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丹靜 朱丹婷
摘 要:“自悟自構”是在對數學閱讀現狀進行調查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數學閱讀的嘗試路徑,涉及學生對文本的“自我領悟”。在“自悟自構”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導讀提綱的編寫使閱讀內容結構化。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雙線交織結構閱讀,是課后的延展閱讀,有助于讓學生的數學素養落地生根。
關鍵詞:數學閱讀;自悟自構;雙線交織
中圖分類號:G420?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16-0032-02
引 言
數學素養是指學生通過數學的角度、分析方法將生活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再利用數學知識解決這些問題的習慣和品質[1]。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掌握數學學習的思維方法。從核心素養培養的角度思考,“閱讀就是支架”。教師通過閱讀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閱讀素材。通過閱讀,不同學生表達出不同的觀點,質疑思辨,不斷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教師應利用各種閱讀資源進行教學,并指導學生開展閱讀活動,促進學生思考,提升其數學素養。
一、閱讀內容結構化:素養養成的著眼點
由于生活閱歷和生活經驗不夠豐富,學生的閱讀意識、方法和能力較弱。基于學生的閱讀現狀,如何引導學生高效進行數學閱讀,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自悟自構”的教學理念指導下,教師應整合閱讀素材,使之結構化、組織化,促使學生對閱讀素材形成整體意識,從整本書的角度明晰知識體系,促使閱讀學習有層次、有序列[2]。
在指導學生進行“自悟自構”的數學閱讀學習時,教師應根據整本書的閱讀目標,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針對閱讀素材設計導讀提綱。學生根據導讀提綱有序閱讀,整體架構整本書的知識內容。導讀提綱的設計要精準把握素材的知識脈絡,致力于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螺旋提升[3]。在設計導讀提綱的過程中,教師要聚焦于知識目標和能力培養目標,遵循讓學生“自悟自構”的原則。閱讀提綱的目標指向課前導讀、課中研讀、課后延讀三個階段。
指導學生開展閱讀活動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閱讀現狀編制導讀提綱,通過導讀提綱引導學生展開有目的、有計劃的閱讀活動。導讀提綱是學生展開閱讀活動的“腳手架”。通過這個“腳手架”,低年級的學生能夠快速地根據目標展開閱讀,提升閱讀的效度。導讀提綱除了能幫助學生進行有效閱讀活動,也可以指導教師進行教學,幫助教師轉換身份:從閱讀的教學者轉變成學生閱讀的同行者。所以,在導讀提綱的設計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設計相關的閱讀內容,還要設計閱讀的方法引導和閱讀流程,注重情境引導、思維點撥、方法輔助和因勢利導。具有助讀功效的導讀提綱可以促進學生閱讀過程中的“自悟自構”,是學生展開閱讀思考的起點,也是閱讀走向深入的載體。
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閱讀內容設計以下導讀環節。
(1)閱讀目標:根據目標,師生明確閱讀的具體任務。閱讀目標能驅動學生閱讀,同時能檢測閱讀效能。
(2)閱讀封面:重在激趣、猜思。通過閱讀封面,完成閱讀內容的猜讀、對作者的了解、書本背景的初步認識。該部分內容可以根據閱讀的封面放在導讀提綱中。
(3)導讀問題:問題促讀,邊讀邊思。根據閱讀內容,設計系列的閱讀問題,引導學生展開閱讀思考,并及時對閱讀內容質疑思辨,從而理解閱讀內容。
(4)閱讀檢測:學生閱讀的效率和達成度,可以通過閱讀檢測得到反饋。閱讀檢測有利于學生了解自己的閱讀水平和方法上的不足,及時加以改進。
(5)閱讀提煉:旨在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等形式將閱讀內容進行梳理。
通過導讀提綱,學生在閱讀中將“碎片化”的數學知識整合匯總再創造出方法、線索和知識線索的“結構態”,通過繪本圖畫符號和文字符號的轉換互譯使閱讀呈現靈動的“生命態”。借助導讀提綱這個“腳手架”,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的研讀。導讀提綱的設計體現的是閱讀知識觀的去蔽還原,主要有兩方面的教學目的:一是豐盈學生對數學閱讀本真的認識;二是將學生作為閱讀的主體,讓學生自發地融入對數學閱讀素材的思考中,將數學閱讀的知識進行再創造,在閱讀的過程中沿著書本的知識邏輯,基于自身的理解建立一種動態、多元的解讀過程,成為閱讀素材的解讀者、闡釋者、演繹者,形成自我的個性化的閱讀理解、閱讀思維和閱讀創新能力,促進閱讀素養的提升。
二、學習方式雙線交織:素養養成的落腳點
受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啟發,在數學閱讀課堂中,教師可以嘗試采用“自悟自構”雙線結構交織的閱讀方法。
“自悟自構”學習雙螺旋結構主要包含兩條互相交織的線。一條是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主線,包括閱讀—領悟—聯想。這條主線中,學生根據導讀提綱展開自主閱讀,對閱讀內容進行梳理,嘗試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將閱讀內容串聯成體系,最后梳理出未解的疑惑,并對閱讀內容展開聯想和創造。另一條是以教師引導為重點的閱讀線,包括導讀—智辯—串聯[4]。這條閱讀線中,教師利用導讀提綱,在課上組織學生多元交流對閱讀的認識、體會、疑問等內容,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提升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雙線交織的閱讀教學環節主要如下。
環節一:情境創設,興趣激發。數學閱讀素材的選擇直接決定了學生閱讀興趣的大小。在閱讀的初始階段,教師切忌選擇難度大、學生陌生的閱讀素材,素材的選擇應關注趣味性和啟發性,與數學知識相結合,關注學生的認知沖突。
環節二:閱讀提綱,個體自讀。數學閱讀活動的開始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導讀提綱有序地開展自主閱讀活動,運用閱讀的方法,以標注、圈畫、思維導圖等形式做好閱讀的記錄,養成手腦并用、讀寫結合的閱讀習慣。
環節三:合作交流,解惑提煉。在個體自主閱讀后,學生還存在著閱讀未消化的內容,這時,教師應通過課堂的閱讀教學活動幫助學生解決自主閱讀中未解決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同伴互助的方式開展深入閱讀,再讀文本。此環節中,對文本的語言符號的解讀、閱讀中相關概念的同化和順應、數學語言和文字語言間的合理轉換都是需要師生共同去解決的問題。此環節決定著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環節四:閱讀檢測,延展提升。根據每節課的教學要求,教師應安排適當的閱讀檢測,以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根據檢測,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未理解的內容進行再讀,或讀同類型的書,讀含有相同知識點的書。
“自悟自構”雙線結構對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主要有四個方面的作用。一是閱讀環節喚醒了學生的閱讀意識,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和動機。從學生角度出發,數學素養包含數學觀察、數學發現、合作交流的意識,在“自悟自構”的閱讀過程中,學生能找到興趣點和興奮點,產生閱讀興趣。二是在“自悟自構”的數學閱讀中,學生知識的習得是在教師的導讀提綱的引導下自發生成的。這種在自主閱讀中培養的“習得”“獲得”“用得”的能力將伴隨學生一生。三是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在閱讀中思考、整理出知識結構的過程就是學生思維進階的過程。四是提升了學生質疑和批判能力。學生在“自悟自構”的閱讀交流能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能對不同的觀點提出質疑和批判[5]。
三、拓寬思維延展課堂:素養養成的生長點
教師應基于學生的發展,主動增加閱讀彈性時間和空間的設計,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豐富學生的閱讀內涵,拓寬學生的閱讀思路,使學生在閱讀中生成具有主體思想的數學認知。通過閱讀實現數學知識的生成,是數學閱讀學習觀的價值訴求。
在未解決問題的驅使下,學生會帶著閱讀疑問開始一段新的閱讀旅程,可以在互聯網上展開閱讀,也可以根據教師推薦的相關繪本、數學史、數學故事等書籍進一步展開閱讀。學生的閱讀過程實質上是對個人閱讀空間的有效擴展延伸[6]。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從單一的閱讀走向了一個更多元化的閱讀世界。閱讀中產生的困惑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內驅力。這個時候的閱讀已經不是教師的要求,而是一種閱讀的升華,學生對閱讀的要求已經從理解和接受走向了質疑和創新。根據閱讀情境產生問題的過程實際上是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的過程。
不管是在數學歷史長河的過去、現在還是未來,數學閱讀都為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生長點”“立足點”和“延伸點”。在閱讀完成后,閱讀的素材變成了學生聯想、放飛思維的起點,激發了學生的閱讀創造力,同時聯系了數學的未來世界,展現了“數學知識與思想—超時空數學問題情境—數學應用與創作”過程。走進歷史上未解的數學謎題,閱讀一本本豐厚的數學典籍,學生從同一問題探尋到了一個多元的數學世界。
結 語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引導學生走進閱讀,讓學生學會讀圖、讀符號,理解數學語言、運用數學語言去探究未知,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這種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能為學生數學素養的形成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任子朝,陳昂,趙軒.加強數學閱讀能力考查 展現邏輯思維功底[J].數學通報,2018(07):8-13.
錢輝球.重視閱讀 學好數學—淺談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J].小學教學研究,2018(07):49-50.
周迎春,吳維煊.數學閱讀:提升邏輯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J].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8(03):92-97.
黃金平.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提高數學課堂效率[J].新課程(上),2018(04):225.
陳明發.滲透閱讀意識 提升數學核心素養[J].當代教研論叢,2018(01):65.
蔣改紅.數學閱讀讓學生愛上數學[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8(01):58-59.
作者簡介:聞丹靜(1985.9—),女,江蘇太倉人,中小學一級教師,蘇州市教科研先進個人,太倉市學科帶頭人,從事小學數學教學工作。
朱丹婷(1991.8—),女,江蘇太倉人,太倉市學科新秀,從事小學數學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