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哲學是近代哲學進一步分化的產物,也是教育學科細化發展的必然結果。而教育哲學在與傳統音樂學科的進一步交融影響中不斷發展和衍變,從而形成當今音樂教育研究方向嶄新的一門學科——音樂教育哲學。本文將通過音樂教育哲學視角來闡述音樂教育哲學觀在我國聲樂教學中的體現。
關鍵詞:音樂教育哲學觀;聲樂教學;體現
一、三種音樂教育哲學觀
著名的美國音樂教育哲學家雷默(Bennett Reimer)在曾提出:音樂教育哲學是關于一個領域的本質和價值的一整套根本信仰。一個專業領域需要一種哲學觀念的支持與指導,在音樂教育的實踐當中同樣也需要正確的哲學觀念的支持和指導。在不同的音樂哲學觀基礎上有不同的音樂教育哲學觀,下面將介紹與我國音樂教育實踐密切相關的音樂教育哲學觀。
1.審美論
在20世紀50年代末,由于美國與蘇聯之間的空間競賽,美國展開了大規模的教育改革。在這種形勢下,雷默、阿蘭·布里頓等音樂教育理論家先后提出了音樂教育的審美范式,并要求擴大音樂教育的內涵。音樂審美教育從70年代開始在美國成為擴大音樂教育的價值和效益的主導思想。
雷默等人所倡導的將“音樂教育作為審美教育”是審美論哲學觀的主要內涵。雷默將“感覺”與“思維”放在同一個高度來談論,他認為“人類所有體驗都充滿了主管感應。從生到死,人的每個行動,每個思想,都充滿了感覺。感覺對于人生,猶如空氣對于人體:沒有感覺的人生就想沒有空氣一樣難以想象。從根本上講,“審美哲學”是“形式—自律論”的一種延伸。它注重對音樂作品內在的、“藝術性”的審美體驗,認為審美體驗并不提供功利目標,體驗僅僅源于它自身。
2.功能論
隨著對少數民族的關注、多元文化教育、環境問題、新經濟形勢等問題的出現,音樂的社會功能價值開始被重視關注?!白呦蚬δ芤魳方逃痹?0世紀80年代后又開始成為一種呼聲。
保羅·哈克是現代西方功能論哲學觀的代表人物,他認為:必須深思審美教育中許多尚未認識到的潛在期因素。他還認為:一個僅僅為自身而存在、僅僅為自身而擁有的科學,例如“為藝術而藝術”的審美教育,無論從可能性還是從邏輯性上說,是不可能被視為學校的基礎學科的。如果音樂的所有功能得到理解和認可,它才能被視為學校的基礎學科。哈克還進一步提出以下三點看法:一,音樂是一種極為強大而在道德方面卻處于游移狀態的力量,它的功能可積極也可消極;二,在現代社會中,音樂已然成為一種失控和強大的社會實體;三,音樂不等于音樂教育。
3.美育論
通過審美教育來塑造健康以及全面發展的人格是美育論哲學觀的主要內涵。與審美論、功能論不同的是,美育論認為藝術教育不僅僅是培養人對自然界、社會生活、文藝作品的審美觀點和欣賞能力的教育,還要培養健康的人格,使人全面發展,從而讓人們能以美的方式感受世界、認識世界。
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有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深刻闡釋;孟子在理論上實現了德育與美育的溝通;近代教育家蔡元培第一次提出“美育”的概念,西方美育則有柏拉圖的“心靈凈化”說;亞里士多德的“凈化”說……席勒美育觀念的出現標志著西方美育進入了系統理論的自覺期。
二、三種哲學觀在聲樂教學中的體現
1.審美論在聲樂教學中的體現
審美論哲學觀的主要內涵是將“音樂教育作為審美教育”。它注重對音樂作品內在的、“藝術性”的審美體驗,因此,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會通過聲樂作品的詞曲作者、時代背景、音樂風格等方面來引出音樂作品內在的主旨內涵以及情感把握,培養學生的感官審美。
例如,在學習演唱藝術歌曲《玫瑰三愿》的過程中,審美論的哲學觀會引導學生去了解《玫瑰三愿》這首作品。此作品創作于1932年6月,而當時的中國社會正處于戰亂時期,社會矛盾十分尖銳。淞滬之戰結束后,國立音轉教師龍七到校園上課,看到校園內遍地凋零的玫瑰,心中感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詞,由黃自先生隨后譜成了曲。這首歌曲生動描繪了一位柔弱,不甘命運安排的女子憧憬美好未來,渴望得到他人的關愛。樂曲情景交融,其內在的主旨內涵則是曲折的表達出了知識分子對國破家亡的憂憤之情。所以在學習演唱這首作品時應注重它內在的情感詮釋,在演唱時要投入作品的情境中,以情帶聲,著重在演唱時突出不甘又憧憬、擔憂而悲憤的情緒。而不是重點注重發聲技巧方面的要求。
2.功能論在聲樂教學中的體現
保羅·哈克作為現代西方功能論哲學觀的代表人物,他認為僅僅為自身存在、“為藝術而藝術”的審美教育,是不可能被視為學校的基礎學科的。要在音樂教育中培養年輕人的“功能素養”。所以在聲樂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要求學生投入情景角色中以情帶聲的演唱作品本身,重點是要引導學生理解一首作品演唱的處理方式、咬字、氣息如何支撐等方面的問題,從而讓學生在課下也能夠自我練習一些作品。
在功能論的哲學觀下教學《玫瑰三愿》,要求學生在演唱的過程中注意每句歌詞的元音咬字要正;歌曲前后段的情感對比與氣息之間的良好協調;高潮部分最高音“紅”字的聲帶發生狀態等等。當學生在課堂上習得在演唱發生時要注意的一些點,到了課下或者換成別的歌曲來演唱的時候,也能自主學習了。
3.美育論在聲樂教學中的體現
美育論哲學觀的主要內涵即:通過審美教育來塑造健康以及全面發展的人格。不同于審美論僅僅局限于感官審美,也不同于功能論把審美作為教育的手段。因此在聲樂教學中教師不能局限于培養學生的感官審美或者是技術上的學習,而是要通過教學演唱作品來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使其全面地發展,從而讓學生能以美的方式感受世界、認識世界。
以教學《玫瑰三愿》為例,教師在教學這首歌時重點不在作品的創作背景,內在主旨等問題,而是要注重通過教學《玫瑰三愿》這個作品來陶冶學生的愛國情懷,培養他們的同理心,以及盡管是處于逆境也要堅韌頑強的堅持著的良好品質。讓其體會到如今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是多么來之不易,從而引導他們要更加珍惜現在的學習生活環境,努力學習,使自己發展為一個身心健全的人。
參考文獻
[1]謝嘉辛,郁文武.《音樂教育與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美]哈羅德·艾伯利斯,查理斯·霍弗,羅伯特·克勞特曼.《音樂教育原理》[M],劉沛、任愷譯,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
鄭昭玥(1995.01—),女,漢,湖北,職務高中音樂教師,學歷:碩士研究生,單位:深圳外國語學校(龍華)高中部,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