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春花
在學生的思想教育中,家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師要“以愛為線”,利用家訪形式,解決學生的成長問題、生活問題,甚至心理問題。以此加強教師與家長之間的聯系。
家訪活動形式多樣。其一,隨機走訪。該類型的家訪是教師在閑暇時間對學生家長的拜訪。在學生家中,教師只是與家長溝通一下學生最近的情況,增進彼此間的熟悉感,從而達到與該家長一起關注學生的目的,該方式省時、自然、節省精力。
其二,特殊情形下的家訪。如學生在學校取得好成績,或成績有些下降時,教師可主動以家訪的形式與學生家長取得聯系。若學生在學校表現較好,應及時予以鼓勵,并與家長分享;若學生在學校出現溝通不暢或成績下降的情況,教師也需適當鼓勵,再說明問題,使家長充分理解教師的來意,雙方以誠相待,在理解的同時,家長要輔助教師,與孩子積極溝通,從而解決孩子遇到的問題。
其三,“以愛為線”形式的家訪。對于某些家庭困難或身體有殘疾的學生,教師在了解學生的情況后,不宜大張旗鼓地在班上宣講,應該采取家訪的形式。教師可在學生家對其給予安慰,并將愛心傳遞給學生,使其充分理解教師內心,這有助于學生敞開心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一)合理安排家訪時間
教師應合理安排對學生的家訪時間,在開學初期,教師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學生,要對每名學生進行家訪。基于學生不同的生長環境、性格等因素,教師在安排家訪時間時,應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針對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開展家訪工作。初次家訪時,教師應著重了解學生的家庭成員狀況、興趣愛好及本身的性格特點,在家訪中可詢問學生在學校生活與學習上有無不適應等。
在教授課程的過程中,若發現某名學生出現問題,應有針對性地對其家訪,及時與家長溝通,避免問題的惡化。但在具體家訪時,教師要講究語言技巧,運用最為恰當的方式與家長溝通,拉近彼此間的距離,增強家長對教師的信任感,有效解決學生出現的問題。
學期末,教師也可有選擇性地家訪。在家訪學生的選擇上,教師可盡量挑選有特點的學生,如學習成績好、樂于助人、勤于勞動的學生等。在家訪時,教師需對學生的行為予以鼓勵,并希望其繼續努力,但也要適當針對某些不足予以批評,防止其產生驕傲情緒。
(二)做好家訪前期準備
在家訪開始前,教師應在前期做足準備工作,以便靈活應對突發情況。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情況,家訪的內容也存在差異。在與學生家長交流時,教師既要突出家訪重點與目的,又要指出學生當前的問題。除此之外,語言的表達也是能否有效解決問題的關鍵。針對家長可能會提出的問題,教師要進行細致的準備,做到有備無患。在家訪前,教師可對著鏡子練習,從面部表情到語言組織,既要專業,又要柔和,從而保證家訪效果。
(三)家訪時做好溝通
在家訪前,教師最好提前2~3天與家長溝通。獲得家長同意后,教師可開啟家訪工作,適時地與家長展開溝通。在溝通的過程中,教師應率先獲得家長的認同,在家長充分了解教師的來意后,教師可適當提出一些關于學生的問題,引導家長介紹學生與家庭的情況,使教師在日后的工作開展中,更加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以鼓勵為主,有的學生心思細膩、敏感,教師在批評時應點到為止,無須戳破;而有的學生性格大大咧咧,對待此類學生,教師可直接點明其缺點,明確說明問題的嚴重性。
(四)家訪后做好反饋跟蹤
家訪結束后,教師要及時做好反饋跟蹤,通過對學生家庭情況、學習情況的了解,評估該段時間內的家訪效果。教師應與每個家庭保持聯系,并以此判斷家庭與學校的配合情況,進而保障家訪的效果。由于家訪只是教師了解學生的途徑,而非目的,因而家訪后,教師應不斷總結經驗,針對不同的學生實施相應的措施,完善“以人為本”的育人計劃,改進家訪過程中的不足,增強家長的信任。
綜上所述,教師應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關注每名學生的成長。在家訪時,教師應為學生與家長搭建一座溝通的橋梁,使其相互理解,進而完善學生的人格品質,促使其綜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