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一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國家安全委員會成立時振聾發聵地說到:“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是改革發展的前提。只有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改革發展才能不斷推進。”也就是在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習主席提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概念,把人們對國家安全的認識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制定實施了一系列大戰略、大動作、大變革,其中就包括2013年9月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這一倡議的提出恰逢其時、精妙之極,值得我們細細體味其中的精髓和智慧。本文試從“一帶一路”倡議的視角,一窺習近平治國理政的方略和智慧,審視蘊含其中的總體國家安全觀思維。
一、“一帶一路”是針對嚴峻國際形勢的“破局之招”
一是思維上以“合作共贏”對抗“零和博弈”。“一帶一路”框架包含了以往經濟全球化完全不同的概念,即“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文化內涵。與西方大國的“零和博弈”思維不同,習主席胸懷寬廣、著眼長遠,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有利于提升世界各國合作程度,為全球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提出了中國方案。可以說,“一帶一路”是中國面對世界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的嚴峻形勢提出的開局破題之計,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開出的良方。
二是戰略上以“東西”“連橫”破冰“亞太”“合縱”。習主席曾說,寬廣的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但美國一直奉行貿易保護主義,屢次揮舞“貿易戰”大棒,企圖遏制中國的經濟崛起。中國領導人高瞻遠矚,充分吸取了春秋戰國時期“合縱連橫”的政治智慧,應對TPP協議,恰逢其時提出“一帶一路”偉大倡議和宏偉構想。幾年間,簽訂了多個雙邊或多邊自貿協定,讓古代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煥新生的同時,也極大地促進了沿線相關國家的經濟發展和開放水平。
三是實踐上以“一帶一路”引領新一輪“改革開放”。2013年9月和10月,習主席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展現了胸懷世界、兼濟天下的雄才大略。2017年5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習主席在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強調堅持絲路精神,將“一帶一路”建成和平、繁榮、開放、創新、文明之路;9月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實現了“絲路鋪金磚”,掀開了中國繼續深化改革開放的序幕。
二、“一帶一路”是構建命運共同體的“生命臍帶”
一是政策溝通,增強各國政府間信任合作。“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落地,政府溝通是重要保障和前提。通過建立多層次人文合作機制,推動教育合作,發揮智庫作用,推動文化、體育、衛生務實合作,密切各領域往來,做到共商共建共享,真正將沿線國家擰在一起,形成命運共同體。
二是設施聯通,密切國際間交流互動。一帶一路強調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和技術標準體系的對接,謀劃推進國際骨干通道建設,逐步形成連接亞洲各次區域以及亞歐非之間的基礎設施網絡。有效地加強了亞歐非各國之間的物理聯系,讓世界更加緊密聯系在一起。
三是貿易暢通,助力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截止2016年底,中國企業已在“一帶一路”沿線20多個國家建設56個經貿合作區,累計投資超過185億美元,為東道國創造了近1億美元稅收和18萬個就業崗位。“一帶一路”像一條神奇的紐帶,讓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往絢麗多彩;“一帶一路”促成了國家之間通聯,讓這條路擁有了廣闊發展前景。
四是資金融通,提高共同抵御經濟風險能力。通過資金融通,使各國在經濟運行中用以調節資產盈余的金融工具更加靈活多樣、強而有力,在金融市場上建立一個相對安全穩定的環境,有利世界各國特別是沿線國家的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各國之間“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不僅有利于區域經濟發展,也為經濟發展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五是民心相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一帶一路”倡議尊重各國情況,在交往中形成了相互欣賞、理解、尊重的人文格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弘揚了絲路文化、造福了沿線人民,大家從未感覺到世界如此之小,人與人、國與國之間前所未有的聯系緊密。
三、“一帶一路”是習近平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要組成
一是倡導攜手共進、命運共同,鞏固了政治安全。國家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安邦定國的重要基石。習近平強調:“我們黨要鞏固執政地位,要團結帶領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保證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一帶一路”不是社會制度的入侵和顛覆,而是鼓勵各國走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沿線國家各不一樣,發展不能一概而論,這就是一國一策,一事一策,不同的行業規律也不一樣,尊重各行業、各地區自身的發展規律,在尊重各國政體同時,也鞏固了自身執政基礎。
二是謀求合作共贏、共同富裕,維護了經濟安全。“一帶一路”內涵博大精深,現在有些問題仍處于創新和探索階段,并在實施過程中不斷豐富深化。但從目前來看其已經實現合作體經濟合作加深,人文交流增多。將中亞、南亞、東南亞、西亞等次區域連接起來,不斷建立和健全亞洲供應鏈、產業鏈和價值鏈,使泛亞和亞歐區域合作邁上新臺階。筆者堅信,通過“一帶一路”計劃和不斷地努力,定能實現亞太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和發展共同體,最終實現區域一體化。
三是注重開放包容、文化融合,促進了文化安全。當今時代,安全問題早已從傳統安全擴展到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事實證明,只有更好的溝通交流、開放包容,才能消除誤會、擱下成見、攜手言和。面對西方思潮的入侵,我們在抵制腐朽文化同時,也要敞開懷抱,向世界貢獻本民族的優秀文化,讓民族文化遺產成為世界各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遺產,以文化交流促進世界和平,以包容互鑒推動文化繁榮,博采眾長、海納百川,通過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促進文化自信,從而維護和鞏固本民族國際的文化安全。
【參考文獻】
[1] 高飛.《中國的總體國家安全觀淺析》[J].科學社會主義,2015年第2期.
[2] 劉衛東.“一帶一路”戰略的科學內涵與科學問題[J].地理科學進展,2015年5月,第34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