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農村初中生的自主意識不斷增強,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明顯增加,價值取向觀念和行為方式日益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使得傳統的激勵教育效應大大弱化,如何樹立新時期農村初中生學習的先進典型,開展以激勵為目的的勵志教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激勵教育;研究;調查
一、 問題的提出
所謂激勵,就是通過激發人的行為動機的心理,使人處于一種興奮狀態。美國哈佛大學的威廉·詹姆斯發現,一個沒有受過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30%,而當他受到激勵時,其能力可發揮至80%~90%。一個人在通過充分的激勵后所發揮的作用,相當于激勵前的三至四倍。德國人力資源開發專家斯普林格在其所著的《激烈的神話》一書中寫道“強烈的自我激勵是成功的先決條件”。激勵是很多人經常采取的管理措施,按照馬斯洛的關于人類需求層次論,最高的層次就是自我實現,自我實現是個人價值發揮的最高境界。
課題組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開展基于激勵教育研究的調查研究工作,旨在認清激勵教育現狀,通過調查研究,探索加強基于激勵教育的長效機制。本課題組在我校初中生中開展了廣泛調查研究。
二、 調查研究的目的
我校地處農村,學校的生源全是附近的農村孩子,由于信息比較閉塞,經濟相對落后,教育質量參差不齊,教育條件差等內外因素的影響,導致我校學生在學習認知、思想提升、眼界拓展等方面都遠遠地落后于城里的孩子。通過一系列的激勵教育訓練,轉變我校農村初中生對學習的認知態度,從而提升我校初中生的思想狀態,扭轉我校農村初中生學習成績不佳的局面,具有積極的理論意義。本課題的實踐意義在于,研究將從我校的實際出發,搜集和整理相關的數據,準確把握我校學生的具體情況,在深入學習和研究的基礎上形成觀點,得出切合實際的結論,并將研究結果及時反饋和運用于我校初中生的教育實踐。從學生的角度來看,指導我校農村初中生提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創新精神,提升創新能力。有利于改變我校農村初中生“無目標狀態”“讀書無用論”“學好了也找不上好工作,只要能拿上初中畢業證,將來打工掙錢能養活自己就行”的不可取思想,從而樹立崇高的理想,實現學生從根本上轉變自己,改變學習方式,正確審視自我,樹立奮斗目標,進而不斷培養自身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創新個性。從家長的角度來看,實現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愿望;從老師的角度來看,“教育就是喚醒”,育人為本不是一蹴而就,更不能抱有“畢其功于一役”的想法。也有利于教師專業的成長,有利于提高教師隊伍的理論素養,提高教師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要喚醒我校農村初中生沉睡的心靈,喚醒農村初中生的自信,激勵農村中學生積極上進。
三、 調查的基本情況
(一)調研時間
2019年10月~2019年12月
(二)調研內容
課題組成員對學生接受激勵教育前的看法和反映、對學生激勵教育的方式方法、激勵教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作用、效果及不足和改進等方面的調查分析。
(三)問卷編制
我校是一所農村完全中學,本次參加抽樣調查的學生為我校八、九年級部分學生,共抽樣調查100人。試題共11道題,其中單選題5道,多選題5道,有一道開放式問題,以便更加詳細、客觀地掌握學生對激勵教育的了解狀況。
(四)調查方法
采用問卷法、訪談法、數據統計分析法、觀察法、探究法等研究方法。
四、 調查結果分析與對策建議
(一)調研存在問題的主要成因
從調查的情況看,70%的初中生對激勵教育有一定的認識,14%的初中生知道一點,11%對激勵教育一點都不清楚。說明初中生對激勵教育的方式方法認識模糊,對激勵教育的作用和意義理解片面、膚淺,只有5%的同學熟悉激勵教育的方式方法,能清楚地表達自己對激勵教育的認識和看法,能明確地說出激勵教育對自身的影響和作用。可見,在學校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將激勵教育滲透到教學過程中的頻次并不高,即使有應用,方式方法也比較單一,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學生和教師(父母)之間嚴重缺乏交流,學生內心的需求不能很好地被發覺,初中生的被認可度較低,主要成因有:
1. 客觀條件限制:如城鄉之間師資力量的差距,硬、軟件建設的差距、教師對激勵教育的意識淡薄。
2. 觀念意識使然:缺乏刻苦的精神、合作的意識、堅毅的性格缺乏。
3. 叛逆性強,情緒情感變化很大,很不穩定,心理脆弱,承受不住打擊。容易激動,好走極端,做事魯莽,在日常行動中,常常把堅定與執拗、勇敢與蠻干混同在一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學生常常不能深思熟慮、沉穩地處理問題。
4. 學生自我定位不高,且存在狹隘的嫉妒心理,遇到挫折后,不求上進,而是破罐子破摔。
5. 學習主動性不強,閱讀量不足,言語表達能力欠缺,自我超越、自我實現的欲望不強,導致學生對成績呈無所謂態度,部分學生抱著“拿個畢業證”的想法堅持到畢業。
6. 家長監管不到位,部分農村初中生沉迷于網絡游戲。
這幾點也是我校初中升學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調研對我們的啟示
1. 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樹人,培養祖國需要的德才兼備的人才,要求我們教師培養的一代新人不僅要掌握豐富的知識,而且必須具備獨立探索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而激勵教育正是不斷挖掘學生潛能的不二法門。但在現實中,教師仍然固守“唯分數論”,強制性、說教性、訓導性等呆滯的教育方法,重“知識灌輸”輕“能力培養”,致使學生被動接受知識,久而久之農村初中生對學習興趣漸失,更失去了探索的勇氣和行動。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教師自身能否體會到激勵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找到一條提高教師素養的有效途徑。
2. 從統計結果看,學生之所以缺乏思想上的行動和動力,是因為教師只注重掌握知識,缺乏培養學生認知事物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例如,學習了關于抗日戰爭的歷史,就要激發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經歷了新型冠狀肺炎病毒,就要適時激勵學生更加熱愛自己的親人、珍愛生命、懂得感恩。因此,有效的激勵教育是學生成長的秘密武器。激勵學生,讓其健康成長是老師的職責。首先,教師要積極轉變思想,轉變教育方式方法,懂得以德感人(無德不成師,要散布陽光到學生心里,先得教師自己心里有陽光)、以愛暖人(愛的力量是學生成長的營養源,要小心翼翼觸及學生的心靈)、以技服人(做知識的富豪,讓專業的血液流淌到學生的全身)、以情化人(教師要學會傾聽學生的心聲,珍藏學生的秘密)、以禮育人(講究禮儀,體態優雅,遠離不良嗜好)、以理教人(平等對待人生中遇到的每一位學生)、以巧勵人(點燃學生的心靈之火)。因此要努力使初中生覺得老師的激勵教育不僅成為他們學習的動力,而且成為他們成長的目標。教師真正重要的并不是教育出什么樣的學生,而是教師在學生心中點燃了多少火種。
3. 每個初中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情趣、愛好、性格特征,有自己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他們是在教師的指引下點滴積累、循序漸進、成長壯大的。從統計結果看,76%的學生最想得到老師情感方面的關注和激勵,這說明我們教師的激勵教育有偏頗,應加以重視和實踐,課題組成員要不斷地研究,并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實施。
(三)解決問題的理論對策思考
針對當前我校農村初中生激勵教育存在的問題,以及調查研究收集到的意見,就今后加強激勵教育提出如下建議:
1. 通過展示各種激勵教育,通過糾錯實現落實激勵教育,通過點撥實現提升激勵教育,通過開放實現拓展激勵教育,力求從學習態度、從心理轉變、教學效果等三個方面進行有效的激勵教育突破,做到一切以初中生為中心,以快樂為根本,使激勵教育真正成為輕負擔,低消耗,全維度,高質量的高效動力。
2. 充分發揮父母、老師、榜樣、教育專家等在激勵教育方面的作用,加強學校、家庭、社會之間的聯系,齊心協力共同做好我校初中生的激勵教育工作。
3. 轉變并豐富激勵方式,加強激勵教育的有效性。初中生特別厭惡說教形式的激勵教育,必須豐富激勵方式,諸如讓他們欣賞勵志電影、聆聽激勵演講、座談、閱讀激勵教育方面的書籍、看名人傳記、開展先進事跡報告會,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榜樣激勵,以此來激發我校農村初中生的精神斗志。此外,還可以創辦激勵教育網站,舉辦激勵教育辯論賽、征文比賽和演講比賽(活動要給予學生相應的物質激勵),參觀考察名人古跡,通過報刊、櫥窗、板報等強化宣傳教育,以此大力推進激勵教育。
4. 廣泛開展初中生“讀好書、立大志,見行動”激勵活動。我校應借助每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開展讀好書、立大志、見行動活動。倡導初中生多讀書、會讀書、讀好書,以此來激勵我校農村初中生開闊眼界,喚醒他們的自信,激勵他們積極上進。
5. 豐富激勵教育的評價方式和標準。調查表明,初中生最在乎的是學習成績的高低和是否擔任班干部。據此可以豐富學校的評價方式和標準,以進行激勵。如設置學習、紀律、衛生、習慣、進步標兵,讀書達人、運動達人、文藝達人等,通過校園廣播站等形式廣泛宣傳他們的先進事跡,以此來激勵其他學生。
6. 發揮身邊榜樣的激勵作用,身邊的榜樣在同學中更有說服力、感染力、影響力,并且更有親近感,學習者也容易被說服,能夠心悅誠服。建議學校要不斷發現和樹立初中生各類先進榜樣,加強宣傳,號召學生學習。
7. 激勵教育要具備及時性、持續性、實效性。激勵教育要因人而異,使初中生在正確價值觀的引導下,及時、持續、有實效地選擇有效的激勵方式,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給學生進行判斷取舍的標準和方法,更有利于其主動積極地規范自身的思想和行為,并朝著我們預期的激勵教育目標發展。
通過三個月的調查、訪談、分析,我們本課題組的成員與我校初中生近距離的接觸、聆聽、交談后,發現了他們對學習失去信心的根源,為下一階段研究對策以及為我校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加以實施完善對策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簡介:孫愛華,甘肅省蘭州市,甘肅省蘭州市第二十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