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詩婷
摘? 要:在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大背景下,中學美術課程越來越關注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并且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高要求、高標準的培養。在中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為提升學生動手能力也嘗試了非常多的方法。在美術課堂上不能僅僅對學生進行文化知識的傳授,也要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提升,讓學生在課堂上有雙重收獲。基于此,筆者根據多年教學經驗,提出幾點能為美術鑒賞課提升學生動手能力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素質教育;高中美術;動手能力;有效策略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中學階段的美術課程往往受到其他課程的制約,不僅課時難以保證,個別學校還會出現教師不注重學生能力培養,而只是單純地講授知識的現象。甚至有些偏遠地區,由于師資薄弱,不具備專業的美術老師,從而使中學美術課程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不僅降低教學質量,而且忽視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影響學生今后的發展。在中學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更要關注學生的動手能力。
一、創設情境教學,激發學生動手興趣
在中學美術課程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摸索教學新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動手興趣。教師如果能夠為學生創設情境進行教學,就可以使學生更加真實地感受到藝術的氣息,并將這種藝術的感知投射到生活當中,更容易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比如美術教師在教學時借助一些多媒體設備來展示一些圖片和視頻等材料,讓學生在美術鑒賞過程中產生動手制作的欲望,教師也可以向學生以圖片的形式展示一些美術工藝品,讓學生在欣賞美的同時增強自身的審美感受,觸動內心深處的實踐操作想法。美術鑒賞課程不僅是對學生知識的傳授,教師也應該將重點放在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上。通過一些言語性的啟發來使學生對美術教學內容產生聯想,通過學生新奇的想法來使實踐操作變成可能。教師在具體的教學情境創設上,可以借用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來引導學生對物品進行美術改造,使學生能夠在發現生活中美的同時加以創造,展現出另一種藝術感。教師通過創設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動手興趣,不僅是對學生課堂參與意識的培養,也是對學生潛能的挖掘,在鍛煉學生操作能力的同時,激發學生對美的探索欲望。
二、學會欣賞藝術,提高學生創作能力
對于藝術品的鑒賞是美術課堂中非常常見的活動,學生對藝術品鑒賞的同時,也是自身審美能力和創作能力提升的過程。只有學生能夠對藝術進行欣賞,擁有一個認識美的內心,才能夠有創作的欲望和動力。學生在生活中如果能夠發現美、制造美,那么他在美術課堂中自然會積極地參與,并且會使自身動手能力有大幅度的提升。在中學美術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個別老師由于自身能力不足,或者是缺乏對學生動手能力培養的意識,只是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美術的相關理論知識,這也導致了學生創作熱情和創作能力的下降,即使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熟練背誦,但是不具備動手能力,也不能夠將美術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還會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厭惡美術學習。所以教師要在學生欣賞藝術作品的同時,注意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產生創作的熱情,從而培養他們在美術課堂上的動手實踐能力。只有中學美術教師對學生進行多層次全方位的教育和引導,才能夠使學生在課堂上更好地體現出自身的特點。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來完成教學目標,這樣做是對學生藝術欣賞能力的培養,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鍛煉出自身更好的操作能力。在素質教育大力提倡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前提下,在美術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也是對素質教育的體現。
三、積極開展實踐活動,提升學生參與能力
課外實踐活動對美術教學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課外活動能夠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并且將課堂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感受生活中的美。但由于在中學美術教學過程中,經常會有一些條件的限制而導致美術課外實踐操作受到阻礙,所以實踐活動并不能夠非常有效地進行開展。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對實踐活動的開展來提升學生參與能力。比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適當地結合學生生活實踐來為學生發布一些實踐探索任務,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同時溫習課本藝術知識,讓學生可以有課堂參與感。教師也可以讓學生結成小組,共同完成一個學習目標,通過合作探究等形式來發揮各自的優勢,并且團結協作完成最終的學習任務。只有學生徹底地融入課堂,才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所以,教師積極開展實踐活動也是學生提高學習興趣的重要方式之一,能夠使其從根本上認識到動手能力的重要性,讓學生愿意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來。
總而言之,美術課堂鑒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教師要在引導學生進行動手實踐的過程中,觀察學生的特點,為之后更好地開展美術課堂奠定基礎。教師對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視,也是對學生在今后美術學習中發揮自身優勢的前提,教師與學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能夠創造更好的課堂環境,并且使教學過程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黃艷紅.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的方法和策略[J].美術教育研究,2018(22):142.
[2]高穎.如何提升高中生美術鑒賞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2018(4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