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張剛
摘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一直以來都是我國國民以及基層干群的熱門話題,當然這也是我國鄉村振興及深度攻堅脫貧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在我國經濟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之下,想要使全體鄉村居民脫貧致富奔小康,那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必不可少。本文就是在此基礎上,結合作者自身在瀘水市稱桿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親身經歷,對我國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進行了相關的論述和總結。
關鍵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鄉村;脫貧;瀘水市
0 前言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加深,我國國民的生活水平也是不斷提升,并且國家也是認識到農村產業結構的局限和不足,所以積極的調整農業的產業結構,以期其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本文就是借助瀘水市稱桿鄉這一產業結構調整的案例,進行了相關的論述。
1 稱桿鄉全鄉現狀
瀘水市稱桿鄉是云南省怒江州瀘水市九個貧困鄉鎮之一。農業生產落后,發展滯后,人均收入極低。近幾年來,當地政府高度重視該鄉的脫貧攻堅以及鄉村振興,多渠道解決他們的各項實際問題,成效顯著,認可度較高。但還未達到鄉村脫貧、鄉村振興的目標,還需要進一步鞏固發展成果,增加農民經濟收入,促進當地的發展,所以當地政府在該鄉及附近地區積極的推進現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期早日實現鄉村脫貧、鄉村振興的目標。
稱桿鄉地形復雜,溝壑交錯,農業人口分布為沿江、半山、高山等三個區域,截至目前,該鄉有建檔立卡貧困戶4 133戶。當地政府從以下四個方面促進該鄉的發展,第一,發展壯大當地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多種扶貧模式并行,使貧困戶參加合作社被帶動脫貧;同時還積極的培育家庭農場、投入發展資金410萬元,由農業鄉級龍頭企業帶動,成立相關家庭農場,促進當地農民的增收。第二,精準實施產業扶貧,當地政府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按照種花養蜂、種草養畜、種果富農產業發展思路,積極進行產業扶貧,成功覆蓋貧困村11個,撐起了當地特色農業發展的一片天。第三,鼓勵當地農民自主創業脫貧。第四,利用撥付的產業開發扶貧專項資金對各村產業實施獎補。并且還積極加強該鄉各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圈舍改造,以及道路通建設[1]。
2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面臨的嚴峻挑戰
總體而言,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發展,挑戰也是隨之而來,加之各地產業結構復雜程度較高,人才的流失及出現大量的外出務工人員造成當地農村土地耕地大面積撂荒和閑置,并且加劇了當地勞動力的缺乏現狀,而且各地農產品結構分布和耕作制度不合理的現象也是日益突出,當地的耕地調整和流轉困難,進而形成較大的阻力,開發商因為開發中招商引資矛盾較多,民眾素質低,決定放棄開發的案例頻現。
而且當前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大家的生活水平也是提升顯著,相關的物質需求也是不斷增加,像瀘水市稱桿鄉這種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已經遠遠滿足不了當今現代社會的實際需求了,所以這一地區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社會化大生產也是勢在必行,但是該鄉的地形以及民眾因素導致稱桿鄉農村走規模化、產業化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困難重重,問題繁多,進而造成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困難[2]。
3 解決思路
3.1 正確處理外部因素和科學布局
像瀘水市稱桿鄉這樣的貧困地區,其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外部限制和影響因素有很多,所以這就需要當地的工作人員能夠抽絲剝繭,正確處理會影響稱桿鄉產業結構調整的外部因素,進而借助這些經驗科學布局,借助技術促進農業進步,通過消費刺激當地經濟,爭取勞動力盡快回流。
3.2 加快當地耕作制度的改革
像稱桿鄉這樣的貧困地區其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能太過于單薄,也就是不能僅僅依靠單一作物的種植來脫貧,要多條路并行,積極的更新、創新,并且引進新品種,借助國家的好政策合理布局。提高自身的風險防控能力,進而推進稱桿鄉這樣的貧困地區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才能夠順利進行下去。
3.3 充分發揮農戶積極性,推進農村合作化
對于鄉村振興以及脫貧攻堅而言,僅僅依靠政府工作人員那是遠遠不足的,我們要充分挖掘農戶自身的積極性,對當地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來增產、增收,通過技術培訓和扶持等提高他們的經濟增長意識,促使農戶能夠積極地改進自身的生產方式,借助培訓提升他們的各種生產能力,以點帶面進而帶動周邊農戶積極發展,最終逐步發展壯大[3]。
3.4 依托政府的鼎力相助
像稱桿鄉這樣的貧困地區,想要脫貧攻堅需要解決技術落后、資金短缺兩大問題,所以這就需要政府部門的扶持和引導,這樣才可以進一步加快當地經濟的發展,進而促進當地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當地政府和各級部門要大力支持這些鄉村的建設,依靠國家專項資金撥款以及扶貧項目的落地來促進當地的發展,積極的承擔一定的開發風險,進而保障當地農戶的經濟收入可以穩定增加,最終促進當地的大發展。
總體而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各地想要做好這一工作,就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依靠當地特色產業,引進適應本地區的種植品種,加大資金投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增強當地群眾的生產技能,抓落實重實效,這樣才可以達到農民增產、增收的目的。
4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前景和思考
像稱桿鄉這樣的貧困地區,想要脫貧攻堅進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相對于東部地區會更加的困難和復雜,當地的地理環境、氣候、農戶認識水平等都會限制當地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所以想要改變這一現狀,就必須政府主導,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齊抓共管,保障農民見實效,能夠得到切身的利益,進而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最終提升當地農民參與的積極性。而且產業調整及基礎設施建設也是需要穩步推進的,異地扶貧搬遷工作也需要各地政府重視起來,保障各地貧困地區全鄉村級道路暢通無阻,達到三通要求。這樣才可以使當地的居民接觸外面的繁華世界,進而激發他們的奮斗欲望,自覺建設他們的優美鄉村[4]。
作者也是結合自身的親身經歷總結的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幾點思考,總的來說就是,第一,以政府為主導,抓好技術推廣,保障技術扶持到位;第二,從實際出發,搞好產業扶貧,用效果吸引更多的農戶參與;第三,發揮當地原生產品的優勢,最好是可以建立一村一品的商品基地,走適度規模經營之路,這樣可以加強當地的規模效應,吸引更多的開發商前來投資;第四,建立以村為主的農業產業合作社,涉及項目以及覆蓋的范圍和內容都要廣;第五,進一步推進電子商務服務工作,完善以平臺促經濟發展的新型鄉村經濟發展模式;第六,以市場為導向,發揮農業產品在當地市場中應有的作用,促進發展;第七,建立產品加工、銷售、跟蹤服務體系,保障產品全生命周期的順暢,減少滯銷等傷農問題。
5 總結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我國鄉村振興及深度脫貧攻堅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可以豐富當地農業產業的結構層次,而且還可以加快實現當地農業產業現代化建設,所以我國各地政府為了提升當地農民的實際生產生活水平,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改善村容村貌,就要積極的推進當地現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使全鄉農業產業發展更上一層新臺階。
參考文獻
[1] 張永華.基于鄉村綠色發展理念的農業產業結構優化驅動力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9,40(4):22-27.
[2] 胡元聰,王小朵.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律制度研究——基于包容性增長理念的視角[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5):53-59.
[3] 郝愛民.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對農業的影響——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研究[J].財貿經濟,2011(7):97-102+136.
[4] 柳民.欠發達地區糧食安全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均衡問題研究——以甘肅省為例[J].開發研究,2008(3):8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