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愷
摘 要:大學生心理健康是高校學生工作重點關注的問題。文章通過對校園內發生的10例大學生心理危機事件的干預與處置過程進行分析,從學生工作隊伍建設、專業咨詢和全程管理的角度探討高校心理預警工作的方法,并對以后的相關工作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處置;心理預警
大學生突發心理危機的干預與處置是目前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鑒于新時期大學生成長環境的復雜性以及家庭、學業、情感、職業發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壓力,常常給心理和人格尚未健全的在校大學生帶來極大的沖擊,造成近些年各高校大學生心理預警學生案例呈爆發性增長的趨勢。這種在短時間內驟然發生的案例,如處理不及時或方法不得當,往往會迅速演化為較大規模的、造成人員傷亡或財產重大損失的突發事件,對高校形象和聲譽造成重大不良影響。本文從某高校二級學院一學期內集中爆發的10起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干預與處置過程入手,以期為高校學生工作者處理類似問題提供參考。
一、案例基本情況
2019-2020-1學期某高校二級學院共爆發抑郁癥和急性精神障礙學生10例,分布在從新生到畢業生的各個年級,其中男生3例,女生7例,造成學生心理預警的原因主要包括感情問題、學業壓力、網貸、家庭矛盾和突發意外等,但共性上都存在父母離異、留守兒童和家庭不和諧的背景,由于受到其他刺激后表現或者爆發出來,也有部分學生在大學前就出現抑郁癥或有家族遺傳史。目前4人辦理休學手續,3人請假回家治療,3人在校服藥配合治療。
二、處理過程
輔導員發現問題后,首先依據校院兩級突發事件管理規定和預警管理的相關文件進行上報,安排班委和寢室長密切關注該生動態;隨后與學校心理衛生中心聯系,了解該生心理普查以及之前進行心理咨詢的情況,全面掌握該生基本情況;之后與學生家長取得聯系,反饋該生基本情況,要求學生家長到校配合干預治療;征得學生同意,前往本市心理衛生中心進行檢查診斷;取得結果后,再次向學生家長反饋,并要求學生家長到校;家長到校后,要求家長帶學生返家或在本市心理衛生中心進行治療,出院后憑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心理門診或精神病專科醫院出具的可以返校繼續讀書的證明返校,如效果不好需辦理休學手續;學生返校后家長需簽署《學生心理健康預警告知書》,內容包括:①望家長高度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務必盡快陪同其到具備心理(精神)疾病鑒定及治療資質的三級甲等以上綜合性醫院或精神病醫院進行鑒定及治療,并視醫療機構的鑒定結果辦理繼續在校就讀或休學(退學)手續;②根據現階段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學生在校期間的專業學習可能存在較大困難,如因此造成的無法按時畢業或未能取得相關學歷證書,責任自負;③學生人際交往存在困難,在集體活動中及班級團隊建設中可能存在融入障礙,將可能加重其心理壓力,請多給予疏導和關懷;④鑒于心理及行為方面的異常表現,該學生在校期間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如出現自我傷害的行為,校方和家長的責任應如何界定;⑤如果在校學習期間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加重或出現反復、不配合進一步的治療和管理,學校將第一時間通知家長并要求家長到校進行處理,如具備心理(精神)疾病鑒定及治療資質的三級甲等以上綜合性醫院或精神病醫院鑒定認為學生無法繼續留校學習,校方將對學生進行強制休學或退學處理。并要求家長在告知書上簽字。⑥學院繼續關注學生情況,督促后續治療和心理輔導。
三、經驗體會
1.高校三支隊伍是學生心理危機早發現、早干預、早處理的有效抓手。
分析這10例案例,除一例是有學校安保人員發現以外,其余9例全部是輔導員、學生信息員和寢室長發現學生情況并及時上報的。特別是某輔導員加了全班學生的微信和QQ,通過定期查看學生朋友圈和公眾號,發現學生的異常情緒和言論,隨后進一步跟進。抑郁癥的患者一般不愿意傾訴,但是很多患者能夠意識到自己出了問題,所以也在想辦法發泄和疏解自身的負面情緒,所以網絡成為其最好的媒介,因此輔導員在忙于日常事務的同時,應加強對學生自媒體平臺的關注。
2.及時尋求專業的幫助和指導。
通過調閱這10名同學入學時的心理測試量表發現,其中7人在新生入校時進行的《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評測中都不同存在的反映出一些問題,特別是部分學生早期發現后通過在學校心理衛生中心進行干預輔導后,癥狀都有不同程度的緩解。此外,對于急性發作和重度抑郁的學生,還需要與學生充分溝通后盡快送往心理衛生門診進行診斷和治療。因為很多學生和家長對于抑郁癥的嚴重性認識不足,只有借助專業的反饋才能使其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此外醫生的診斷報告和結論也是我們勸服家長和學生入院治療和休學休養的最好佐證。
3.加強學生治療返校后的管理力度。
學生返校后,學院應及時啟動對這部分學生心理狀況的跟蹤監管,盡量將這些學生編入心理委員或者責任心較強的學生干部寢室,輔導員加強對這部分學生的關注,定期談話并形成談話記錄,告知學生家長一旦學生病情出現反復,家長需要配合學校的工作。此外,可以借助學校心理健康中心、心理委員、黨員、關工委老同志的力量,加強對這部分學生的關注和轉化。
四、建議
針對以上10例心理預警學生案例,我們建議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應出臺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干預與處置的制度。目前醫院醫生對于重度抑郁的診斷是非常謹慎的,一般沒有特別嚴重的癥狀或者急性發作,診斷結果多半為中度抑郁,但是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中度抑郁的學生如果依從性比較差,不愿意配合服藥或者心理干預,轉化為重度抑郁或者出現突發事件的概率是非常大的,所以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應出臺相應的管理制度并明確重度抑郁學生休學的措施,特別是在醫生明確要求住院治療的學生要強制啟動休學的機制;第二,應加強與當地心理衛生中心的溝通合作,形成信息共享的平臺,全面掌握學生心理危機的信息;第三,建議在新生家長會中加強對學生家長關于心理危機干預的指導和教育,在處理以上案例中最大的阻力往往不是來自于學生,而是來自學生家長,很多家長認為抑郁癥只是心情不愉快,自己調整下就好了,沒有對其嚴重性的認識和了解;最后,加強對學生工作隊伍心理健康相關培訓,注重心理健康領域專業知識的學習,對于神經癥型等較嚴重的病癥要詳細了解發病癥狀、表現形式等,要有初步診斷、甄別的能力。注重培養面對危機事件的處理技巧、能力以及意識,掌握心理危機的識別與預防、心理危機的應急程序等。
[參考文獻]
[1]馮拾松等. 大學生安全教育讀本[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杜召輝.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中的角色定位及工作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20(13):124-125.
[3]敬學圓.淺析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及干預機制[J].教育教學論壇,2020(11):301-302.
[4]王知春,石世平,王楠.我國高校大學生中的特殊群體心理預警研究現狀概述[J].中國成人教育,2010(22):15-19.
[5]李洪華,張朝暉.論大學生心理預警機制構建之意義與實現途徑[J].煤炭高等教育,2005(04):80-82.
[6]梁娟,羅海據.大數據挖掘方法在大學生心理預警系統中的應用[J].中國學校衛生,2018,39(12):1821-1824+1827.
(作者單位:攀枝花學院醫學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