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梅
摘要:地理是集生活知識與科學道理于一體的綜合性學科,兼具自然性和人文性。情境教學對培育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具有獨特的優勢。地理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不但要關注學生的基本情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要有機滲透學科核心素養,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為此,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營造學習氛圍,涵養學生的人地協調意識;優化圖像系統,強化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激發行為動機,促進學生地理實踐力的提高;加強活動引導,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關鍵詞:情境教學;地理課堂;學科核心素養
情境學習理論認為,知識具有情境性和工具性的特征。情境教學指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促進學生認知往往要創設一定的場景氛圍,是中學地理教學經常采用的方式,是營造氛圍、活躍課堂、感知體驗、啟智明理的重要手段。知識是學科素養形成的基礎和媒介,情境是知識獲得的橋梁。教學中適時創設情境,能讓學生加深體驗和感悟,發展學科能力,提升創新水平。
當前,地理課堂教學實效不高,部分原因在于教師對于學科核心素養的理解不深,課堂掌控力不足。教學中,如何在學科核心素養指引下創設課堂教學情境呢?
一、營造學習氛圍,涵養人地協調意識
“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出自《禮記》)人地協調觀是中學地理教學的重要內容,正確看待、思考人地關系對于學生能否成為一個合格公民至關重要。情境創設不但要在形式上營造學習氛圍,更要在內容上正確闡明人地關系,貫穿人地協調發展的觀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需要教師立足學情,關注學生地理知識習得情況,從學生生活實際、興趣愛好、社會熱點等方面尋找課程契機、開發有效資源;還需要教師優化教學情境,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牢牢掌控課堂,巧妙引導,促使學生思考、領悟并最終樹立科學的人地協調觀念。
【案例一】青藏地區是中學地理學習內容中的一個重要區域,在該部分教學中創造有價值的生活化情境作為學生情感融入的基點,可成為教學創新的原動力。
創設情境:尼泊爾地震后,一頭名叫多吉的牦牛在和主人一起為登山隊運送物資的途中不幸與主人走散了。在孤獨和迷茫中,它非常希望大家能幫助自己找到主人。在此過程中,會遇到很多關卡,每一個關卡都有一個問題,需要找到正確答案才能最終完成任務。現在,請大家組成救援隊,盡力幫助多吉找到主人。
深情開頭:有這樣一群動物,它們成就了牧民的物質生活,并深深地融入他們的精神生活之中。它們適應高寒生態條件,吃苦耐勞,善走陡坡險路、雪山沼澤,能游渡江河激流,有“高原之舟”之稱。它們喝的是天然礦泉水,吃的是冬蟲夏草。它們渾身是寶,是牧民最忠實的朋友。
…… ……
感動結尾:今天這節課,與其說是我們在幫助多吉尋找主人,不如說是牦牛帶著我們一起感受青藏地區獨特的風光,感受人與自然的脈脈溫情。我們感動,為牦牛多吉不棄不離的“盡命精神”;我們驚嘆,為青藏地區那一方美麗天堂的純凈和神圣;我們警醒,本應和諧相處的人與自然,何以變得殘酷無情;我們反思,2020年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為何會成為人類的大敵;我們呼吁,我們更要行動:珍惜生命,珍愛環境,保護地球,敬畏自然。如此,我們每個人都是“戰士”。
“水本無華,相蕩而生漣漪;石本無火,相激而發靈光。”情感,在感動中交融;思維,在激發中生成。營造學習氛圍,涵養人地協調意識,二者并行不悖。此案例以講故事的形式創設有的生活化教學情境,將原本枯燥、呆板的地理知識以生動、曲折的講述展開,娓娓動聽,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緊扣學習目標,在教學中挖掘生活中類似教學內容的現象作為新的教學資源,配合優美的語言、精巧的技藝,使學生受到了深刻的啟發和教育,拓展、深化了課堂內容,增加了課堂厚度,升華了學生的人格素養和人文品質。
二、優化圖像系統,強化區域認知
地理核心能力是地理核心素養的進一步體現,其中區域認知能力不容忽視。“讀書應有境,入境始為親。”情境創設離不開集聲、形、色于一體的多媒體資源,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色彩逼真、立體感十足的地理圖像,創設多維立體地理課堂,不僅能讓學生獲得地理知識、提高空間認知和空間定位能力,還能夠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地理空間思維方式。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緊扣教學內容,優化圖像系統,通過取舍、整合,將相關地理景觀及其空間分布特征直觀地展現出來,并以多種類型的圖像配合教學內容展現空間規律,在啟發和引導中強化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
【案例二】以案例一為例,同樣的課例,同樣的設計,教師可以結合多媒體,以傳統章回小說的形式創設情境,如以搜救為線索漸趨深入,逐步引導學生認識區域自然環境,強化區域認知能力。
創設情境:接到牦牛多吉從“格拉丹東雪山附近”發出的求助信號后,救援隊開始在地圖上查找青藏地區的位置,并嘗試從四面八方趕來,他們可以采用哪些交通工具?沿線有哪些著名的風景?讓我們沿著他們的蹤跡,行進在美麗的青藏高原,感知途中的見聞。
白板展示:青藏地區地形圖,行政區劃圖,四大分區圖,青藏地區主要航空線、公路線、鐵路線圖等。學生循著救援隊的足跡,感受了“天路”的神奇,領略了青藏地區美麗的風土人情,認識到青藏雪山連綿、冰川廣布的惡劣環境,了解了這一地區最重要的一種農作物——青稞的生長習性,同時從藏民們邊舞蹈邊夯土、邊唱歌邊造房屋的視頻中由衷地感受到他們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感動點撥:讓我們為藏族人民致敬!他們生活的環境如此惡劣,卻有著那一份對高原的美好情懷。他們世世代代居住在這里,勇敢地與苦難做斗爭,創造了自己的文化和璀璨的文明,他們是平凡的,也是偉大的、堅強的,我們向他們致敬。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說:“求知與求學的欲望應該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們身上激發出來。”將傳統的演義小說、日常的生活環境和精美的多媒體完美結合,可以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學生既能有對區域現象的直觀感知,又能產生對地理事象的理性思考。多媒體的應用對深化學生區域認知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時,要注意突出對學生地理空間能力的培養、強化,篩選、完善相關的圖像系統,立足激發、強化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有效的教學始于準確地知道所期望達到的目標”,將地理變成情境,將課堂變成影院,入乎內、出乎外,借助“聲色”空間巧妙達成教學目標,無疑這樣的課堂是高效的,這樣的教學設計是科學的、高明的,這樣的情境創設思路離不開教師對學科核心素養的深刻理解、對課堂發展的有效掌控。
三、激發行為動機,培養地理實踐能力
愛因斯坦說:“最重要的教育方法總是鼓勵學生去實際行動。”地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地理課堂的情境創設當凸顯實踐物質,關注學生的動手能力,引導學生利用地理知識認識環境、解決現實問題,促進其行為和情感的發展,使其養成一定的動作技能、內在品質和認知能力,這也是地理核心素養的應有價值。
傳統的地理知識往往呈現方式單一,內容單薄,通過實驗活動創設情境不失為克服這些弊端的可行之道。空間感強、直觀形象的情境設計,往往能夠從多角度闡述地理問題,拓寬了教學內容的廣度,提高了地理實驗教學的效率,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地理實踐力。
【案例三】通過實驗創設教學情境,改善傳統地理教學枯燥乏味的模式,是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最主要的方式之一。讓學生親身操作實驗,可以促進他們參與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創設情境:“等高線地形圖的應用——山、水、人居”一課的學習目標是讓學生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山峰、山脊、山谷,判讀坡的陡緩。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自主參與能力,筆者以本校一位教師家的地理位置及周邊區域為例創設情境,先讓學生對相關概念產生感性的認識,隨后結合某軟件和等高線模型讓學生自己動手找到該地的地理位置及海拔高度,感性與直觀有機聯系,生活與教材相互印證,學生頓時興趣盎然。繼而,筆者結合生活實例引導學生從多維角度探討建造水庫大壩的最佳位置,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和實踐能力:一看,閱讀水庫景觀圖和網絡地圖;二畫,在紙質地形圖上畫出大壩;三選,在水庫附近區域的地形立體模型上選擇壩址。
這一實驗方案將現代地理信息技術與傳統的地圖、模型恰到好處地結合使用,從學生熟悉的地理資源切入,運用實物直觀和模像直觀充分調動學生感官,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話可說、有話想說、有話要說。同時,這一實驗方案將單純的地理概念傳授演變為多樣的實踐技能的引導和培養,有效地實現了地理實驗教學的目的。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任何教學必須是直觀的,直觀的。”把文字描述轉換成場景,把圖像顯示設計成活動,借助形象、科學的模擬實驗,可以實現變課堂為“做”課堂,學生在“做”中學的目標。體驗式的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學生在動手和動腦有機配合中加深對知識的感知和理解能力,突破思維障礙,高效地將知識經驗內化為地理實踐能力,這樣的情境設計可謂一舉多得。地理實驗實踐性較強,教學內容經過教師合理地設計,能夠提高課堂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和熱情,促使學生用地理實驗來驗證自己的觀點,感悟地理的實踐價值和學科魅力,促成地理科學素養的涵養和提升,有事半功倍之效。
四、加強活動引導,發展綜合思維
貝斯特說:“學校的存在總要教些什么東西,這個東西就是思維能力。”創設情境不僅是對課堂內容的補充和延展,同時也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教師要加強活動引導,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將鮮活生動的地理環境搬至課堂,將真切系統的地理難題放在眼前,將動態繁雜的地理現象擺到身邊……在已知中感受,在未知中獲得,在獲得中成長,這樣的情境正是每一個學生所期盼的。在這樣的活動情境中,教師適時地對學生加以引導,讓學生參與其中,全方位地調動學生一切思維感知,情境就能順理成章地變成活躍學生綜合思維的知識場。
【案例四】全域旅游是實現區域發展的有效手段,是直面旅游業發展中“景區內外兩重天”矛盾的政策措施,可以概括為“全時段、全區域、全產業、全人員”旅游。
創設情境: 2018年11月,武威雷臺景區成為甘肅省第一個文化旅游綜合體,甘肅省公航旅集團與武威市政府將充分利用中國旅游標志“馬踏飛燕”這一頂級資源,努力打造國家級文化旅游品牌和“一帶一路”精品文化旅游景區。請你結合全域旅游的實施,為武威雷臺景區的未來發展設計具體的措施。
白板展示:①推進體制創新,促進區域發展景區化,提高景區質量。②樹立全域旅游產品觀,延長產業鏈。③融合武威地方特色文化,發揮局域特色優勢。④完善基礎交通設施和基礎服務,改善游客出行體驗。⑤注重生態保護,推進旅游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課堂反思:武威雷臺是中國旅游標志“銅奔馬”的出土地,也是絲綢之路上的精品旅游景區。以學生熟悉的武威雷臺景區規劃為例體現鮮明的地域特征和時代特征,有助于深化學生對全域旅游的理解。
高效的地理課堂要凸顯地理學科的育人價值,這是對課堂情境教學提出的挑戰。課堂只有與生活緊密結合,才能散發出靈性與魅力。課堂來自于生活,又要回歸于生活;地理知識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靈活選擇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及周邊資源,運用富有鄉土特色的情境設計,更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能引領學生辯證看待、思考現實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從而培養學生全面、系統、動態地認識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思維品質和能力。
加強活動引導、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課堂情境創設,特別要注重突出學生的現實體驗,以學生實際生活為平臺,以學生認知為支架,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思考、解決實踐問題,從而逐步實現從“書本中學”到“生活中做”的轉變。在地理活動教學的過程中將學生的思維一步步引向高階,在理解地理“學有所用”價值的同時將科學精神一點點根植在學生腦海,這是有生命的課堂,是有智慧的課堂,是有人文的課堂。
馬克思說過:“如果形式不是內容的形式,那么它就沒有任何價值了。”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進人的進步和發展。創設教學情境,提高課堂效率,滲透地理學科核心素養,達成立德樹人的目標是地理教學不變的追求。教學情境的創設,絕不是建立在對教材知識天馬行空的肆意拓展,也不是僅為活躍課堂有意為之的淺薄表演,而是讓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扎根在生活與地理學科的聯系間、耕耘于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中、綻放于技能與思維的提升中,用心滋養,精心守護,盡心引領每一個生命的成長。這樣的課堂是科學精神滋生的肥沃土地,是教師教學智慧飛揚的廣袤天堂,是師生意志生長的詩意舞臺。
參考文獻:
[1]韋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馬思騰,褚宏啟.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學情分析[J].現代教育管理,2019(5).
[2]張欣.中學地理實驗教學的啟示與思考[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9(1).
[3]周結紅.基于學生試用評價的微課優化實踐[J].地理教育,2018(5).
[4]趙國忠.中國著名教師的課堂細節[G].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10.
[5]周兆海,鄔志輝.教師激勵的理念轉向與策略優化[J].教育科學,2019(1).
[6]吳岱峰.以核心素養為統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基本理念解讀[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8(7).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