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璇 張先棟
摘 要:食品小作坊、小餐飲和食品攤點,簡稱“三小”,是合法的市場主體,在廉價食品供應領域中承擔著重要的角色。現階段對“三小”的監管相對薄弱,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應對不足,食品安全監督檢驗體系尚未成熟。本文圍繞“三小”的食品安全檢驗問題,對“三小”食品安全現狀進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三小”業態管理混亂難以納入抽檢任務,業戶對檢驗配合度低,檢驗依據與實際不符等問題制約著“三小”食品安全監督檢驗的開展。解決方案為增設專項檢驗任務,將特色食品納入食品安全標準管理,確立檢管結合的治理制度。“三小”是最貼近群眾的業態之一,開展食品安全監督檢驗是提升食品安全工作滿意度的最好手段,因此探討完善“三小”食品安全監督檢驗體系,將檢驗工作做到程序合理、過程合規、結果可信,是完善“三小”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的重要保障。
關鍵詞:食品安全;“三小”;食品檢驗
“三小”業態是從事傳統食品生產銷售,特色加工現食服務的民生業態。相對而言,“三小”工藝落后、設備簡陋、衛生條件差,人員專業素質薄弱,從原料采購到食品銷售均無風險監測制度,風險控制能力弱、隱患大。一方面,針對“三小”的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剛剛開展起來,檢驗批次要比其他業態少得多[1]。另一方面,市場監管部門本著服務民生的理念幫助“三小”申領市場準入時沒有要求經營者提供產品檢驗合格證明,也幾乎沒有經營者主動開展自檢或委托檢驗[2]。監管和檢驗的缺失導致群眾對“三小”經營的食品缺乏信任,對政府工作滿意度低。“三小”經營的食品的便民實惠性是其他業態難以替代的,完善“三小”食品安全監督檢驗體系,有利于補足食品安全短板,為食品安全監管提供參考。
1 “三小”食品安全監督檢驗存在的問題
1.1 “三小”業態許可混亂,難以納入其他任務開展抽檢
在全國范圍內尚未建立統一的“三小”業態的管理條例,現階段僅是各省根據本省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管理條例。其中許可備案規定存在難以界定的地方:①食品經營許可證與“三小”許可證認定范圍交叉,在抽樣檢查和案件處理時存在爭議;②“三小”許可證取代食品生產許可證的現象,降低了食品生產標準;③無證及證照不符的現象,“三小”業戶流動性強,經營主體認定難的現象一直存在。現階段對“三小”食品市場保有量與3批次/千人的食品安全監督檢驗量差距巨大,很多業戶難納入其他食品安全監督抽檢任務中來,不設立對“三小”食品的安全專項抽檢,經營主體難確認、難執行、難追溯的問題就無法解決。
1.2 食品安全監督抽檢配合度低
“三小”從業人員食品安全意識薄弱,對食品安全監督檢驗沒有充分的認識和重視。實際工作中,業戶經常以難滿足最低抽樣量,影響經營和臨近保質期等原因拒絕監督抽檢;業戶流動性強的問題也困擾著基層監管人員,經常是檢查完一家其他家就關門大吉,移動攤販更是直接離開;還有業戶使用“拖”字訣,讓稽查人員無法辦案,導致程序違法。業戶的不予配合使監管人員監管積極性降低,食品安全監督抽檢難以開展,也難以獲得有代表性的統計數據[3]。
1.3 特色產品無執行標準,檢驗依據存爭議
“三小”加工的食品各具特色,難以主觀的納入已有成熟工業加工品的標準體系中。現階段并不是所有特色產品都可以找到恰當的執行標準[4]。“三小”業戶本身又不具備自我制定企業標準的能力,特色產品的食品安全標準的缺失,造成特色產品的合格性難以判定,結論容易引發爭議;實際檢驗工作中對檢驗標準理解不透,未按標準要求考慮帶入原則,假陰性假陽性等問題也是困擾檢驗機構開展檢驗工作的因素。
2 完善“三小”食品安全檢驗的解決對策
2.1 規范、更新業戶數據,增加專項抽檢任務
盡快制定全國統一的“三小”許可登記備案制度,明確“三小”業戶和其他業態的邊界,規范許可范圍。針對“三小”業戶流動性強的問題,以區縣局為單位實時更新業戶數據庫,統一管理登記平臺,共享后臺信息,建立業戶誠信檔案[5],避免因業戶流動性強而造成監管難的困擾。增加“三小”專項抽檢任務,靈活設置樣品登記信息,適當減少抽樣量,確保抽樣過程順利。
2.2 完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確保評判有據可依
建議各地衛生行政部門會同市場監管部門加快制定并公布關于“三小”業態的食品安全地方標準,做好相關標準應用的解讀。對本地區特色食品,鼓勵有能力的企業建立食品安全企業標準以填補行業空白,完善食品檢驗判定依據,盡快形成統一的、強制性的、科學的且權威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引導“三小”業戶逐步形成標準化、可監控的食品安全質量控制制度,提高食品安全整體水平[6-7]。
2.3 確立食品安全檢驗和監管相結合的治理體系
提高食品檢驗在監督管理中的權重[8],鼓勵業戶公示食品安全檢驗報告,讓更多業戶主動參與到食品安全監督檢驗中來。對流動攤點可以試點將食品安全合格率和檢查批次數作為影響其排位的因素,讓誠信經營業戶在盈利上有優勢,確保食品安全監督體系治理高效[9]。
3 結論
完善“三小”食品安全監督檢驗體系是補足市場食品安全監管的重要環節,要以最嚴謹的標準助力“三小”業態健康發展,以最嚴格的監管維護民生食品安全底線。增設“三小”業態的專項監督檢驗任務,合理設置抽樣參數,確保應管盡管,建立食品安全檢驗和監管相結合的治理體系。完善“三小”特色食品安全標準,并非簡單的抄襲工業食品安全體系,需要制定者充分調查研究食品行業的發展現狀,發揮聰明才智,確保所有風險因素都得以排查,完善“三小”食品安全監督檢驗體系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張弘強,張繼亮,馬艷南,等.關于加強食品小作坊食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探討[J].食品安全導刊,2019(6):14.
[2]包慧彬.從面點類食品問題談小作坊食品安全[J].當代畜禽養殖業,2019(10):61-63.
[3]王蘭.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與監督抽檢相關問題的思考[J].食品安全導刊,2017(15):47.
[4]段蕙.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研究[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08.
[5]羅云波,吳廣楓,張寧.建立和完善中國食品安全保障體系的研究與思考[J].中國食品學報,2019,19(12):6-13.
[6]徐子涵,徐加衛,鄭世來,等.淺析我國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J].食品工業,2016(1):269-272.
[7]房慶,劉文,王菁.我國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的現狀與展望[J].標準科學,2004(12):4-8.
[8]孫娟娟.食品抽檢制度的實務進展和域外經驗[J].中國食品藥品監管,2018(7):32-43.
[9]姚小文,張惠釗.基層進出口食品安全監管措施探析[J].檢驗檢疫科學,2005(2):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