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質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是與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相對的一種社會科學研究范式。近年來,質性研究方法在新聞傳播學領域有了更多的應用,本文將嘗試在總結國內有關質性研究的方法論文章基礎上,對其定義、理論基礎,以及特點和局限等進行探討。
【關鍵詞】質性研究;理論基礎;困境;特點
一、質性研究的定義及主要方法
質性研究在20世紀90年代被引入國內學界(陳向明,2008),但對其定義和具體學術名稱卻無統一定論,有學者譯“定性研究”(如沃野,2005),也有學者譯“質化研究”(葉浩生,2008;秦金亮,2002)。國內質性研究最初介紹者之一的陳向明在《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一書中對定性研究和質性研究進行了區分,她認為,“定性研究更多是研究者個人觀點和感受的闡發,通常結合社會當下的時弊和需要對有關問題進行論說或提供建議”(陳向明,2000:23)。因此,將Qualitative Research譯為“質性研究”更為合適。而對于這種研究范式的定義,本文認為可采取陳向明的歸納,即“質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整理性探究,使用歸納方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行為”(陳向明,2000:12)。質性研究具有跨學科特點,綜合了人文類、社科類甚至一些物理科學的特征。在具體研究方式上包含廣泛,民族志、實地調查、扎根理論、焦點小組、深度訪談、參與觀察等都可以結合實際的研究對象及研究問題在質性研究中進行運用。在實際操作階段,質性資料的收集方式可歸納為訪談與觀察兩種類型,而根據具體的研究展開形式,又可將訪談歸為結構式訪談和無結構式訪談,將觀察分為參與式觀察及非參與式觀察。質性資料的分析方式可根據其最終取向,歸納為描述性和理論性兩類,其中描述性通常追求對研究對象進行解釋和深描,而理論性則追求通過質性資料分析歸納出相關理論。
二、質性研究的理論基礎
跨學科特征也反映在質性研究的理論基礎上,多重研究傳統與理論思潮曾對它產生影響。沃野(2005)認為,在哲學、社會理論上,現象學、詮釋學、本土方法論、符號互動主義、個性基因學等都直接或間接地對質性研究產生了影響。張漢(2016)認為質性研究在本體論上是反基礎主義的,但是在認識論和方法論上既受到了闡釋主義的影響,也受到了實證主義的影響。葉浩生(2011)認為質性研究是建立在現象學、釋義學和建構論的基礎上。陳向明(2000)認為質性研究的理論淵源包括實證主義、后實證主義、批判理論和建構主義。從理論取向而言,這些學科傳統能大致歸為三個類型。其一為自然主義傳統,對研究對象的考察和分析注重后實證、經驗主義,對研究結果則強調“可靠”與“真實”。其二為闡釋主義傳統,強調以研究者自身為工具,對研究對象進行解釋性理解,關注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的互動和共情。其三為后現代的批判意識,關注研究本身所嵌入的文化、政治和權力等社會關系,強調知識對社會的建構作用。
三、質性研究的特點
葉浩生(2011)認為質性研究具有重視整體和綜合分析,同時關注個別代表案例,強調扎根于社會情境,注重研究中的關系取向等幾個特點。秦金亮(2002)提出質性研究在研究態度、策略和書寫等層面都具有人文精神特征。陳向明(2000)認為,自然主義的探究傳統、對意義的“解釋性理解”、逐漸演化發展的研究過程、歸納式的方法、研究關系的重視是質性研究的五個特點。本文在整理前人研究精粹的基礎上,結合質性研究具體實踐過程,認為質性研究的特點可歸納為自然主義的探究傳統、開放式的研究過程、人文主義的研究精神。首先,質性研究強調在自然情境之下探究社會現象,將研究對象置于社會現實環境中進行全面考察,同時注重對社會現象的整體性和相關性進行全面探究,這些本質的規定性決定了其自然主義的探究傳統。其次,區別于量化研究提出理論假設到驗證假設的嚴密過程,質性研究的整個過程具有更多的開放性,它并不要求研究者一開始就提出具體的理論假設,而且允許研究者結合自己經驗材料不斷地修正研究問題,根據新的問題再不斷修正研究設計,具有更多靈活性。最后,質性研究強調研究者的體驗、觀察和感受,以自身的“在場”深描研究對象的故事和意義,重視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關系的建立,尊重被研究者的主體性,與“人”的日常生活更加接近,具有相當人文精神特征。
四、質性研究的困境
鄭慶杰(2011)指出,質性研究困境在理論上表現為主體間性和表述政治,在行為上則體現為參與行動,它們會貫穿于研究者的整個研究過程。社會學者應星(2016)則聚焦我國質性研究實踐指出,“樸素經驗論”與理論素養、“家鄉社會學”與樣本選取、修辭術與想象力、民粹主義想象與“理智的正直誠實”之間的矛盾是質性研究的四個困境,可能導致最終的研究成果缺乏真正的科學價值。這些困境正是由質性研究人文精神特征所帶來,反映了質性研究操作者在“社會人”與科學工作者之間的博弈。
不過,任何研究范式都無法做到萬能,聚焦于深描社會現象的質性研究自然不會有量化研究統計數據體現的樣本代表性,而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自然無法回避主體間性問題,因此,對于質性研究的困境而言,更加值得討論的是具體實踐過程中可以盡力回避或做得不夠成熟之處。因此,本文認為質性研究首先需解決的第一困境即是經驗描述與理論抽繹的博弈,在田野調查過程中若過分迷戀經驗實踐,而忽視從中層甚至宏觀理論層面去思考經驗問題,最終導致研究喪失學術價值。其次,個人學術場域與客觀學術取向之間的博弈是質性研究的另一個困境。正如布爾迪厄和華康德(1998)所指出,研究者自身所處的學術場域會對其學術慣習產生影響,研究者需要不斷去反思和克服這些性情傾向,盡力在研究過程中做到客觀。最后,泛化材料與問題提煉也是質性研究的一個困境。質性研究者通常需要在海量的經驗材料里不斷歸納總結,修正研究問題,找尋到自己的研究價值,同時還要利用學術敘事手段將這些故事講述出來,在這些泛化的材料之中,必須要不斷依憑“社會學的想象力”,發掘真正有價值的學術成果。
結語
在質性研究發展的漫長過程中,很多理論問題及實踐操作仍在摸索之中。陳向明將質性研究比喻為一把容納多樣學科的“大傘”,有時甚至延伸至反學科領域(陳向明,2000:6)。正是因為質性研究方法包含內容的龐雜,及其不斷追求扎根社會現實,對日常生活進行解釋與生描的特性,很好地體現了社會科學的“人”性。
參考文獻:
[1][法]皮埃爾·布爾迪厄.[美]華康德.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M].李猛,李康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2]徐沛,張放,張艷.傳播研究方法基礎[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1年.
[3]陳向明.從“范式”的視角看質的研究之定位[J].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
[4]陳向明.定性研究方法評介[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6年第3期.
[5]陳向明.質性研究的新發展及其對社會科學研究的意義[J].教育科研與實驗,2008年第2期.
[6]沃野.關于社會科學定量、定性研究的三個相關問題[J],學術研究,2005年第4期.
[7]趙鼎新.社會科學研究的困境:從與自然科學的區別談起[J].社會學評論,2015年第3卷第4期.
[8]張漢.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是截然對立的嗎?——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本體論和認識論辨析[J].國外理論動態,2016年第5期.
[9]鄭慶杰.“主體間性——干預行動”框架:質性研究的反思譜系[J].社會,2011年第3期.
[10]葉浩生.量化研究與質化研究:對立及其超越[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8年第9期.
[11]秦金亮.論質化研究的人文精神[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2年第7期.
[12]應星.質性研究的方法論再反思[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38卷第4期.
【作者簡介】梁瑩,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2017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