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沖
摘要:教材是課程資源的核心,是第一課程資源。在教育實踐中,歷史教師應在充分挖掘教材資源的基礎上,設計實踐活動課程,培育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教師進行歷史實踐活動設計時,要把握歷史課程的性質,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并以此為依據確定活動主題、設計活動方案、實施教學活動。歷史實踐活動課程的類型多樣,包括繪制歷史手抄報、歷史故事比賽、歷史辯論賽、歷史照片展覽、歷史主題研學旅行等。教師應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礎上,通過設計豐富的實踐活動課程,創新教與學的方式,提升歷史課堂的育人功能,培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教材資源;歷史實踐活動課程
教材是課程資源的核心,是第一課程資源。在教學實踐中,歷史教師應該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礎上,通過設計豐富的實踐活動課程,對國家課程進行適當拓展,進一步創新教與學的方式,提升歷史課的育人功能,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利用教材資源開發歷史實踐活動課程的原則
(一)把握歷史課程性質
歷史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初中歷史課程的基本性質包括思想性、基礎性、人文性和綜合性。其中,思想性是擺在第一位的、首要的課程性質,它凸顯了歷史學科特殊的育人功能和地位,強調了通過歷史課提升公民素養、堅持正確思想導向和價值判斷的基本育人理念。
歷史課程的思想性主要包括培育學生的民族意識、國家意識、國際意識等方面,具體表現為認同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尊重和熱愛祖國的歷史和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感悟近現代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進行的英勇奮斗和艱苦探索;認識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中的決定性作用;繼承和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初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增強歷史責任感;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視野和意識;逐步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等。
歷史學科著力培養學生的五大核心素養,即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在這五大核心素養中,家國情懷突出的是歷史價值判斷和人文情懷,與歷史課程的思想性特征最為契合,應處于更加首要的地位。教師應以此為思想指導進行歷史實踐活動課程的設計與實施。
(二)遵循學生成長規律
初中學段的學生正處于人生成長和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對其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以及健全人格養成教育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有助于學生形成影響其一生的道德品質,充分體現了歷史課程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初中生正處于對新知的好奇與探索階段,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尤其是自主學習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因此,歷史實踐活動課程的設計應集思想性、趣味性和體驗性于一體,引導學生主動進行問題解決和深度學習。這既是對基于歷史教材的課堂教學的創新和延展,符合初中生的個性發展規律,也有助于全方位培育學生的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多項核心素養。
二、利用教材資源開發歷史實踐活動課程的過程
(一)確定活動主題
教師應基于歷史課程的育人目標以及充分挖掘教材資源確定活動主題,主要包括以下三類。第一類,基于“單元主題”進行活動主題設計,可以是單獨的一個單元主題,也可以把多個單元主題進行整合。后者如“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與半封建社會與民族危機的加劇”“中國民族危機與近代化的早期探索”都是把第一單元和第二單元進行了整合;再如“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程”是把第四單元、第五單元、第六單元、第七單元進行了整合等。第二類,基于“某一課”進行活動主題設計,這樣的活動主題涉及的歷史知識范圍相對較小,可以對某一課的內容進行更深入的挖掘和探究。第三類,基于“某個歷史專題”進行活動主題設計,例如圍繞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歷史人物、著名的戰爭或戰役、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偉大的革命精神等進行主題設計。
(二)設計活動方案
活動方案中應包括活動的意義、主題、形式、內容、時間、地點、參與者、具體實施流程、制定的相關規則、注意事項、經費預算、安全預案等。如果是比賽類活動還應該包括科學合理的評分標準等。活動方案的設計需要細致、具體、可操作性強,并確保準確傳達給每一個參與活動的人員,為下一步的具體實施做好保障。
(三)具體組織實施
依據活動方案進行歷史實踐活動課程的組織實施,應首先組織活動的相關負責人員或工作小組成員召開活動準備會,細致解讀活動方案,必要時對方案進行補充和修正。其次,在活動實施過程中,要善于在活動中抓住隨機生成的教育契機,以強化、升華活動效果。此外,在活動組織過程中應高度重視活動的安全性,如有特殊情況發生,相關人員應依據制定的安全預案進行妥善處理。
三、利用教材資源進行歷史實踐活動的形式
(一)繪制歷史手抄報
繪制歷史手抄報活動側重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可以提升學生的資料搜集能力和藝術審美素養。手抄報的主題可以豐富多樣,如以某一單元或某一課為主題,或設計某一歷史專題。同時,手抄報應圖文并茂,注意色彩和文字的搭配,內容應緊扣主題,突出知識的條理性和教育性。
以“五四運動”這一歷史事件為主題的手抄報繪制,可以在文字部分介紹五四運動的背景、經過、結果和歷史意義,可配有五四青年走上街頭奮力吶喊的插圖以及運動的主要口號,凸顯出運動中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的濃濃的愛國熱情。再比如以“三大戰役”為主題,可以在構圖上明顯區分出三部分,分別介紹三大戰役的基本知識——時間、地點、指揮者、主力軍、主要戰略戰術、結果、意義等內容,還可以把三大戰役的形勢示意圖作為插圖,通過圖文讓讀者感受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善戰和奪取勝利后的歡欣鼓舞。
在繪制歷史手抄報的過程中,應優先使用教材中的內容,尤其注意參考教材中的《人物掃描》《材料研讀》《相關史事》《知識拓展》等欄目,并在此基礎上查閱課外資料,對重點內容進行細節上的補充,以此達到對相關主題知識深入探究學習的效果。
(二)歷史故事比賽
歷史故事具備較強的情節性,一般是圍繞某些著名的歷史人物展開的具體敘事。學生需根據設定的主題,基于歷史教材中講述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自行搜集更為豐富的課外素材,將歷史故事更加生動、聲情并茂地敘述表達出來。
例如舉辦“偉大的抗日戰爭”主題故事比賽,學生就可以基于教材中的以下內容,進一步將相關的抗戰故事更加生動、詳細地描述出來:以抗日英雄楊靖宇(教材P87圖片)為核心,講述東北抗日聯軍英勇抗日的故事;以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教材P89圖片)為核心,講述西安事變那驚心動魄的故事;以趙登禹(教材P91“人物掃描”)為核心,講述七七事變爆發后,中國部隊不怕犧牲、奮勇殺敵的故事;以淞滬會戰(教材P92)、臺兒莊戰役(教材P96)、武漢會戰(教材P97)、長沙會戰(教材P98)、平型關大捷(教材P100)、百團大戰(教材P102)等重大戰役為核心,通過描述戰役的慘烈經過,謳歌全民族上下團結一心,一致抗日的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精神等等。
由于教材對于相關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描述比較簡略,需要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因此歷史故事比賽可以讓學生對于講述的歷史人物或事件有著更為深入地理解和感悟。此外,講述歷史故事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比賽可以設置個人獎和團體獎,以錘煉學生的意志品質以及集體榮譽感。生動的故事深受初中學段學生的喜愛,學生在講述故事、聆聽故事的過程中逐步養成了高尚的思想品格。
(三)歷史辯論賽
辯論賽屬于對學生高階思維的鍛煉與培養,更適合在初二或初三年級學生中開展。辯論賽的主題要具有一定的思辨性,有可辯論的價值,即正反雙方均有能站得住的論點,并且有大量的史實依據去支撐自己的論點,在辯論過程中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例如:李鴻章其人是功大于過還是過大于功、太平天國運動究竟是進步還是落后、洋務運動究竟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辛亥革命究竟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等等。
歷史辯論賽的價值不僅在賽場上,更多的是在準備辯論賽的過程中,正反雙方都需要查閱大量的資料。只有論據豐富了,充分秉承了“論從史出”的價值觀念,才能在論戰中辯得有理有據。辯論雙方的基本觀點一定是來源于教材的,以“李鴻章其人是功大于過還是過大于功”這一辯題為例,教材中關于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署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的史實支撐了“李鴻章其人過大于功”的基本觀點;而教材中關于李鴻章在洋務運動期間創辦了一系列著名的民族工業的史實支撐了“李鴻章其人功大于過”的基本觀點。
僅持有以上觀點顯然是不夠的,學生還需進一步搜集辯論資料。李鴻章其人在簽署《馬關條約》期間肩膀中槍依然與日本唇槍舌劍為國爭取利益的故事可以有力反駁“李鴻章其人過大于功”的觀點;而李鴻章在洋務運動期間表現出的封建官僚的一系列腐敗作風以及在甲午戰爭威海衛戰役中“棄戰保船”的做法又有力的反駁了“李鴻章其人功大于過”的觀點。這些拓展出來的歷史故事,并沒有出現在教材中,而是需要學生通過查閱書籍、借助網絡等途徑去獲取。
在雙方的唇槍舌劍、你來我往中無疑加深了選手以及觀眾對李鴻章其人的更全面的思考和認識,深度學習也就隨之產生了。辯論賽需要很強的團隊合作意識和素養,每方四人需要分工合作,無論是賽前還是賽場上,團隊之間的默契合作都是取勝的關鍵要素,參加辯論賽無疑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領導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值得補充的是,在制定歷史辯論賽活動方案時,對于活動流程和評比標準應該進行十分科學的制定和規劃,活動的組織實施也具有一定的難度,這對于活動的組織者也是一種極大的考驗。
(四)歷史照片展覽
歷史照片是十分珍貴的歷史資料形式之一,能夠還原歷史的真實場景和面貌,重點體現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的歷史核心素養,在教材中配有大量的歷史照片作為插圖,每張照片下面配有一行文字即照片的題目。舉辦歷史照片展覽,就是設計一定的歷史主題,用照片來反映不同歷史時期的歷史事件,最終串聯出一個完整的歷史階段的全貌。
不同的主題類似于歷史博物館里的不同展廳,校本化的歷史照片展覽活動,需要學生依據教材的編排,按照歷史發展的時序性,自己去設計展廳的主題。每一個展廳的主題可以是一個單元或多個單元的整合,展覽的照片可以選取自教材,也可以根據教材介紹的歷史事件自行上網進行搜集。每一幅照片下方需搭配一段介紹性文字,介紹性文字不是簡單的照片標題,而是對照片場景的描述或相關的歷史史實。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為每一個展廳撰寫導語,以此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五)歷史主題研學旅行
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等11部門印發《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教基一〔2016〕8號)。文件中提到:“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開展研學旅行,有利于促進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學生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之情;有利于推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引導學生主動適應社會,促進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旅游需求,從小培養學生文明旅游意識,養成文明旅游行為習慣。”
學校組織學生開展研學旅行可以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資源,例如當地的歷史博物館、歷史遺跡等,以大連地區為例,可以組織學生到現代博物館、大連市規劃展示中心、旅順等場館和縣區進行研學考察。依據學校的具體情況,還可以組織學生到其他城市的研學旅行基地開展活動,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國情教育等。如位于盧溝橋的中國抗日戰爭紀念館,再如“重走長征路”主題研學旅行等,都是與八年級上冊的學習內容密切相關的一些研學主題。
值得注意的是,研學旅行應將“研學”和“旅行”二者有機結合,在組織活動之前需設計一份知識探究學習單,讓學生帶著需要探究的問題去旅行,在旅行中學習知識、解決問題,以此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問題解決能力。另外,研學旅行對組織方的組織管理要求極高,需提前制定完善的安全預案,切實落實安全責任。
歷史實踐活動課程的類型十分多樣,還包括歷史知識競賽、演講比賽、研究性學習等多種形式。總之,教師可以在充分研究教材、挖掘教材資源的基礎上,設計豐富多彩的歷史實踐活動,充分延展歷史學習的資源邊界;在組織實施歷史實踐活動課程的過程中完成相關的育人目標,重點培育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尤其突出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全面落實歷史課程立德樹人的總體目標,讓歷史課程發揮出更大的育人效果。
參考文獻:
[1] 張鳳蓮,李楨.基于統整理念的學校課程構建[J].教育科學,2019(1).
[2] 王春麗.單元整體教學理念下統編高中歷史教材的課堂實踐[J].遼寧教育,2020(3).
[3] 郭曉琳,許芳杰.邁向2035的教育:國際智慧與中國行動[J].現代教育管理,2019(5).
[4] 鄒逸.反思教師實踐性知識研究中的“個人性”偏狹[J].教育科學,2019(1).
[5] 葉小兵.簡論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歷史教學特征[J].歷史教學,2017(12).
[6] 陳玉琨,田愛麗.慕課 與翻轉課堂導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7] 張微.部編歷史教材初探[J].考試周刊,2018(42).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