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小陽
摘 要:隨著新課改在教學中的深入發展,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逐漸被廣大教師所接納認可。而在小學教學中,數學是一門較為特殊的學科,對學生本身的數學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契合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進一步促進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發展,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上做出更新與轉變,實現更加高效的數學課堂。下文將重點闡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發展學生主體性的方針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發展主體性;方針策略
在新課改中,我國教育部對小學數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的發展是教學課程的出發點,數學課程要在目標設定,教學過程、教學評價方面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學活動是師生互動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進一步完善數學課堂教學,幫助學生實現個性化成長,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習慣及思維,實現高效的數學課堂教學,實現真正的主體教學理念。
一、更新教學方式,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
在我國傳統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往往采用的是“應試教育”的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往往更加注重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績,站在講臺上以“填鴨式”的授課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這樣的方式過于單一、枯燥,再加上小學生本身的年齡較小,思維較為稚嫩,好奇心強,在課堂教學中很難長時間保證高強度的學習狀態,大大降低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與學習效率。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充分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發揮數學學習主觀能動性,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發展自我,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學生以后的數學學習打下基礎。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更新教學方式,改變“填鴨式”的教學理念,更加注重課堂教學的手段,由過去教學中的“主導者”轉變為現如今的中“引導者”與“輔助者”,引導學生融入到數學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充分發揮數學學習的主體地位。
數學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更加具體、全面、綜合的分析整理,對課堂教學方式進行更加科學的更新改革,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充分激發學生在數學學習方面的主動性,幫助學生樹立數學學習自信心,給學生留出充分時間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在學生自主學習思考的情況下給予適當的指導補充,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鼓勵學生舉手回答問題、提出疑問,幫助學生實現全面綜合性地成長。
二、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興趣,充分發揮主體性作用
在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始終堅持以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為教學活動目標,在教學活動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在傳統教學內容上做出更新與變動,以新鮮的教學內容與方式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欲望,引導學生發揮主體性作用。
例如在教導學生學習“循環小數”的課堂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對“循環小數”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發揮主體性作用,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多媒體視頻播放的功能,為學生播放與循環小數教學內容相關的、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故事視頻,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融入到數學知識學習情境中。教師給學生播放視頻:“從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給小和尚講故事,講的是什么呢?從前有座山……”通過這個視頻的播放,能夠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在不知不覺中融入到課堂教學內容中,教師可以趁機向學生提問:“同學們,我們學習的數學知識中,也有一個小數跟剛剛的故事內容是一樣的,就是循環小數,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吧。”教師通過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能夠充分激發學生對本堂課學習內容的興趣。老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充分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才能切實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發揮學生對數學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實現高效的數學教學。通過給學生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能夠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重視發展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培養濃厚的數學學習興趣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對于新的數學知識學習,教師要重視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應用以前學習過的知識完成對新知識的學習,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根據具體學習內容以及學生的學習情況,結合過去學習過的數學知識展開教學,加強舊知識與新知識之間的聯系,在課堂開始階段,鞏固學生已學的知識,并由舊知識過渡到新知識中,以此來完成數學課堂的導入環節,更加充分地激發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學習動力與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的數學學習主體性。
對于數學學習來說,只有在相關的有趣的情境中,才能更加具體地感知到數學知識,教師要給學生創設具體的教學活動情境,通過開展數學學習活動,完成數學知識的教學,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在實際課堂授課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給學生創設與實際生活相關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完成對知識的學習,感受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魅力與價值,更加深刻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對于小學生來說,教師要重視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為學生營造開放性的空間,讓學生在開放性的空間中完成學習活動。
為了進一步鍛煉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向學生提問,并讓學生以小組形式討論交流,得到解決問題的答案。例如在教導學生學習“雞兔同籠”的課題時,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以小組形式采用畫圖法、列表法、方程法以及假設法等,引導學生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完成雞兔同籠的學習,使學生能夠充分體驗到多種回答問題的方式,進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強化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結束語: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在傳統的小學教學方式上進行更新與轉變,重視對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通過創設情境、提問等方式引導學生發揮數學學習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 朱孟祥,陸明飛. 論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J]. 中小學電教:下,2016(2):107-107.
[2]. 王曉華.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落實學生主體性發展[J]. 科學咨詢,2015(22):129-129.
[3]. 張春梅. 論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發展學生主體性[J]. 才智,2014(36):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