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蓉 譚亞容(通訊作者)
(重慶市石柱縣人民醫院 重慶 409199)
腦梗死還可稱之為缺血性腦卒中,是因腦部細胞血液和氧氣供應障礙導致的腦組織病變,呈現致殘率高、致死率高的特點。現代治療模式下,以病情進展為前提,聯合持續性和針對性藥學服務模式,減輕癥狀表現,幫助患者快速恢復健康。特別是在聯合護理干預基礎上,能夠在糾正患者錯誤認識,保證治療和護理工作規范性的同時,強化治療效果[1]。
擇取我科室2019年1—11月診療的腦梗死患者共78例,隨機劃分為參照組和循證組,各39例。參照組患者中,男21例,女18例;年齡平均數為(56.8±3.7)歲,發病時間平均數為(5.3±2.5)h。循證組患者中,男20例,女19例;年齡平均數為(57.3±3.4)歲,發病時間為(5.8±2.3)h。數據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參照組采用傳統護理模式,是以評估患者體征狀態為前提,調整最佳服藥方案,再施行有效的康復鍛煉;保證飲食結構的合理性,預防并發癥;時刻保證室內衛生干凈,且光線柔和。
循證組采用循證護理模式,即以查閱文獻資料為前提,再整合護理經驗、專業技能,明確腦梗死患者護理期間常見問題,做好針對性護理干預,具體措施為:(1)健康教育。依據患者文化程度、病情和年齡等因素為基礎,做好有效的健康教育,使之能夠在正視腦梗死致病誘因、癥狀表現、治療措施和注意事項、并發癥等,以便可保證護理工作的順利施行。(2)心理干預。由于腦梗死多為突發,使患者極易面臨恐慌和焦慮等負性情緒,護士應在合理評估患者情緒狀態的基礎上,做好情緒疏導,如情感鼓勵、播放舒緩音樂和病友溝通等。(3)康復干預。待患者處于病情穩定狀態時,可倡導肢體功能康復鍛煉,早期應為床上被動鍛煉,如翻身和抬腿鍛煉,再逐步過渡到主動鍛煉,如頭部運動(搖頭、鼓腮及伸舌)和肢體運動(關節屈伸、行走和站立)[2]。
①評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評分、神經缺損評分。是以ADL評分量表、NIHSS評分量表為準,前者分值高、后者分值低表明患者護理效果越佳。②評估患者護理總滿意度。涉及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總滿意度=(滿意度+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3]。
數據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患者生理自理能力評分、神經缺損評分較優于護理前,但參照組改善幅度低于循證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神經缺損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神經缺損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生活自理能力評分 神經缺損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循證組 39 40.6±9.3 64.0±10.3 30.8±7.3 11.0±3.9參照組 39 40.9±8.4 49.9±9.6 30.0±7.2 19.4±4.8 t 0.1494 6.2538 0.4872 8.4819 0.8816 <0.05 0.6275 <0.05 P
循證組總滿意度為97.44%,參照組為84.62%,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評估患者護理總滿意度[n(%)]
腦梗死作為腦血管重癥病癥,是因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且在腦組織缺氧、缺血狀態下,誘發腦組織細胞壞死,隨之出現吞咽障礙和肢體運動障礙等狀況,降低生活質量。現代醫療模式下,不僅應強調腦梗死急性發作期溶栓救治,還應做好恢復期護理干預,如循證護理,是以理論依據、實踐經驗為核心,再利用健康教育、心理干預和康復干預等操作,使之可在糾正患者錯誤認識的基礎上,增強治療依從性,促進預后恢復[4]。本次,參照組生活自理能力評分、神經缺損評分低于循證組,差異顯著(P<0.05)。循證組總滿意度為97.44%,參照組為84.62%,差異顯著(P<0.05)。
綜上,腦梗死患者進行循證護理可增強機體生活自理能力,提高護理滿意度,改善醫患關系,可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