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傳遞、交流、共享,使大學生的三觀受到了極大的沖擊,思想也趨于多元化,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也必定會突破傳統教育模式,從技術到思維理念全新發展,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學生面前。本文從新媒體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對策等幾個方面,探求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新路徑。
【關鍵詞】新時代;機遇與挑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體正促使人們的生活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需要對新媒體進行全面了解認識,尋找有效策略應對新媒體時代所產生的問題與挑戰,抓住機遇,發展思想政治教育事業。
一、新媒體的概念與特征
(一)新媒體的概念
新媒體是在技術發展和普及下產生的的特有媒體形態,通常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為中介,使信息以文字或圖片的形式迅速傳播,促進信息資源共享,實現信息傳播、收集、歸類與使用。
在現代社會,雖然傳統媒體仍是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媒體方式,但新媒體則有著自己被大眾認同的方式: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讓新媒體成為一種時尚,流行開來。
(二)新媒體的特征
1.源共享
新媒體時代能夠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的最大化。互聯網的普及使得以文字或者圖片為主要形式的信息資源實現全球化交流、收集、歸類和使用,傳播者與接收者,實現平等地資源共享成為可能。
2.兼具個性化和精準性
從時間上來看,新媒體呈個性化發展在世界范圍內,信息傳播者通過互聯網技術使各類信息隨時隨地傳播到接收者一方,不同用戶能夠多樣化地選擇信息,滿足自己多方面的需求,也更具精準性。
3.即時性
傳統媒體不具備即時性,獲得信息內容滯后,導致受眾者接收的信息時效性減弱,甚至不具備時效性。新媒體不再受時空的限制,所傳即時性信息具備時效性,信息的傳播與擴散沒有延緩性,人們及時獲取信息,信息價值得以充分利用。
4.互動性
新媒體的使用,使得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就一個問題進行交流,它所展現出來的視頻、聲音或語言文字,為民眾提供更具詳細和直觀的信息,能夠激發民眾對所接收信息的關注熱情,并進行交流論證,提出自己的見解,這是新媒體最獨特之處。
二、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
(一)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挑戰
新媒體作為新技術發展產物,為提升我們的生活質量服務,不斷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然而,新媒體也給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帶來諸多問題:新媒體信息資源具有無序性,復雜多樣,需要提高辨別真偽的能力;學生對信息的預判和選擇,具有盲目性,潛移默化中主動或被動接受了一些虛假甚至不良信息,影響大學生的三觀的形成,也給了我們警示。
因此,網絡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是否合理,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如何進一步發揮新媒體的作用,是必要的實踐工作。
(二)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挑戰
新媒體正處于長足發展,人們利用網絡科技等信息化技術,體會到了信息傳遞的海量性與即時性,同時具備復雜性。大學生面對充斥著各類性質的海量信息時,因自我鑒別能力弱,而受不良信息的影響,甚至危害;各媒體平臺信息庸俗化、隨意性傳播,不利于受教育者的學習,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所輸出的霸權文化,也迫使他人被動地接受英文化、價值、道德觀念等。
新媒體條件下所造成的多元文化沖擊,也必然需要我們的重視,如何把握網絡信息管控,堅持主流文化與多元文化協調健康發展,是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
(三)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權威性的挑戰
在新媒體普及之前,思想政治受教育者學習方式主要來源于教育者的言傳身教,教育者所具有的專業知識使其在學生面前具有較高的權威性。隨著新媒體的到來,信息以圖、文、聲、像等形式呈現在大學生面前,這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駕馭者的作用,更是對教育者的權威性提出了挑戰。
由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年齡方面的差異,年輕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使得教師出現了被動局面,原有的教學內容缺乏新穎性,或者教師所講的新鮮事物,學生已經通過多媒體獲知。如此一來,教育者的權威性不斷削弱。
三、新媒體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
(一)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隨著社會形勢的發展與受教育者的現實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產生相應的變化。傳統意義上的教育內容理論性強,但缺乏實踐性,這也導致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新媒體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信息資源相結合,借助即時性的傳播速度與海量性的傳播內容,推動自己的快速發展。
一方面,傳統意義的信息內容靜態發展,以平面文字的形式展現在受教育者面前,而新媒體條件下,信息更具備立體性,它融入了語言文字,聲音與圖像,甚至視頻的形式,這使原先靜態的文字內容“動”了起來,發展趨于動態性,這更容易被受教育者所接受。另一方面,傳統意義上的信息內容來源也較為單一,相反,新媒體的資源共享優勢突出,能夠把即時性和海量性的信息資源收集到一塊,給不同地域的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平等地享受信息資源帶來的價值,促使信息接受者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全面系統的認知。
(二)拓寬了思想道德教育的載體
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傳統載體主要有教育理論課程、定期講座和會議等,報刊、報紙和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雖然也能傳遞部分信息,能夠達到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情況。但在這一條件下,受眾單位小,信息資源缺乏時效性,信息價值低。在新媒體時代,信息資源傳播時,滲透率高,受眾單位大,接收信息資源更迅速,信息交流順暢,信息價值高,這也能夠幫助人們形成具有一定理性和社會要求的思想道德和素養。
新媒體作為一個新的載體,拓寬了思想道德教育的載體,是對思想道德教育載體的補充,與傳統載體共同服務于思想道德教育。新媒體傳播信息更深入持久,體現了人的知識性、思想性和創造性,在實際教育中,根據需要,采取不同的載體進行教育工作,強化運用傳統和新載體的敏感性,順應時代發展。
(三)促進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的有效溝通·
在新媒體環境下參與者實現了海量資源的共享,滿足了參與者資源個性化和精準性需求。新媒體所創造的信息資源共享平臺是一個自由化和交互性的平臺,信息接收者一方面是信息資源的受益者,同時也能作為新的信息傳播者創造和傳播信息。
傳統教育中的主客體將會發生角色轉變,客體不再是純粹的知識接受者,他將會主動創造信息和知識,這是受教育者主觀能動性和主人翁意識的體現。在這個環境中,學生作為受教育者,能夠更主動地與教育者加強溝通,師生間有效溝通加強,教育效果穩步提高。
四、新媒體境遇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應對策略
(一)加強思政課教師的教育引導力
在新媒體時代,為保證思政課的實效性,要結合網絡發展實際情況,適當發揮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引導作用,思政課老師提高自身的個人能力和水平,積極引導學生識別各類性質信息,抵制有害信息和思想。
此外,老師更要增強創新意識,利用新媒體技術融入教學體系中,突破傳統思維與做法,借以培養學生的能力與水平,實現教育目的,提升教學整體實效性。
(二)加強學校網絡平臺建設與應用
新媒體時代,學校要支持教學模式的創新,加強學校網絡平臺建設與應用,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提供可靠基礎。
加大學校網絡基礎資源投入,引進高科技網絡技術硬件設備,優化網絡使用者端口與接口;加強學校無線網建設,增添網絡軟件設施,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展開。
借以搭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積極引導學生參與,隨時了解國家大政方針,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學生思想導向,以正能量抵制不良信息。
(三)提高大學生對新媒體信息資源的判斷能力
新媒體條件下的信息傳播對學生生活與學習具有巨大的沖擊性,學生思維觀點必然會受各種信息的影響,此時,必須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一方面,學生要堅持獨立思考,保持理性,防止情緒化表達造成不良后果而危害他人甚至社會。另一方面,學生要提高甄別信息資源的能力,堅持內外聯系,透過現象看本質,開發真正有價值的信息資源,規避網絡風險,增強新媒體意識,實現新媒體價值性運用。
結語
新媒體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通過我們逐漸對新媒體各方面的全新認識,找到應對新媒體帶來的問題及挑戰的有效措施,必然能夠助力新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以一個積極的姿態去迎接新媒體的到來。。
參考文獻:
[1]陳志勇,新媒體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
[2]婁超.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D].西南交通大學,2010.
[3]呂小亮,新媒體時代高校德育路徑研究[J].青年學報,2016(02).
[4]趙殷.基于新媒體平臺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12).
[5]周純,論新媒體時代高校德育的創新維度[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22).
[6]李建東,黃鶯.新媒體在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探討[J].新聞研究導刊,2016(02).
[7]劉瀟.對新媒體環境下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北京青年研究,2015(02).
【作者簡介】劉俐,昆明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生