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娟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材內(nèi)容有意識地滲透心理教育,讓語文教學承擔起學生的心理教育重任。孕育關心品質,慰藉成長心靈,關注心理需求,雙向尊重理解,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情感能力,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心理教育; 有效滲透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216(2020)04C-0127-02
小學語文教學內(nèi)容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材教學內(nèi)容,聯(lián)系學生的心理實際,有意識地滲透心理教育,幫助學生培養(yǎng)優(yōu)良品德和健康的心理,實現(xiàn)對學生的品德教育。
一、語文教學要滲透情感體驗,孕育關心品質
語文教學要有情感體現(xiàn),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體驗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內(nèi)容,通過學習文本中英雄人物事跡,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及優(yōu)良的思想品德。
語文作為學科教學中最具有教育性和社會性的學科,教材內(nèi)容中那些英雄人物的良好心理品質和優(yōu)秀品德,正是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最佳材料。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在恰當?shù)臅r機進行心理教育的滲透。如學生每天的晨讀時間,從教材中有針對性地選擇內(nèi)容,并將其作為心理教育的材料,組織學生開展晨讀,加深理解記憶。也可以利用課間活動時間,引導學生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進行情景劇的表演,學生中煞有其事者竟能形神兼?zhèn)洹⑽┟钗┬ぃ踔劣谑治枳愕福瑯O盡表演的能事,這種類型的小活動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積極性,還增強了學生對課本人物的理解,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品質的目的。
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心理品德教育,需要通過不同途徑來實現(xiàn)。比如,在閱讀中選擇有關心理品德教育的材料,通過開展心理教育活動提高心理教育效果。
以利用閱讀活動提高學生的心理素養(yǎng)為例,在閱讀活動中,可以組織班級建立文學社,讓學生以“我的理想……”為題開展討論,并在所學過的文學作品中選出關于學習方面最令人感動的心理教育的小故事,從而有效調動全班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在活動開始的前段時間,很少有學生認真選擇關于心理教育的故事,隨著活動的深入開展,以及教師有意識的引導,絕大多數(shù)同學都為自己的未來設計著自己理想的樣子,其中不乏創(chuàng)意新穎的理想,如美工、編輯、電腦特效師等等。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不僅使學生喜愛上語文課程的學習,也有效地引導了學生對理想的追求,最終實現(xiàn)心理教育的目標。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切記不能把對學生的心理教育課上成心理輔導課,要結合教材中的教學內(nèi)容對學生開展心理方面的教育,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實現(xiàn)心理教育滲透。比如,在學習《松鼠》時,讓學生寫一種自己最喜歡的小動物,培養(yǎng)小學生的愛心;在學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后,讓學生回憶幼兒園的趣事,以及現(xiàn)在語文學習中的快樂往事……諸如此類的課堂教學活動,可以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豐富情感的體驗,從而實現(xiàn)心理教育在語文課堂的有效滲透。
二、語文教學的心理教育陪伴學生健康成長
目前,小學生所寫的作文存在內(nèi)容單調、無話可說、感情虛假的情況,這其實是學生心理狀態(tài)的反映。繁重的學習負擔,單一的人際關系,一成不變的生活,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學生的情感。當小學生的情緒發(fā)生消極變化時,會出現(xiàn)精神萎靡、厭煩、冷漠的消極心理。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日記中宣泄心情,還可以讓學生參與主題課,通過讓學生欣賞音樂、參研書法繪畫、參加主題活動等,來緩解學生消極的情緒,并用陪伴、傾聽等方式幫助學生養(yǎng)成積極健康的心理。
實際上,小學生有許多心理訴求,渴望得到教師及同學的幫助,教師要充當學生的朋友和保護人,當學生“走在風雨里”時,教師要學會陪學生一起“淋雨”,讓小學生從內(nèi)心深處體會到老師和同學的關懷。
比如,在語文學習方面或生活方面遇到困難的時候,學生也許需要教師的心理支持和情感鼓勵。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結合語文教材上的相關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討論有哪些屬于在生活或學習中不良心理問題的表現(xiàn),當學生回答如“學習上怕苦畏難、生活上追求享受、與同學相處時講面子”等等之后,教師請學校的心理咨詢師,或者專業(yè)的心理咨詢?nèi)藛T為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探尋出現(xiàn)這些不良心理的原因,幫助學生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學會克服困難的方法,進而積極勇敢地面對困難。
又如,在平時的語文學習中,有些學生缺乏科學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上課不注意聽講,課后不能按時完成作業(yè),沒有克服困難的意志,教師雖然“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但教育效果并不明顯,學生雖已對自己的錯誤有所認識,但上課說話不認真聽講已“習慣成自然”,根本就做不到自我控制,上課依舊沒有大的改觀。此時,教師應從學生的心理出發(fā),以教材中的人物為例,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并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充分激發(fā)這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他們敢于面對自己的問題,從點滴處改變自己的不良學習習慣,并在教學中鼓勵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幫助學生培養(yǎng)堅定的意志和克服困難的信心,從而達到既“育人”又“育材”的教學目的。
三、尊重和理解學生,搭建師生心理互動橋梁
新課程標準對小學生成長提出新的要求,“形成健康良好的情感和奮發(fā)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心理教育。教師的心理素質和思想品德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心理成長。要培養(yǎng)小學生的優(yōu)良品德,教師自身要有良好的品行,言傳身教地教育和影響學生。教師需要做好學生的榜樣,凡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自己先應做到,并從每一個細節(jié)上為學生做好表率。
例如,要求學生不遲到,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以及其他活動中就不能遲到;教育學生要愛護公共財物,教師在平時就要自覺愛護公共財產(chǎn)等。教師應時時注意、事事注意自己的個人形象和言語行為,以正面的、積極的形象,為學生養(yǎng)成優(yōu)良的行為習慣樹立榜樣,從而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對學生的心理教育不僅需要科學的方法和途徑,還需要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搭建師生心理互動的橋梁。師生之間的良好溝通,可以拉近彼此的心靈距離,實現(xiàn)彼此之間真心的交流。有的教師雖然有很好的教學水平,但和學生有一定距離,學生對他不信任、不認同,他的課堂教學效果就很難提高。學生的心理教育建立在良好的師生關系基礎之上,教師用真心去對待學生,學生自然會從內(nèi)心深處體會到教師的關愛,反之則不然。比如,有一位小學語文教師,雖然自身的執(zhí)教能力非常強,可由于這位教師在和學生交流時對學生缺乏必要的尊重和理解,當學生在課堂上回答錯誤時,這位教師就訓斥學生,引起學生的反感及不滿,師生關系處于緊張狀態(tài),導致其所帶班級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習慣都處于年級偏下水平。該事例充分說明:良好的師生關系的重要性——尊重和理解學生,才能使教學更高效。
四、結束語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特點以及心理需求,以教材內(nèi)容為立足點,靈活運用教學方式,讓語文教學承擔起學生的心理教育重任,將心理教育有效滲透于教學活動中,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豐富學生的情感表達。
參考文獻:
王霞.心理健康教育視角下小學語文教學策略研究[J]. 理論觀察,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