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俊英 劉子晨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南省精準扶貧取得了顯著成果,全省53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河南進入無貧困縣的新發展階段。然而,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脫貧攻堅工作帶來了嚴峻挑戰。要減緩不利影響,如期實現脫貧攻堅戰既定目標,就必須加強科學研判和動態管理,切實解決疫情中暴露出的問題,積極探索綠色減貧模式,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高貧困地區的鄉村治理能力。
關鍵詞:疫情防控;脫貧攻堅;長效機制
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脫貧攻堅戰的決勝之年。中央實施精準扶貧以來,經過全省上下克難攻堅,至今年2月,河南省53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全省脫貧攻堅戰累計實現651.1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9484個貧困村退出,貧困發生率由2013年年底的8.79%下降到2019年年底的0.41%。由此,河南進入無貧困縣的新發展階段。但是,目前鞏固脫貧成果的壓力依然很大,全省還有35萬貧困人口、52個貧困村沒有脫貧,總量居全國第二。全省已脫貧的人口中有近14萬人存在返貧風險,有超過21萬的邊緣人口存在致貧風險。而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脫貧攻堅工作帶來了嚴峻挑戰,如何減緩不利影響,如期實現脫貧攻堅戰既定目標,是當前亟須認真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疫情對脫貧攻堅造成的影響
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由于來勢猛、涉及范圍廣、時間長,給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了重大影響,也對實現脫貧攻堅造成了較大影響。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不斷擴散蔓延。通過我們調查,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對河南脫貧攻堅工作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農民外出務工難、發展服務業難和農民增收難等方面。
(一)農民外出務工減少
多年來,外出務工是農民轉移就業的主要渠道。2019年,河南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總量3041萬人。其中省內轉移1826萬人,省外輸出1215萬人,分別占60%和40%。據調查,貧困地區80%以上的勞動力靠外出務工就業,且主要在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就業。由于疫情暴發,中小企業受到嚴重影響,很多企業出現停工歇業。特別是今年3月中旬以來,隨著歐美等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疫情開始蔓延,我國經濟遭受第二波沖擊,加上第一波沖擊的繼發性影響,致使更多的中小企業陷入困境。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先天不足,在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已經面臨較大困難,疊加此次疫情影響,企業生產經營困難進一步加大。當前企業面臨的困難有三個特點。
一是由“復工難”轉為“訂單難”。從2020年1月25日到3月中旬,受疫情監控、交通受阻等因素影響,絕大多數企業停工停產,盼望早日復工。然而,當國內疫情得到有效防控,企業好不容易恢復生產時,國外疫情又接踵而來,人員居家不出,各國相互封鎖,出口訂單減少甚至取消,使得國內很多企業無法運營。
二是由“開門難”轉為“經營難”。雖然目前多數企業終于熬到可以“開門”營業了,但由于受疫情后居民收入下降、消費萎縮的影響,很多餐飲、住宿、旅游、娛樂等商家又陷入顧客稀少、店面冷落的窘狀。如果這種狀況再持續一段時間,這些熬過“開門難”的中小企業,將不得不面臨再次“關門”的悲劇。
三是由“盈利難”轉為“生存難”。過去由于傳統服務業競爭激烈,盈利水平大多較低。而疫情發生后,很多商家長時間暫停營業,受房租、占用資金等費用的拖累,面臨嚴峻的生存考驗。他們要么轉讓店面,要么消極等到房租到期撤店,很難再繼續經營。河南省發改委2020年3月初對1348家中小微企業的抽樣調查數據顯示,28.67%的企業綜合成本增加50%以上,43.38%的企業因疫情造成的損失達去年營業收入的50%。
(二)鄉村旅游幾乎“停擺”
旅游業是近年來不少貧困地區脫貧的重要產業,特別是河南的深度貧困地區,主要集中在“三山一灘”(即大別山、伏牛山、太行山和黃河灘區),其主導產業大多是旅游業。春節假期和春暖花開的時候是旅游的旺季,但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得原本應處于旺季的旅游業緊急叫停。河南旅游景區、休閑農業園區、住宿餐飲等都基本停止營業,長達幾個月的零收入讓無數依靠旅游業為生的村民和相關從業者陷入困境。
(三)農民增收難度加大
近年來,河南省農民收入水平整體上保持穩步增長趨勢。據統計,從2008年到2018年,河南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454元提高到13831元,年均增長率達12%,高于同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農民收入是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之和。隨著農民外出務工的增多,河南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不斷提高,由2008年的33.7%提升到2017年的37.5%,農民工資性收入絕對額首次超過了農民經營性收入。目前,工資性收入已成為河南農民收入來源中的最大部分,對收入總量的貢獻日益增大。
然而這次疫情的發生,不少行業停工停產,導致許多農民無法重返就業崗位,工資性收入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同時,疫情對農村畜禽養殖戶、果樹種植戶、休閑農業經營戶的生產經營活動帶來困難,農民經營性收入受到影響。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20年我國第一季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41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同比下降4.7%,這是多年來罕見的負增長。河南省同期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40元,增長4.3%,盡管比上年全省全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9.6%低5.3個百分點,但總體情況要遠遠好于全國。
二、積極采取措施降低疫情帶來的沖擊
雖然新冠肺炎疫情對脫貧攻堅造成一定影響,但這種影響是短期的、可控的,不會影響脫貧攻堅整體進程。從疫情發展態勢看,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目前全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的態勢不斷鞏固和拓展。河南把疫情期間脫貧攻堅各項措施抓實抓細抓落地,加快推進產業扶貧、就業扶貧、金融扶貧、消費扶貧等舉措。目前,全省貧困人口外出務工、扶貧項目復工復產、扶貧產品銷售等已取得明顯成效,為打贏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兩場硬仗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返崗務工貧困人口不斷增多
為了加快貧困勞動力返程返崗和外出務工,河南省推出“四個優先”措施,即對于有外出務工意愿的,優先組織勞務輸出;對于有在本地務工意愿的,優先安排當地企業和扶貧車間吸納就業;對于有返鄉創業意愿的,優先給予扶持;對于其他沒有合適就業崗位的,優先安置扶貧公益崗位。據有關部門統計,2019年年底,河南省務工就業貧困人口188.61萬人。截至2020年4月3日,返崗務工的貧困人口已達168.46萬人,占2019年年底務工人數的89.31%,分別比3月6日增長了54.56萬人和28.92個百分點。
同時,對受疫情影響無法外出務工的貧困勞動力、就業困難群體等,結合脫貧攻堅和當地建設實際,利用扶貧車間、公益崗位等促進貧困人口就近就地就業。截至2020年4月3日,河南省各類扶貧龍頭企業1301家,已復工1300家,復工率99.92%。全省扶貧車間4046家,已復工4029家,復工率99.58%,比2020年3月6日增長了36.22個百分點,復工的扶貧車間吸納就業人口10.91萬人,其中貧困人口3.43萬人。
(二)加快推進全省扶貧項目復工復產
在落實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河南省支持和推動扶貧龍頭企業、扶貧車間等扶貧項目開工復工,實時跟蹤項目進展,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工期的影響。2020年,河南省共安排扶貧項目19807個,涉及投資總額254.30億元。截至2020年4月3日,已安排資金156.15億元,資金支出39.68億元,支出率25.41%,比3月6日增長了11.51個百分點。河南省對在貧困村實施的200萬元以下自建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簡化程序,可以不再進行招標。對具備開工條件的抓緊開工,一時達不到開工復工要求的提前備工備料。指導各地實行網上辦公、審批,對不具備開工條件的扶貧項目提前做好項目立項、審批、招投標等工作。
(三)積極實施消費扶貧
消費扶貧是幫助貧困地區增收脫貧的一種重要扶貧方式。為幫助貧困地區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省市有關部門積極組織開展了“互聯網+戰疫情促銷售助脫貧”、扶貧產品認定、駐村第一書記扶貧成果展銷、電商扶貧行動、“縣長直播帶貨”等活動。截至2020年4月3日,河南省認定扶貧產品15250個、供應商4870個,比3月6日分別增加了15168個、3848個,涉及141個縣,總價值約217.69億元,比3月6日增加了211億元。目前,大部分地區受疫情影響的農產品基本銷售完畢,全省各層級購買、銷售貧困地區農副產品22.10億元,比3月6日增加了13.24億元。消費扶貧不僅創新了脫貧攻堅新模式,打通了脫貧攻堅的“最后一公里”,而且廣泛調動了全社會參與消費扶貧的積極性,有效擴大了貧困地區的產品銷售,促進了貧困地區優質特色產業發展,提高了居民消費能力,對于助力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促進旅游市場安全有序開放
隨著我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國家和地方政府紛紛出臺了“暖企”新政,以“真金白銀”助力文旅企業渡過難關。許多景區從自身出發,停業期間為復工積極“備課”,各個旅游景區景點分類、分區、分批次對外開放。為盡快恢復旅游市場,做好景區開放和疫情防控工作,河南各地樹立“安全至上、科學防控”的理念,把安全放在首位,扎實做好旅游景區監管防控,為游客出行筑牢安全屏障。“五一”假期是進入常態化疫情防控階段后的第一個小長假,全省累計接待國內游客1692.11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79.26億元,其中4A級及以上旅游景區共接待游客242.45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3639.49萬元,旅游業迎來了“春天的復蘇”。全省旅游景區特別是“三山一灘”深度貧困地區的景點正在有序開放,相關配套措施加快跟進。新縣2020年“五一”假日旅游市場呈現出一派喜人景象,短短5天,全縣共接待游客73.4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1%、8.7%。豐富多彩的假期旅游,開啟了疫情防控常態化旅游市場良好發展的序幕。
三、統籌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的對策建議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對脫貧攻堅帶來不小影響,如果不能積極應對,克服不利影響,可能會造成因疫返貧、因疫致貧、因疫無法脫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推進脫貧攻堅,堅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堅決完成這項對中華民族、對人類都具有重大意義的偉業。”
(一)加強科學研判和動態管理
降低疫情對脫貧攻堅的負面影響,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精準是關鍵。精準扶貧是被歷史和實踐檢驗正確的方案。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需要進一步加大精準施策力度,提高脫貧攻堅抵御風險的能力。貧困地區要依法依規,根據當地疫情防控形勢對風險等級作出科學動態研判。利用建檔立卡進行大數據分析,把解決剩余貧困問題、鞏固提升脫貧成果、加強產業就業扶貧、強化搬遷貧困群眾后續幫扶、做好特困群眾基本生活保障等,作為脫貧攻堅全面排查工作的重要內容。重點監測排查受疫情影響存在返貧風險的已脫貧人口、存在致貧風險的邊緣人口、存在脫貧困難的貧困人口,及時掌握疫情對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影響情況,聚焦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做到心中有數,做好相應預案,因戶因人精準施策、及時幫扶,嚴防疫情影響穩定脫貧。要保持扶貧政策的穩定性,在過渡期內,要嚴格落實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的要求,對退出的貧困縣、貧困村、貧困人口,做到脫貧不脫政策,鞏固脫貧成果。
(二)盡快補齊脫貧攻堅短板
脫貧攻堅工作的最后沖刺階段,既要補齊已存在的短板,又要解決疫情中暴露的問題,確保如期全面完成脫貧任務。一方面,脫貧攻堅還存在諸多薄弱環節,存在返貧風險。未來各地要加大工作力度,鞏固提升“兩不愁,三保障”,建立健全防止返貧的長效機制,促進脫貧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另一方面,這次疫情暴露出貧困地區產業發展亟須升級,醫療衛生條件有待提升,防災減災系統尚需完善等問題。脫貧攻堅要化危為機,順勢補齊貧困地區的短板環節,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強化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提升農村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建立防災減災與防貧減貧相結合、災害治理與貧困治理相結合的新機制。
(三)增強脫貧攻堅生態底色
綠色減貧作為協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重要理念,是貧困治理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這次疫情再一次提醒人們,人類必須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同時也印證了走綠色減貧道路的必然性。未來扶貧工作要繼續將綠色減貧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方面,要以疫情教育為契機,加強對綠色減貧的宣傳,提倡綠色消費,讓生態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要積極探索綠色減貧模式,放大綠色資源的收益率,讓綠水青山變成治窮富民的金山銀山。
(四)提高貧困地區的鄉村治理能力
加強脫貧攻堅干部培訓,增強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和鄉村治理能力。繼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重點探索建立有利于激發欠發達地區和農村低收入人口發展內生動力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項目,實現永久脫貧。進一步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實施三甲醫院—鄉村衛生院聯合培養機制和“駐村醫生(下派)”計劃,加強對鄉村醫生隊伍的人才培養和引進,提升基層醫務人員的公共衛生防疫知識和防疫能力。提升農村教育質量和辦學條件,加大對貧困地區高學歷、高素質教師的輸送和培養,提高教師薪酬待遇,改善教師晉升機制。財政資金進一步向貧困地區傾斜,實質性改善貧困地區的辦學環境和教學基礎設施。加強農村生活垃圾、污水集中治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建立農村人居環境評價體系和動態評估機制。
項目名稱:河南省人文社科項目“河南深度貧困地區建立脫貧長效機制及推進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0-ZZJH-463)的部分成果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