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良 ,王慧霞 ,林 玲 ,丁 勇 ,孫 靜
(1.河南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鄭州 451191;2.河南大學,河南 開封 475004;3.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漯河 462002)
健康素養是指個體獲取、理解和處理基本的健康信息,并運用這些信息做出正確判斷與決定,維持和促進健康的能力[1]。大學生是我國新時期改革建設的主力軍,培養其健康素養尤為重要。然而近年來多方面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大學生健康素養水平較之社會人群并無太大優勢[2-4],醫學院校學生雖與健康聯系更為緊密,但在行為上大多仍眼高手低、僥幸大意[5]。全面了解在校大學生健康素養,已經成為擺在高校健康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以中國居民健康素養測評問卷,對河南省在校大學生進行調查。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河南省5所不同類別高校,各高校內再采用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法選取調查對象,涉及醫學與非醫學專業兩個大類,專科和本科兩個層次,大一至大四4個年級,年齡18~24歲。參考河南省在校大學生組成情況[6-7],各類學生按照專科生∶本科生 =1∶1,醫學生∶非醫學生 =1∶5,各年級人數=1∶1的比例進行抽取。最終共調查7 568名在校大學生,收回有效問卷6 887份(有效回收率91.0%)。樣本在校生平均年齡(20.4±2.3)歲,其中男生3 650人(占53.0%),女生 3237人(占47.0%)。
采用原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于2012年制定的中國居民健康素養測評問卷[8],該問卷包括3個方面(基本知識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健康技能)與6類問題(科學健康觀、傳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安全與急救、基本醫療和健康信息)。試題類型有判斷題(15題)、單選題(40題)、多選題(18題)和情景題(共2個大題,含單選題5題、多選題2題),試卷共80題,滿分100分。計分細則:判斷題、單選題回答正確計1分,錯誤計0分;多選題回答選項與正確答案完全一致計2分,錯選、漏選計0分。結合大學生生活情景,對問卷中不符合學生身份的問題進行修改,并請行業專家進行審核校正。經預調查,調整后的問卷克朗巴赫系數(Cronbach′s α)為 0.912,分半效度系數為0.802。利用問卷網將調整后的試題發布為網絡版,通過后臺設置,使所有試題均為必答,多選題必須至少選擇兩項及以上,否則給予錯誤提示并禁止提交。之后對有關高校社團學生進行統一標準的調查培訓,然后讓其在自習課入班進行測評宣傳和指導。
所有調查數據以Excel格式導入SPSS 19.0進行統計學處理和分析。根據2012年制定的中國居民健康素養測評方法及要求[9],確定如下界值標準:問卷得分達到總分80%及以上,即判定具備健康素養;如判定具備某方面健康素養,則以該方面健康素養所有題目分值之和為總分,實際得分達到該總分80%及以上者,即判定具備該方面健康素養。分類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Chi-squareTest)。檢驗水準α=0.05。
由表1可知,來自5所高校大學生的健康素養得分為(72.86±13.65)分,健康素養具備率為35.0%。醫學專業學生健康素養具備率為49.1%,非醫學專業學生健康素養具備率為17.8%,差異有顯著性(χ2=145.6,P<0.01)。進一步在不同專業層次下對不同性別、學歷學生健康素養進行比較,發現醫學專業男生健康素養(36.7%)顯著高于女生(12.4%),醫學專科生健康素養(29.6%)顯著低于醫學本科生(76.8%)(χ2=88.7、161.7,P<0.01);非醫學專業學生健康素養在性別、學歷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在年級層面,醫學專業學生從大一至大四健康素養呈逐漸升高趨勢(χ2=211.9,P<0.01),非醫學專業學生健康素養呈降低趨勢,尤其是大二以后更加明顯(χ2=33.4,P<0.01)。

表1 河南省大學生健康素養具備率(%)
調查顯示,5所高校大學生3個方面健康素養具備率由高到低依次為基本知識和理念(57.0%)、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37.9%)、健康技能(34.9%),醫學生健康素養總體上顯著高于非醫學專業學生(χ2=100.8、93.7、91.7,P<0.01)。性別層面,醫學專業男生3個方面健康素養顯著高于女生(χ2=22.5、88.8、35.0,P<0.01);非醫學專業女生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健康技能方面健康素養顯著高于男生(χ2=16.7、26.3,P<0.01),非醫學專業男女生基本知識和理念方面健康素養無顯著性差異(P>0.05)。學歷層面,醫學專科生3個方面健康素養顯著低于本科生(χ2=100.8、93.7、91.7,P<0.01),而在非醫學生群體中未見顯著性差異(P>0.05)。年級層面,醫學生大一至大四基本知識和理念方面健康素養呈逐漸升高趨勢(χ2=132.6,P<0.01),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健康技能方面健康素養呈一個明顯的“波谷”,即在大二時先降后又明顯提升,非醫學專業大學生大一至大四3個方面健康素養呈一致性降低趨勢(χ2=80.0、105.8、37.0,P<0.01),尤其是大二以后更加明顯。
調查顯示(見表2),5所高校大學生6類問題健康素養具備率由高到低依次為安全與急救(82.5%)、科學健康觀(70.3%)、健康信息(44.3%)、傳染病防治(41.0%)、慢性病防治(39.7%)、基本醫療(22.3%)。醫學生6類問題健康素養總體上顯著高于非醫學生群體(P<0.01)。性別層面,醫學專業男生6類問題健康素養顯著高于女生(P<0.01);非醫學專業女生除科學健康觀方面與男生無顯著性差異外,其余5個問題健康素養均顯著高于男生(P<0.05)。學歷層面,醫學專科生6類問題健康素養明顯低于本科生(P<0.01);在非醫學專業群體,除健康信息問題健康素養本科生顯著高于專科生外(χ2=33.4,P<0.01),兩者其余問題健康素養無顯著性差異(P>0.05)。年級層面,醫學生從大一至大四除基本醫療問題健康素養呈逐漸升高趨勢外,其余問題健康素養均呈由高到低然后再升高的趨勢;非醫學專業學生從大一至大四則呈由高到低,然后升高,之后再降低趨勢。

表2 河南省大學生6類問題健康素養具備率(%)
健康素養是衡量民眾健康能力的一項綜合指標,關注大學生健康素養對于其身心健康和全民健康素養提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在目前國內缺乏專門針對在校大學生健康素養的權威測評工具情況下,依據國家為每年度監測全民健康素養而發布的中國居民健康素養測評問卷對學生進行調查不失為一種好辦法。本調查樣本健康素養具備率為35.0%,明顯高于東南大學趙躍媛等的調查結果(12.08%)[2],同樣也高于鄭州大學護理學院楊曉等的調查結果(22.3%)[10]、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孫凌云的調查結果(24.86%)[11]、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羅紅等的調查結果(13.31%)[12]。究其原因,上述研究者在確定對象中均未提及或明確醫學生比例,包括對健康素養可能有影響的學歷、年級因素也未能全部考慮進來。由于健康素養與醫學關系密切,醫學大學生無疑應該是健康素養提升的優勢群體。本研究在對醫學與非醫學兩類學生群體進行單獨統計時,發現兩者整體水平相差懸殊,醫學生健康素養具備率為49.1%,而非醫學生為17.8%。同時課題組對醫學和非醫學兩大群體學生健康素養的影響因素(學歷、年級)進行分析發現,醫學生健康素養有隨學歷和年級增長而提升的傾向,而非醫學專業學生在此方面變化不明顯,甚至有隨年級增長而下降的傾向,因此,關于健康素養的調查,必須明確對象的特征及其組成比例,方有整體水平的可比性。也正是基于此方面的考慮,課題組為了使所抽取的樣本盡可能代表全省在校大學生情況,除了保證足夠的樣本量外,還根據已有文獻,詳細分析和推算了全省在校專科生與本科生、醫學與非醫學生比例,最終確定了1∶1(專科生與本科生比)和1∶5(醫學生與非醫學生比)的樣本構成,年級方面也盡可能做到各年級所抽人數一致。
對于醫學生而言,學歷的提高和年級的增長必然會對健康素養提升產生促進作用,這一點在本研究中也得到了驗證。但值得關注的是,醫學生健康素養提升隨年級增加并非平穩上升,尤其是在3個方面、6類問題健康素養方面,在大二階段有一個較為明顯的下落(基本知識和理念除外),然后在大三階段再明顯上升。結合非醫學類大學生在大二階段也有一個較為明顯下落的特點,推測可能是因為大學階段學習環境相對寬松,學生在大一階段逐漸適應后,由于自控能力不足,在大二階段一些不良生活習慣(如熬夜、運動不足、無規律飲食)以及同伴之間的相互負面影響所致。而在大三階段健康素養得以提升的原因可能是醫學專業課程的設置以及臨床實習,促使醫學生對健康、疾病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調查發現,無論是整體還是不同類別健康素養,男生大多明顯高于女生,這與國內學者楊曉、孫凌云所報道的女生健康素養高于男生的結論正好相反,但與封竹兵在《高職醫學生健康素養現狀調查與研究》中提出的“男生的總體健康素養水平高于女生”結論一致。進一步從不同專業層次對男女生健康素養進行比較發現,男生高于女生的現象在醫學生中比較明顯,而在非醫學生群體中,雖男女生整體上無顯著性差異,但女生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健康技能方面健康素養和安全與急救、慢性病防治問題健康素養高于男生(P<0.01)。造成上述男女差別的原因可能是在醫學院校女生占比較大,導致男生想提升學習、行為方式和心理方面素養的動力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