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彤
(南開大學 法學院,天津 300350)
近年來,虛假訴訟案件數量逐漸增加,整體呈現高發態勢。虛假訴訟不僅侵害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他人利益,還破壞司法公信力,其危害性不容小覷。有效治理虛假訴訟,需要多措并舉,精準施策。
近年來,我國經濟迅猛發展的同時,虛假訴訟案件也頻繁發生,數量呈逐年上升的態勢。僅從四川省人民檢察院歷年公布的工作報告中,就可以看到,檢察機關辦理虛假訴訟案件的數量是逐年增多(如下表)。因此,必須加大對虛假訴訟的打擊力度。

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案件數量1792710311528038256376
虛假訴訟的案件類型多樣,多數以財產糾紛案件為主。雖然在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均有虛假訴訟案件的發生,但主要集中于保險理賠、民間借貸、房地產交易等領域的“假官司”。[1]近幾年,虛假訴訟案件的發生領域也逐漸向新興領域發展,例如四川省人民檢察院于2018年辦理的一起虛假訴訟案件,寧波伊司達潔具有限公司伙同主審通過虛假訴訟的方式非法獲取馳名商標司法認定的案件,證明在知識產權領域,虛假訴訟案件也會發生,該案被最高人民檢察院評為“檢察機關保障和促進科技創新典型案例”和“檢察機關強化產權司法保護典型案例”。
司法的公信力來自于普通民眾對生效判決的尊重和執行,當法院做出一個錯誤的個案判決時,這個錯誤判決不僅僅是對個案當事人權益的侵害,更重要的是社會影響更大,有的還可能向社會公眾作出錯誤示范或者產生錯誤釋法。如果虛假訴訟案件泛濫不能得到遏制,不僅會影響案件利害關系人的相關利益或侵害國家利益、社會公眾利益,更為重要的是,由此民眾可能對司法產生信任危機以及錯誤執行,后果將直接威脅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司法基石。因此,虛假訴訟案件與日劇增,且直接影響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一問題亟待引起重視、切實有效地得到解決。
現有的虛假訴訟進行監督的主要方式是通過訴訟,由法院對虛假訴訟案件進行打擊。但是基于訴訟構造和制度屬性等多種因素,導致審判機關對虛假訴訟的監督有限。
首先,訴訟制度和證據審查體制為虛假訴訟提供了可乘之機。法院僅能以裁判者的姿態審查雙方當事人的法律關系、法律事實,這種審判模式和私法屬性也為虛假訴訟的產生及發展留有一定的空間。同時,舉證、質證的主要責任在于民事訴訟的雙方當事人,法院依據雙方當事人的舉證、質證情況審查認定證據,這在一定程度上為虛假訴訟提供了便利,使得法院很難在審判階段發現虛假訴訟的情形。
其次,法院的監督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被廣泛應用于虛假訴訟案件的第三人撤銷之訴。案外人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的規定,向虛假訴訟的當事人提出第三人撤銷之訴,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但第三人撤銷之訴對案外人的身份確定為第三人有著十分嚴格的要求,須為損害了案外人的民事權益,且是不能歸責于案外人的原因致使案外人無法參加訴訟過程,由此導致的法律文書產生錯誤,案外人方能提出第三人撤銷之訴。但是,要求案外人提供相關證據證明這一虛假訴訟案件,因其自身力量較為薄弱,這一過程十分困難,進而導致第三人撤銷之訴對虛假訴訟案件受害人的救濟效果微乎其微。
最后,法院對虛假訴訟的懲罰力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法院對虛假訴訟當事人可采取最為嚴厲的措施是十五日以下的司法拘留同時并處罰款。顯然,這樣的處罰缺乏足夠的威懾力。相比于虛假訴訟可能帶來的巨大利益,當事人很有可能無視這種較輕的處罰,去選擇虛假訴訟,為自己獲得巨大的非法利益。
虛假訴訟的形成,其背后與各種社會原因密切相關。法院對虛假訴訟案件監督的局限性,公安機關、司法行政機關等都存在著沒有法律根據,沒有直接接觸案件的機會等諸多問題,虛假訴訟的案外人監督救濟途徑有限,因此,只有檢察機關才能對虛假訴訟案件實施有效監督。有效打擊虛假訴訟,需要法院、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例如在張某虛假訴訟案中,張某與胡某之間存在15萬元的債務,胡某多次向張某主張清償債務,但張某均未償還。張某為躲避債務,希望通過虛假訴訟方式,張某讓其作為股東之一的贛州某公司來還這15萬元。于是,為達到虛假清償債務的目的,張某提供了虛假的贛州某公司與胡某妻子劉某的合作協議及15萬元的收款收據,由劉某持虛假合作協議起訴贛州某公司還錢,案件以調解結案。贛州市檢察機關發現這一虛假訴訟案件,經過調查核實后,及時向法院發出再審檢察建議,監督法院糾正該件虛假訴訟案,維護了贛州某公司的合法權益。由此可以看出,憲法中明確規定的法律監督機關——檢察機關,對于虛假訴訟案件的打擊及監督作用不容小覷,必須充分重視其所擁有的相關職能,為打擊和防范虛假訴訟案件的發生發揮重要作用,維護司法的公信力。
1.法律賦予檢察機關對虛假訴訟的監督職能?!稇椃ā分械牡谝话俣艞l中明確規定,將檢察機關作為我國的法律監督機關[2]。這一法律規定就將檢察機關的職能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予以確定,為檢察機關對虛假訴訟進行監督及打擊提供了根本的法律依據。同時,在基本法中,也對檢察機關的監督職能予以了進一步明確的規定,《民事訴訟法》的第十四條中表示,檢察機關對民事訴訟的各個流程均有進行法律監督的權利,第二百零八條規定檢察機關對法院的已生效的裁判結果以及審判程序中的違法行為都有監督權,這兩條的規定包括對虛假訴訟的監督。由此可見,從法律的層面上看,檢察機關對虛假訴訟的案件具有正當的法律監督職能,同時對虛假訴訟實施監督是職責所在。人民檢察院作為法律監督機關有義務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和法制的統一。個別當事人在民事訴訟中利用法院的生效法律文書以損害他人合法權益,這一行為必須受到嚴厲打擊,以維護司法權威。
2.檢察機關具備對虛假訴訟實施監督的能力和經驗。檢察機關作為一個法律監督機關,對于監督方式、監督流程等內容早已擁有一套成熟、規范的模式,相較于專職審判的法院,其優勢則在于其對于虛假訴訟的監督將更加系統完整。在啟動檢察監督程序后,檢察機關將同步進行兩個流程,一是將線索移送公安機關予以立案偵查,行使檢察機關的公訴權;二是向法院發出檢察建議或提請上級檢察院抗訴,糾正虛假的裁判文書。檢察機關檢察監督職能的行使擁有完整且規范的流程,將對虛假訴訟做到精準打擊。
在法律法規的角度上,民事訴訟法中明確規定,檢察機關享有調查核實權。這一權利完全可以不受當事人合意的影響,發揮其法律監督的職能。檢察機關有專門的民事行政檢察部門,對需要檢察監督的案件有專業的工作人員以及合理的辦案程序,這種工作方式極大地規范了檢察監督的流程,且有利于提高司法效率[3]。同時檢察機關作為我國提起公訴的機關,對虛假訴訟的當事人可以起到較強的震懾力,2015年更是在最新的刑法罪名補充規定中,將虛假訴訟罪明確納入刑法罪名之一,檢察機關有權提起公訴,震懾虛假訴訟當事人,更有利于檢察機關查清事實真相,維護司法秩序,捍衛司法權威。
同時,從案外人提供案件線索的角度來看,因為法院基于虛假訴訟作出了錯誤的判決,案外人對法院的信任度下降,對案件線索的檢舉也將不敢或不愿向法院提供,此時由檢察機關進行檢察監督,案外人向檢察機關提供線索,更有利于建立司法公信力。法院為虛假訴訟受害人提供的救濟方式存在諸多不足,但這些不足之處均可由檢察機關補足。例如,相較于案外人只能依申請對虛假訴訟的案件進行監督,檢察機關自身便可決定是否啟動檢察監督程序,或者根據案件的特點等相關因素的判斷主動對案件進行審查,擁有更加多樣的監督方式和救濟途徑,這對虛假訴訟的監督都是十分有效的。同時,法院提供救濟的前提是案外人對其提出主張,但對于案外人并未知悉其利益受損的情況下,以及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受損害的案件,往往無人提出主張。此時,需要檢察部門發揮其法律監督的職能,有效打擊虛假訴訟行為,維護司法秩序。
虛假訴訟案件是由當事人雙方相互串通,而且多數通過法院調解結案,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同時,在民事案件中,雙方當事人為平等主體,其案件的發生與結束,均無須經由檢察機關,檢察機關便無從發現案件,從而造成案件線索發現的困難。但不可否認的是,虛假訴訟案件檢察監督的源頭在于發現案件,沒有虛假訴訟的案件線索,監督便無從下手,因此,這個困難必須引起重視,認真加以解決。
由于一般虛假訴訟可能是當事人“手拉手”去打官司,法官很可能被蒙蔽,很難發現破綻,發現案件線索的方式較少,主要依靠利益受損害方的檢舉、控告等方式,很少一部分的案件是通過檢察機關主動發現并進行監督的。但是有部分群眾對檢察監督工作了解較少,因此,有的利益受損害方很有可能不知道其享有的申請檢察院監督糾正的權利,不能及時提供案件線索。當利益受損害的是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時,由于知情的案外人存在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或怕得罪人的心態,檢舉的積極性下降,檢察機關沒有線索來源,發現虛假訴訟案件的難度進一步加大。沒有線索,也就無從發現案件,更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監督。因此,獲取虛假案件線索是最為關鍵的第一步。
檢察機關在獲取虛假訴訟案件線索后,才能行使其調查核實權,對整個案件進行調查核實。但是,在實踐中,調查核實權卻有著很大的局限性,即調查核實權不具有強制性。檢察機關只能將希望寄托在當事人和法院的積極配合,但由于案件涉及到法官自身的業績考評以及當事人的追責問題,很難得到法院和當事人的配合,甚至有時會遇到當事人對調查采取積極對抗的情形,例如尋找種種理由拒絕談話、回避、委托代理人應付等,由于缺乏強制措施保障,使得檢察機關的調查核實權存在困難,有時難以實現。
檢察監督更多的是一種事后監督,雖然在《民事訴訟法》中已經將檢察機關的監督從“對民事審判活動”改為“民事訴訟活動”,已經從立法角度將民事訴訟的檢察監督范圍擴大,但由于法院與檢察院之間就具體案件證據不能及時溝通,而且檢察機關不參加民事訴訟庭審,在這種情況下,檢察機關在訴訟過程中發現虛假訴訟的困難進一步加大。實踐中,檢察機關對虛假訴訟的線索來源,主要是通過權利受損害人舉報獲取,較少是通過相關部門主動向檢察機關提供線索或移送案件。因此,對虛假訴訟案件的打擊需要部門聯動、形成合力。
虛假訴訟案件的顯著特點是具有極強的隱蔽性,案件線索發現難。對這一問題的解決辦法便是拓寬案件線索的發現渠道,這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方面,對于損害案外人利益的虛假訴訟案件,應當加大法律宣傳力度,力爭實現全民知法懂法,使得利益受損的案外人自覺積極向檢察機關舉報虛假案件線索,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利用電臺、電視臺、互聯網等新聞網絡載體,對虛假訴訟典型案例發現一起曝光一起,使廣大人民群眾受教育、積極向檢察機關提供虛假訴訟的案件線索,暢通法律救濟渠道,發揮警示震懾作用。
對于損害國家和社會利益的虛假訴訟案件,檢察機關應當積極與國有資產管理、自然資源和規劃等行政部門合作,建立信息共享平臺,最大限度地對虛假訴訟案件早發現、早打擊[4]。檢察機關還應當通過內部科室之間信息互通、上下級之間協調聯動等方式,完善一體化辦案流程,努力實現虛假訴訟違法線索和職務犯罪線索信息共享、雙向移送。例如,福州市檢察機關主動與法院、公安等部門會簽加強防范和打擊虛假訴訟的規范性文件,就虛假訴訟的防范措施、案件查處、責任追究等作出明確規定,并建立聯席會議、信息通報、線索移送、案件協查等機制,形成合力,達成共識,增強打擊效果。如法院在執行過程中,發現被執行人名下債務眾多,卻突然在集中時段冒出一批新案件,且在庭審中雙方并未抗辯,可能屬于虛假訴訟,法院就應當及時將案件線索移送給檢察機關,為有效精準打擊虛假訴訟案件提供線索。實踐中,由于虛假訴訟案件具有隱蔽性,法院審判環節難以識別,利益受到侵害的案外人也缺少有力證據證明。對于這類案件,需要檢察機關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通過識別虛假訴訟案件的共性,挖掘虛假訴訟案件的線索,切實保障國家和社會的公共利益以及案外人的合法權益,維護司法秩序。
從檢察機關辦結的虛假訴訟案件來看,虛假訴訟案件在案件類型、發案領域、作案方法諸多方面具有一定的特點和規律,比如保險理賠領域虛假訴訟頻發,還有許多虛假訴訟的案件都會有以調解結案居多、審理期間短、當事人之間具有密切關系等情形,當一個民事訴訟案件具備一個或多個上述特點時,需經檢察機關對此案件格外注意,主動發揮檢察監督職能,防范虛假訴訟,打擊虛假訴訟,從而維護司法秩序。例如,杭州市檢察機關在日常辦案中,對虛假訴訟案件的辦理總結了切實可行的“四步法”,這個方法在實際的辦案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杭州市檢察機關在2018年度有力地打擊了虛假訴訟案件,挽回經濟損失數億元,為全國檢察機關的檢察監督工作提供了示范模板。同時,這一成功經驗證明虛假訴訟案件是有規律可循的,因此,在實踐中要針對虛假訴訟案件的發案特點和規律,不斷總結經驗,積極推廣,以便檢察機關借鑒學習,對虛假訴訟進行嚴厲精準的打擊,維護司法公正。
檢察機關對虛假訴訟的打擊,不能僅靠舉報人或申請監督人提供的新證據、審查法院卷宗,還必須依法行使民事檢察監督調查核實權。2012年的《民事訴訟法》以法律的形式對檢察機關的調查核實權予以規定,使檢察機關的監督手段更為有力。調查核實權的重要性在于法律權利的行使必須以事實為依據,只有通過調查,才能查清事實真相,對該訴訟是否為虛假訴訟作出準確判斷,從而進行下一步的監督行為,使檢察機關提出抗訴或檢察建議的每一步驟都能依法依規。因此檢察機關行使調查核實權,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
第一,明確界定調查核實權的范圍,確保審查活動合法合規的進行。在虛假訴訟的案件中,正是由于法院在案件審理的過程中,忽視證據的審查,輕信當事人之間的“事實”陳述,使得虛假訴訟案件的發生。因此,檢察機關運用調查核實權,對虛假訴訟案件的相關證據予以收集,并在訴訟過程中交予法院,從而使法院做出公正的判決。例如,典型虛假訴訟案件中,由于當事人向法院提供的證據存在瑕疵,但法院在訴訟時未能及時發現、調查,從而導致虛假訴訟案件的發生,在這一情形下,檢察機關便可及時行使其調查核實權,通過全面認真的調查核實,獲取有力的證據,形成完整的證據鏈條,深挖虛假訴訟的根源,對非法獲利的虛假訴訟人員依法嚴肅處理,最大限度地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第二,加強和其他部門的合作,做好證據的收集工作。虛假訴訟案件當事人如果對抗調查,拒不配合,或者僅委托律師出面應付,一問三不知,這種情形極為普遍。因此,檢察機關為了查明案件的真實情況,需要大量的外圍取證,先取得間接證據,再挖掘直接證據。在這一過程,必然少不了相關部門的大力配合。例如在當事人為公司法人時,如果當事人不愿意配合檢察機關的調查取證活動,便可通過協調稅務、監管等部門對其財務狀況進行調查,以獲取虛假訴訟案件的相關線索。檢察機關借助這些基層單位的行政管理職能和管理手段,做好證據搜集工作,獲取真實有力的證據,通過大量證據來證明訴訟行為的真實性。同時,檢察機關還可提前介入刑事偵查,此時便可要求公安機關予以配合調查,公安機關在刑事案件中的調查取證方式更加專業,流程更加詳細,對虛假訴訟案件的調查取證工作將會更加順利地進行[5]。經過充分的調查取證工作,檢察機關厘清案件脈絡和事實真偽,為揭開虛假訴訟“面紗”、偵破案件打下堅實基礎。
第三,充分行使其核實權。檢察機關在調查虛假訴訟案件的過程中,可以有多種方式。例如,通過對當事人在某些案件細節及關鍵部分進行雙方反復核實,驗證雙方是否存在真實的法律關系。例如在民間借貸案件中,可分別向雙方當事人多次詢問案涉債務的時間、原因、用途等內容,找出相互矛盾的不合理之處,便是虛假訴訟案件監督的突破口。針對民事訴訟中可能導致虛假訴訟的關鍵證據,要采取親臨實地勘查、核對鑒定結論、評估結果、詢問相關證人等方式,對涉案人員之間的資金往來、交易細節等進行調查核實。同時,檢察機關還要捕捉常理的現象作為線索進行調查。例如,在合同糾紛中,合同約定內容、履行方式明顯不符合交易慣例,可能存在甲乙雙方通謀的;在立案、審判、執行環節比同類型案件異常迅速的;庭審過程中爭議焦點明顯缺乏對抗性,雙方當事人對案件事實和證據說法高度一致的;檢察機關要敏銳捕捉上述異?,F象,有針對性地運用調查核實措施,還案件事實以本來面目。
虛假訴訟案件種類多樣,僅僅依賴某一種方式對其進行打擊必然無法覆蓋全面的。因此,檢察機關應依據法律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積極探索和總結實踐經驗,注重通過三種合力依法糾正虛假訴訟:一是檢察機關內部形成合力。線索及時移送,共同研判。在案件的整個流程中均能做到合理分工,對虛假訴訟案件做到專案專辦。二是檢察機關上下級之間形成合力。上級發揮好指導作用,對虛假訴訟案件的相關線索及時移交,進行統一分析研判、統籌管理和對下指導。下級檢察機關對不屬于本機關管轄的要及時移交,對自己承辦面臨的困難要勤請示勤匯報,共同打擊跨區域的較為隱蔽的虛假訴訟[6]。三是檢察機關與轄區內行政部門形成合力。主動與轄區協作,對虛假訴訟線索在轄區內的行政部門與檢察機關之間實現信息互通、線索及時反饋、案件協助查辦的氛圍,進一步加強與相關政法部門協作,形成打擊虛假訴訟合力,以遏制、打擊虛假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