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玲
摘 要:游戲是課堂教學廣泛應用的方式,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所學知識,并以較好的狀態投入到學習當中。數學教學作為小學教育中的重要組成內容,巧借游戲能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改變傳統單一、枯燥的課堂氣氛,全面激活數學課堂,實現真正意義層面的高效教學。對此,本文從多方面分析了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應用游戲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巧借游戲;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216(2020)04C-0034-02
隨著新課程改革全面實施和滲透,各個學科都在尋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提高教學效率的教學方式,游戲教學是其中一種類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游戲能簡化知識難度,以生動直觀的方式讓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發展數學能力,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
一、合理選取素材,應用游戲激活課堂
小學數學教材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緊密,在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素材,并在此基礎上開設游戲化教學活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學生,他們年齡偏小,只有設計緊貼學生認知特征的游戲,才能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小學生都特別喜歡猜謎語,對此教師可在課前、課中等不同階段設置猜謎游戲,例如,教師在授課之前將學生喜歡的小動物圖片貼到黑板上,每個小動物身上都有一則數字謎語,在正式授課之前先讓學生觀看黑板上小動物并說:“如果大家猜中小動物身上的謎語答案,那么老師就把圖片送給大家。”當學生聽到有獎勵性的物品時,立即開動腦筋爭先恐后地回答,此時教師再引入數學知識,就會收到較好的效果,最重要的是這種教學形式打破了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成功激活了數學課堂。
教師在教學中要調動每位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有效參與能讓學生充分體驗知識產生過程并感受收獲知識的喜悅,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數學教師為學生設計游戲后就可引導學生進入游戲狀態,從游戲角色中體驗學習過程,由此一來才能有效提高學生智能。以“1~5以內的認識和加減法和6~10以內的認識和加減法一課”為例,數學教師為學生設計“找朋友”游戲,在正式開展游戲之前為學生發放一張數字卡片,讓其佩戴在胸前,卡片上分別寫著1~10之間的數字。之后運用現代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耳熟能詳的歌曲:“找呀找啊,找朋友……我們都是好朋友!”教師在歌聲響起時說:“大家胸前掛的卡片數字相加起來為10的都是好朋友!”學生跟隨著歌聲開始尋找自己的朋友,此時教師暫停歌聲,胸前卡片數字相加后為10的小朋友站在一起,之后教師提示道:“不止是10哦,卡片上數字相加為9、8、7、6……也可以組成好朋友。”學生在上述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快速且牢固地記憶1~5和6~10的數字,并在游戲中鍛煉邏輯思維能力,提高數學學習效率。
二、巧借信息技術,應用游戲激活課堂
信息技術以音樂、圖像、文字、視頻等多種形式刺激學生的多重感官,將抽象復雜的數學知識生動形象化,能夠有效調動小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拉近學生與知識之間的距離,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和教師教學的質量。小學數學教師在應用游戲時,可充分借助信息技術優勢,改善傳統教學單一沉悶的課堂氣氛,打破時空界限,進一步提高數學教學效率。
以《年,月,日》一課為例,數學教師可借助當前小學生廣為熟知的動畫片人物引入:“小豬佩奇今年8歲,但它才度過2個生日,這究竟是為何?”,借此問題活躍學生大腦思維并探究月份有哪些奧秘,使學生帶著求知的心態跟隨教師展開學習。
再以加法相關知識為例,教師為學生播放一段佩奇和喬治幫豬爺爺種菜的視頻,佩奇和喬治正在熱火朝天地比賽種菜。由于小豬佩奇是小學生喜歡的動畫片的角色,他們瞬間被視頻內容吸引。此時教師提出問題:“佩奇和喬治一共種了多少棵菜?”根據視頻內容引入加法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促進學生獨立思考數學知識。
再以統計相關知識為例,教師同樣先借助現代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小學生熟知的動畫片人物,例如,光頭強、小豬佩奇、熊大、熊二、小豬喬治等,瞬間集中學生注意力。之后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并以此為單位進行統計動畫人物游戲,以生動直觀的方式讓學生掌握統計知識概念和應用方式,發揮游戲化應用價值的同時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此外,教師在游戲教學中也可借助信息技術指導學生深入思考和想象相關問題。以倍數教學為例,教師應用希沃軟件中“找5的倍數游戲”,開展一場如火如荼的選數比賽游戲。選出2個學生上臺進行選數比賽,選對一個數積一分,最后不僅會出現總分還會出示選錯的數字,從而全班一起辨析錯因。學生玩得開心又學得好,一舉兩得。
三、創設探究情境,應用游戲激活課堂
毫無疑問,游戲服務于學生學習,但學生學習并非被架空 ,因為數學是一門與生活和生產有著緊密聯系的學科,如果脫離生活則會讓學生朝著機械化套用和記憶數學定理和公式方向發展,自然無法深入掌握數學知識,學以致用更不知從何談起。
上述問題是小學數學教師在游戲教學時,需充分考慮的內容,創設緊貼學生實際生活的探究情境,并嘗試站在學生的視角搜集教學素材并將其融入到游戲活動當中,這種教學方式能引發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共鳴,符合新課程標準提出的“從生活中滲透教育和借助知識服務生活”等理念,促使學生高效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
以《小小商店》一課為例,教師在教學中運用角色扮演游戲形式,即挑選學生分別扮演顧客和售貨員并以對話形式提出相關數學問題,除了可以掌握該章節教學目標,還可復習之前所學的數量關系知識,加強對計算和換算人民幣方法的理解,形成創新意識,增強知識應用能力。小學生已認識元、角、分等不同面值的人民幣以及相互間的關系,具有獨立兌換不同人民幣的能力。大部分一年級學生具有和父母外出購物的經驗,甚至部分學生能獨立購買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品,借助簡單計算進行付錢和找零。具體教學可從以下步驟開展。首先是創設情境,教師運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段十分喜慶的音樂,宣布“小小商店”開張了,請大家將提前準備的“貨物”分類放到對應的架子上。之后為學生發放30元的錢幣,讓學生數一數自己得到多少錢。讓學生在數錢中鞏固之前所學的人民幣知識并感受30元的多種搭配組合方式。其次是實踐操作,挑選2名學生扮演顧客,3名學生扮演售貨員。當“顧客”來到玩具架子前挑選自己喜歡的玩具后,教師可提出問題:“喜歡這個玩具就用錢來買吧,該如何付錢呢?”“如果沒有零錢,需要付整錢時該如何辦呢?”在上述問題中以零錢和付整錢問題引出“找錢”,深化學生對找錢計算知識理解。在具體模擬購物中,教師將學生分為4人小組,其中A組和B組進行角色互換,C組和D組則將小組課前收集的飲料瓶和泡沫墊子拿去回收站換錢。顧客需詳細檢查售貨員有無找錯零錢,賣泡沫墊子和易拉罐的學生要檢查廢品回收站工作人員有沒有計算錯誤以及該付多少錢。購物時要遵守秩序,不能聚到一個貨架前,同學之間可相互協商,若想要購買的物品價格較高,那么可以合力購買。在上述教學活動中,學生可以主動投入到新知學習當中,不僅了解了人民幣在商品經濟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更感受到了數學知識和現實生活有著緊密聯系。在“小小商店”游戲中學會合理支配零用錢,體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這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總之,數學是一門集算式、圖形等于一體的抽象性學科,小學生學習起來不免會感覺困難。采取游戲教學模式能改變傳統灌輸式和放羊式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實現預期課程目標。
參考文獻:
[1]張穎.游戲,課堂因你而精彩——小學數學教學中游戲的運用[J].學周刊,2017,(1).
[2]顧興德.淺談游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2017,(6).
[3]趙青.游戲化教學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學周刊,2019,(11).
[4]車建琴.基于游戲化教學的小學數學教學改進策略[J].學周刊,2019,(10).
[5]張盛才.以生為本 游戲讓數學課堂生生不息——小學高年段數學游戲式教學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18,(34).
[6]張雪蓮.游戲化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8,(32).
[7]蘇驍靚.游戲化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7,(3).
[8]陳東榮.小學數學課堂游戲化教學策略探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12).
[9]李琳.游戲化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6,2(24).
[10]宋明福.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游戲化教學模式探析[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6(08).
[11]楊文永.游戲化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19).
[12]馮宇.游戲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