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嬌紅
康德曾說過,如果沒有人,那么這個世界就如同荒漠。他認為,離開了人的存在,世界是沒有意義的,同時,人更離不開對存在意義的追尋。意義的追尋大致包括追問什么是美好生活,什么是完美人格,什么是理想社會,什么是合理的交往關系。
陽明先生說:“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我想,目之所及,這是最好的回答了,是哲學對人性的關懷,對當時當世的關切。
宇宙萬物的存在,它們所具有的意義,此時此刻此地此物,必須與我心相關才有意義。我所行的事,所說的話,只要是由我良心所發,即使圣人不曾贊許過,那也是至高無上的行止。
陽明先生認為,要認知孝忠信仁,這些客觀存在的事物,需得你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知行,去致一致,你的心方才能夠致出存忠信仁的理來。
這個理,去哪里找?要從心里找,是心里的良知與內蘊。我大膽地想,良知,用東方文化去理解,就是道在人,用西方文化去理解,就是愛在人。
純乎一團的良知,遇到不同事物或對象,從一而發,并千變萬化,情隨事轉,與時俱進,絕無拘泥,不是教條主義、刻板執行,而是智計百出。執著良知的明燈,心能告訴你當何為。例如先生剿匪之時,有些改過自新的土匪被放回家去,有些土匪頭領被招安,但對一個十惡不赦的土匪頭子進行處置時,陽明先生為了保一方平安,考量再三,最終還是痛下決心斬立決。這即是道,道在萬物,物有萬態,不一而足。道者反之動,萬物生于道,滅于道,生生不息,人道地道天道合一而在。
陽明先生的偉大正在此。道,并不在天上,他說,恰恰就在人的內心。這是人的精神自由之路,這是人性煥發光芒的解放之路,這是對人性的關切。
道在人心,謂之“良知”,只因一切由心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