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職聰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落實,學生的學科學習能力培養方向也向著更加科學全面的方向發展。小學科學是學生認識科學現象并成功運用科學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一門基礎性學科。教師的課堂教學方式也應該根據學科教學目標進行靈活運用,切實落實科學科目的教學活動,不斷提升學科核心素養能力。本文將圍繞課堂創新的策略方面進行簡要的論述。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堂創新;策略
小學科學的學習是以科學啟蒙為根本目的,學生在濃烈興趣的激發下進行積極高效的學習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在實踐探索的過程中認識科學現象,掌握科學知識,為持續的科學知識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階段發展特征,進行課堂教學活動,選取適合的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一、堅持學生主體,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依然是以直觀感受為主要的認知方式,科學學科的現象和規律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都有著突出的要求。而且學生正處于科學知識的初步學習階段,需要培養良好的學習興趣。教師要改變傳統的以理論教學為主的模式,給學生創造探究發現的機會,引導他們發現科學現象,認識科學規律。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需要引導,科學學科本身的學習內容也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和抽象性。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化的教學設備,為學生創設適合的教學情境,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具體,方便學生在直觀的條件下進行理解和感受,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自覺積極地進行課堂學習,在堅持教師指導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比如在《探索宇宙》的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給學生更加直觀科學的展示,也可以利用多種感官效果的刺激作用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記憶能力,對浩瀚的宇宙有更全面的了解,提升學生的宇宙探索興趣。總之,科學知識涉及很多方面,既有自然科學,也有生物科學等眾多領域。學生的認知范圍和思維能力都受到年齡階段的限制,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設置適宜的學習情境,幫助學生進行理解和認識,激發學生參與探究的興趣,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注重全面培養,堅持學生手腦并用
科學學科是以實驗探究為主的學科。教師在重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也要注重學生動腦能力的培養。這樣才能有效避免出現學生的活動過程熱熱鬧鬧,而學習效果并不理想的局面。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實驗觀察和操作過程中,培養學生通過現象進行認真的分析和積極的思考的習慣,培養全面的科學素養能力,最終學會學習、學會探究。
比如在《做酸奶》的學習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制作酸奶,根據配料表的要求準備需要的原材料時,有意識地引發學生對細菌進行更全面的思考。在大眾的常規印象中,細菌是對人們百害而無一利的存在,而酸奶是由乳酸菌發酵而形成的。通過這一學習活動,學生會對細菌正反兩方面作用進行全面思考。
三、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關注生活
科學知識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相關,是對生活現象的科學解釋。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堅持生活化教學,將枯燥的知識生活化和具體化,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順利應用科學知識更好地服務于生活實際,實現學習知識的有效運用。
比如在《鐵釘生銹了》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回顧生活中哪些鐵制物品容易生銹,思考物品存放的適宜環境,運用生活經驗來引出科學知識,同時運用科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組織一些實踐活動,去認識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和知識,拓展學生的認知視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四、實施多元評價,激發學生學習自覺
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對學習活動的總結和下一步方向的指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需要引導和鼓勵的,課堂評價能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活動有更加科學全面的認識,使未來的學習活動更有針對性,提加高效。教師要實施多元的學習評價,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精彩之處,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感和榮譽感,讓他們能夠以更加積極自覺的心態進行學習活動,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比如在《饅頭發霉了》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創新想法給予鼓勵,對學生在交流探究中表現出的合作能力進行表揚,對學生的實驗過程和標準方法進行肯定等等,并對學習活動提出一些更高效的科學建議。這樣學生既能看到學習中的優勢,也能針對不足之處進行調整,不斷提高學習質量和效率。除此之外,教師也要重視整體的教學評價,從教學備課到教學實施過程以及學生學習效果進行全面的教學反思,不斷進行改進、創新、探索,努力完善課堂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
科學作為小學的一門基礎學科,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科目。教師要重視科學教學,堅持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積極進行課堂教學的創新探索,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以認真的態度和專業的水平進行教學活動,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基于學生主體的小學科學探究活動芻議[J]. 楊杰.中國農村教育.2019(26)
[2]芻議基于新課程標準的小學科學教學優化措施[J].繆六梅.名師在線.2018(31)
[3]新課程體系下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應用[J].郝秋菊.華夏教師.20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