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紅云
(合肥市婦幼保健院計劃生育科 安徽 合肥 230001)
人工流產術是指在妊娠10周內使用手術方式終止妊娠的手術,其用于意外懷孕及避孕失敗的補救,也是孕婦因疾病不能繼續妊娠及預防先天畸形及遺傳性疾病的有效措施[1]。負壓吸引是人工流產術常見的方法,其在臨床上應用較多且有較好的效果,但傳統的人工流產術主要由醫生根據術前檢查及自身經驗完成,對妊娠物的清除有較好的效果,但術后不良事件風險較高,損害患者身心健康。因此,本研究分析超聲可視儀引導下行人工流產術的臨床效果。
2017年5月—2019年6月,于我院實施人工流產術的患者300例,隨機均分為A、B、C三組。A組患者年齡19~29歲,平均(23.05±1.28)歲,孕次0~3次,平均(1.82±0.54)次。B組患者年齡18~27歲,平均(22.75±1.43)歲,孕次1~3次,平均(1.94±0.52)次。C組患者年齡19~27歲,平均(23.14±1.37)歲,孕次0~3次,平均(1.97±0.61)次。組間一般資料對比均P>0.05,有可比性。
A組實施普通人工流產術,讓患者將膀胱排空后保持截石位,常規消毒鋪巾后常規檢查子宮位置和大小,根據患者孕周選擇合適的吸管并調整負壓引流壓力,順時針方向完成對宮腔內妊娠物的吸除,感覺宮腔壁粗糙時停止。B組行無痛人工流產,術前為患者建立靜脈通道,使用異丙酚進行靜脈推注,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進行負壓吸引操作,方法與A組相同。C組在超聲可視儀引導下行人工流產術,常規消毒鋪巾,將可視儀腹部探頭置于患者下腹部位置,尋找最佳成像位置,根據實際情況合理放置窺陰器,觀察患者宮腔情況,對關鍵部位進行掃查,用宮頸夾持器固定宮頸,觀察超聲影像。首先根據圖像讓吸頭準確到達胚囊著床位置,將孕囊和蛻膜組織吸出,之后適當降低負壓進行重復吸宮處理,根據顯示器上的圖像確定宮腔刮除效果,并重復吸引宮腔2周,在宮腔線回聲清晰且均勻后完成手術。
觀察患者出血量及不良事件,計算每組平均出血量及整體不良事件發生率。
應用SPSS統計軟件處理數據,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患者的不良事件以子宮穿孔、人工流產不全、宮頸粘連、月經失調和人工流產綜合征為主,A組發生率為15.00%,B組為13.00%,C組為4.00%,A組和B組對比P>0.05,C組顯著低于A組和B組且差異檢驗均P<0.05(表1)。A組出血量為(12.62±2.85)ml,B組為(12.04±2.93)ml,C組為(10.53±2.18)ml,C組出血量最少,但組間兩兩對比均P>0.05。

表 不良事件[n(%)]
人工流產術是終止妊娠的主要方式,其通過手術將妊娠物清除,以此達到終止妊娠的目的,相對于藥物流產在臨床上的應用更為廣泛。傳統的人工流產術以普通手術為主,手術過程中不實施麻醉處理,患者的耐受性直接影響手術效果,近年來臨床應用越來越少。無痛人流手術是近年來應用較多的手術,其主要是在手術時給予患者麻醉處理,讓患者的疼痛得到控制,這樣能讓手術更加順利地完成,減少患者主觀因素對手術的影響[2]。但根據臨床實踐,常規及無痛人流手術的應用均會引發多種不良事件,其中尤其是手術操作對醫生的臨床經驗要求較高,容易出現流產不全和子宮穿孔等不良事件,損害患者的身體健康。超聲可視儀引導下人工流產術是人工流產的新方法,其借助超聲可視儀明確患者宮腔內的情況,讓手術醫師能根據圖像顯示完成對妊娠物的吸除。相對于常規及無痛人流術,超聲可視儀引導下的人流術能有效減少手術時的不良操作,動態觀察下能讓醫生及時應對各種不良情況,降低手術操作對子宮的不良影響,從而減少遠期并發癥[3]。同時,超聲可視儀的應用能有效避免麻醉藥物對患者造成的影響,降低患者的術后出血發生風險,對保障患者的安全有較好的效果[4]。
本研究分析超聲可視儀引導下人工流產術的效果,結果顯示C組出血量少于A組和B組,但組間兩兩對比均P>0.05。不良事件發生率對比C組低于A組和B組,且差異檢驗均P<0.05。綜上所述,在超聲可視儀引導下實施人工流產術能明顯減少各種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提升手術的安全性,值得應用。心衰有一定關聯性,表示炎癥反應對心衰的發生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