍生品進行套期保值,能夠起到風險防控的作用。
當前,許多鋁工業企業結合自身實體貿易業務,把期貨、期權市場當作轉移價格風險的場所,在資本市場上購買或賣出鋁產品期貨合約進行鎖價操作。在具體業務操作中,若作為采購方,可在資本市場上買入看漲期權或期貨多單,可提前鎖住最大成本,若鋁價大漲,則潛在盈利空間巨大,而風險有限;若鋁價下跌,在期貨市場上也只是虧了權利金或保證金,但現貨市場上能夠盈利。同理,若作為賣出方,買入看跌期權或期貨空單,其優點是能在鋁價下跌時起到放大盈利空間、限制風險的作用;若鋁價上漲,在資本市場上可能虧掉全部保證金或權利金,但在現貨市場上可獲利,從而回避價格波動的風險。
在資本市場上充分運用金融衍生品套期保值的功能,可在極端市場環境下實現風險對沖,運用少量保證金買賣期貨合約達到降低價格波動的風險,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在現貨市場上囤積實物資產占用大量資金的壓力。我國鋁工業企業的管理者應加大研究力度,進一步探索金融衍生品作為企業風險管理的方法在工業企業中靈活運用的模式,突破思維枷鎖,創新管理模式,這樣才能更好地為實體企業持續性發展服務。
五、結語
當前,我國鋁工業產業的生存和發展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但壓力與困難增加的同時,也給其風險管理思路帶來了革命性的轉變。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鑒國際成熟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經驗,可以為我國企業特別是國有控股企業提供更多深化改革的參考,有效服務于國家戰略。在國際金融戰爭中,金融衍生品是企業進攻的強大武器、防御的銅墻鐵壁,更是企業用來分散風險的重要創新工具。
參考文獻
[1]姚偉鵬.期貨與期權交易在加工企業管理中的運用[D].廣州:廣東財經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