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珍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的融合,不僅能大大提升旅游文化的內涵,而且是一種有效的文化遺產活化和傳承方式。
關鍵詞:生產性保護;傳承;傳播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工作可追溯至1984年的“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的編纂工作。隨著2005年3月31日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在全國各地陸續大面積鋪開。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出臺,不僅豐富了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推動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更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了堅實保障。《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明確了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目標”:“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
然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歷經十余年以來,各地“重申報、輕保護”的問題日漸顯露——不少地區的文化部門為了工作業績,申報了大量的項目,但是在這些項目錄入各級名錄后,對其后續的保護和傳承明顯不夠甚至完全置之不理。為此,國務院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間隔時間由兩年延伸至三年,甚至目前的不定期——第一批公布時間2006年,第二批公布時間2008年,第三批公布時間為2011年,第四批公布時間為2014年,第五批于2019年開始申報,截至目前還未進行公示。可見,對項目的保護問題終將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為什么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承載中華民族精神與情感的重要載體,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基礎,也是人類智慧的體現。然而,在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沖擊下,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著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急劇變遷。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農耕(游牧)文明的逐漸削弱乃至在部分地區的消失,民眾生活方式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嬗變,加之外來文化的影響等等,給一向主要靠口傳心授方式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文化傳統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使之逐漸地或部分地失卻了生存與繁榮的土壤,大批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由于傳承人的逝去而瀕于消亡,大量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珍貴實物與資料遭到毀棄,或因非法走私而流失境外,以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傳的理念、手段、范圍與力度,也已遠遠不能適應今天的客觀現實。因此,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已迫在眉睫。
二、如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三條“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認定、記錄、建檔等措施予以保護,對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傳承、傳播等措施。”一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保存,措施主要有認定、記錄和建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定,是保護、保存工作的起點;一旦經法定程序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方面就應當進行登記、記錄。只有進行記錄,才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形態化,便于建立完整檔案,便于保存,便于日后的研究甚至傳承、傳播;接下來便是按照檔案法的要求,收集、整理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代表性實物、圖片、資料等檔案材料,對其妥善保護、保存、管理和利用,防止損毀、流失。二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保護。第三條規定,對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只有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才進行保護,措施為傳承和傳播。傳承具有相傳、承繼、延續等含義。主要針對口傳心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下來、傳播下去,避免出現人亡藝絕的現象;傳播具有公開宣傳、廣而告之、發揚光大的含義。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傳播的手段越來越多,除了傳統的報刊、雜志、廣播、電視以及展覽、展示、課堂教學外,各種信息網絡、移動電子媒介等現代傳播方式,已成為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途徑。
三、文旅融合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起到了積極作用
自去年起,隨著文化與旅游的不斷融合,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聯姻牽手”,走進景區,活態展示,更好地釋放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和旅游價值,同時也為旅游增添了更多精彩。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景區,不僅能讓文化留住游客,還能讓游客帶走文化,而這些景點所具有的特殊歷史價值和難以估量的文化精神,帶給游客的不僅僅是感官的愉悅,更是精神的滋養。
昌吉州有多個“非遺文化”主題特色聚集區,近年來一直在非遺文化方面深耕細做,以活態展示非遺文化的方式,推廣我州的非遺產品、美食和文化。如舉辦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技藝展示展銷”活動,先后在各縣(市)進行聯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文化推廣;每逢傳統節氣,都會開展相應的節氣文化展演活動。通過這些非遺文化活動的舉辦,讓來到各個景區的市民游客游覽美景、品嘗美食的同時,更品味到非遺文化的無窮魅力,也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在生產性保護平臺上,有傳承、有發揚、有收益。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的記憶”、“歷史的活化石”,在全域旅游飛速發展的今天,以融合為主旋律的理念給旅游業帶來了新的體驗需求,也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提供了平臺和機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的融合,不僅能大大提升旅游文化的內涵,而且是一種有效的文化遺產活化和傳承方式。“非遺+旅游”無疑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好保護和傳承。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植入旅游發展,用旅游發展來提升和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魅力,這不僅能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動起來、活起來,也給旅游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參考文獻
[1]李樹文、信春鷹、袁曙宏、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指南[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1-265
[2]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手冊[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