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日丹
摘 要:小學班級管理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班級管理,其不僅是學校領導班子和班主任的義務,還需要學生家長和社會力量的配合,共同管理班級,促進班級教育質量的提升,促進班級內的全體學生都能夠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獲得美好的品格。集合眾人的力量,才能培育出高素質、符合當前社會需求的優秀人才。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管理工作
班級是學校最基本的組成單位,為了做好學生的管理工作,每個班級都配有一個班主任,班主任負責小學班級的日常管理,包括學生的學習水平、日常行為習慣,以及學生的身心健康等等。班主任的管理能力和教育水平,對于學生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班主任管理班級的好壞,直接關系著學生的學習能力與人格素養。作為小學班主任,必須要擔負起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為學校培育出一個積極、健康、向上的班集體,為班級管理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一、培養規則意識,加強學生紀律性
小學階段學生對于學校、教師、班主任和學習是充滿好奇心的,由于學生天生活潑好動,因此班主任在管理時會發現很多學生不能遵守規則,學生也無法意識到規則對于其的管束。為了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加強學生的紀律性,班主任可結合班級管理制度的制定,引導學生從良好的行為習慣入手,做到認真聽講、遵紀守法等等。在開班會時,班主任可主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這時是班主任了解學生對于班級生活看法的絕佳時期。班主任可根據自己的了解以及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需求給出相應的管理制度,要求學生投票,該管理制度是否合理,能否遵守等。同時,還強調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討論,可以將小組的意見作為管理規定納入班級管理規定中,隨后張貼在墻上或班級文化區內,讓學生有主動參與的意識。為學生的參與提供一定的平臺,在學生和班主任達成共識的前提下,學生能夠自發的遵守相關規定,且班主任在教育時也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另外,為了培養學生認真聽講和遵守紀律的良好習慣,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可以在教學或管理時采取鼓勵式教學模式,積極表揚具有良好行為習慣的學生,在無形之中為學生樹立可以模仿和學習的榜樣,激起其他學生的積極性。
二、培養文明禮貌的習慣,從一言一行做起
一個人的修養在很大程度上和其所受的教育相關,小學階段學生的模仿能力特別強,班主任要利用好這個特殊的時期,培養學生養成文明禮貌的良好習慣。不少班主任能夠抽出專門抽出時間訓練學生文明禮貌的習慣,通過講解文明禮貌的相關知識或故事,讓學生意識到文明禮貌的重要性和采取文明禮貌行為的意義。而單純的講解很難做到使文明禮貌落實在學生的一言一行中,班主任除了將自己作為學生模仿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的言行外,還可以開展文明禮貌的相關實踐活動,讓學生們遵從自己的內心,選擇班上最文明禮貌的同學,在潛移默化中將文明禮貌的概念深入學生心中,激起學生養成文明禮貌習慣的興趣。
文明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孝敬父母、尊敬教師也是對小學生起碼的道德要求。對于小學生而言,養成講文明懂禮貌的習慣并非易事,班主任在管理班級的過程中應該讓學生從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來影響學生,同時在反復練習的過程中向學生滲透文明禮儀的重要意義,在反復強化的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文明禮貌的習慣。班主任也可以結合具體學科的授課進程和管理需求,為學生設計文明禮儀教育課堂,讓學生了解詳細的文明禮儀常規,在做示范、教表演的過程中讓學生明白應該如何去做,為什么要這樣做。
三、培養健康衛生習慣,鍛煉學生的勞動意識
為促進學生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才,勞動意識的鍛煉是必不可少的。針對三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相對低年級學生已經有了自主意識,能夠獨立完成衛生和清潔,雖說學生已經有了良好的值日習慣,但班主任也要嚴謹學生的掃地、拖地、擦桌子等行為的正確做法,耐心指導和示范,認可表揚學生們的勞動成果。班主任對學生的夸獎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激起他們的積極性,而良好健康的衛生習慣培養也需要班主任在教學或管理的過程中不斷滲透。不宜硬性要求或直接指出要求學生應該如何做,可以為學生示范或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班主任的引導下認識到衛生習慣的重要性,從而產生積極勞動并維持衛生的意識。
四、加強家校溝通,拓展教育渠道
班主任管理工作十分需要學生家長的支持與信賴,而要想與學生家長之間建立彼此信賴的關系,班主任就需要加強與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作為校方代表,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代表著學校的教育態度和管理理念,在與家長溝通時應該保持高度的嚴謹性,在介紹學生的主要表現和心理活動時要以夸獎的方式,同時結合學生的缺點,讓家長能夠客觀地看待自己的孩子,幫助家長了解學生在家庭之外的情況,讓家長能夠全面了解并參與到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然而,在管理班級的過程中常見兩種極端的家長,有些家長迫切地想要知道學生在學校內的所有生活和學習,要求班主任能夠事無巨細的做好登記和管理工作,定時將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報告給家長;還有一種家長對學生不太上心,不積極回應、參與學校組織的親子活動或家長會。由于學生家長不同的生活經歷、教育經歷或性格特點,班主任在與家長溝通時應該考慮到種種因素,讓過分緊張的家長放下心來,充分相信自己的孩子,同時向不太上心的學生家長介紹學生在課上或課下的點滴進步,讓學生家長能夠產生以學生為驕傲的自豪感,平衡親子間的關系,以免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或性格上的偏差。可以說,班主任和學生家長應該做到一起行動,以統一步調的教育行為對學生進行心理上的激勵和行為上的獎勵,幫助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感受到生活的精彩。
總之,小學階段班級的管理是一個大工程,教師需要明確班級管理的首要目的是抓好學生的教育工作,是為學生的教育尋找一個好的起點。因為小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培養學生的紀律性是必不可少的,同時文明禮貌的習慣與健康衛生習慣的培養也是班主任需要注意的重點內容,最后需要聯合學生家長一起為學生提供同步的教育,促進學生的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張磊.小學班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8(2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